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名著閱讀>>朱可夫傳>>第一章 苦難中成長

第一章 苦難中成長

引言

  朱可夫元帥,是杰出的軍事家、偉大的戰略家,是蘇軍歷史上的傳奇式的英雄。曾榮獲四次蘇聯英雄稱號。他僅用25年的時間就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長為名垂軍史的偉大元帥,走過了光輝的戰斗歷程,在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戰爭風云變幻無窮,1941年6月希特勒背信棄義,按“巴巴羅薩計劃”發兵蘇聯,進行突然襲擊,一夜之間,突破蘇聯千里防線,使蘇聯邊防部隊節節敗退。法西斯軍隊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地,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蘇軍處于戰略退卻的不利形勢之中。

  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最高統帥斯大林,召見身為蘇軍總參謀長的朱可夫,讓他以共產黨員黨性作保,問他:“莫斯科能否保住?”朱可夫臨危不懼,信心百倍地做出鏗鏘的回答:“一定能保住”斯大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蘇聯軍隊在統帥的英明領導下,終于頂住了希特勒的“閃擊戰”,由戰略退卻轉入戰略防御,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盡管在戰爭初期,喪失了半壁江山、大片土地,開始反攻后,僅用一年多時間,就一鼓作氣,肅清了蘇聯境內的希特勒殘兵敗將,勢如秋風掃落葉,橫掃五千里,爾后揮師南下,乘勝追擊,一舉解放東歐各國,最后攻克柏林,直搗希特勒老巢,將勝利的紅旗插上帝國大廈,與開辟第二戰場的盟軍,在易北河會師,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結束這場罪惡的戰爭,拯救億萬人民于水火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作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副統帥、重大戰役的組織者和五個主突方向上的方面軍司令員的朱可夫,當然是功不可沒的,里應受到世人有口皆碑的稱贊。

  記得,1945年5月25日在為戰勝德國法西斯而舉行慶功宴上,斯大林曾有過這樣一段滿懷深情的演說,給予朱可夫高度評價:“祖國和黨永遠不會忘記蘇軍指揮員在我們的民族保衛戰中所起的作用。所有這些打了勝仗,拯救了祖國的將領們的名字,將被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流芳百世。這些戰場之中,有一個戰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它就是蘇聯首都莫斯科會戰的戰場。而朱可夫同志的名字,作為勝利的象征,將永不分離地同這個戰場聯系在一起。”

  翻開二戰的歷史,我們便清楚地看到上述評價對朱可夫而言是當之無愧的。他不僅在莫斯科會戰中表現出色,而且多次臨危受命奔赴最艱苦和最關鍵的戰場,去協調、指揮重大戰役。在歷次戰役中,他都表現出一個胸有成竹的戰略家最為寶貴的冷靜的頭腦、準確的判斷力和創造性的作戰指揮藝術,特別是繼承和發揚了蘇聯著名的戰略家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創造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和靈活動用坦克等先進技術兵器,組織快速集群協同作戰的高超理論,朱可夫元帥從來不墨守成規,他叱咤風云、縱橫捭闔,在戰爭中導演出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偉大戰略史詩,令世界各國軍史學家敬佩和傾倒。

  古往今來,凡功蓋主者,都難逃厄運。朱可夫在戰后,由于戰功顯赫,盛名奪人,觸犯了斯大林的淫威,因此,歷經坎坷。攻戰柏林后,他曾擔任首任駐德蘇軍總司令和德國蘇占區最高行政長官。不久,便奉調回國,遭到斯大林的貶謫,開始派到敖德薩軍區,接著又有人告密誣陷,進一步被迫害到烏拉爾軍分區擔任更低的職務,由頂峰墜入深谷。實際上是被軟禁起來,不準他攜帶家眷,孑身一人,受克格勃的嚴密監視,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直到1953年3月斯大林死后他才恢復自由,鏟除克格勃頭子、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貝利亞以后,他才徹底解放,出任國防部長。可惜好景不長。

  作為一個軍事家,朱可夫具有駕馭戰爭的高超本領和大將風度。可是在復雜多變的政治風浪中,他就顯得力不從心。1957年6月,朱可夫元帥真心實意地支持搖搖欲墜的赫魯曉夫,擊敗了馬林科夫集團,使赫魯曉夫保住了烏紗帽和第一書記的寶座。當時,赫魯曉夫對朱可夫倍加贊揚,并授予他第四枚蘇聯英雄獎章。使他成為獲此殊榮的惟一統帥,到處是一片贊揚聲。

  朱可夫元帥萬萬沒有想到,在這一片賀彩聲中早已開始孕育著殺機,濃濃的烏云正在他頭頂上密集。厄運正在逼近。時隔三月,到1957年10月,赫魯曉夫這位心毒手狠的政客,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免去了朱可夫黨內外一切職務,鏟除了他心頭上的一個“隱患”。

  朱可夫第二次遭到暗算后,一直到他被迫解甲歸田,他利用有生之年,勤奮筆耕,撰寫出長達60萬字的翔實回憶錄,澄清了一切不實之詞,客觀公正地評價了走過的戰斗歷史,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朱可夫再次復出,到1966年才正式恢復名譽。這位南征北戰、席不暇暖的統帥于1974年6月去世。

  1. 鞋匠之子


  1896年12月2日,在莫斯科西南300公里的卡盧加省斯特列爾科夫村的一間破舊茅草屋里誕生了一個男嬰,他就是后來成長為叱咤風云、馳名世界的戰爭之神朱可夫元帥。對朱可夫的父親,這個五十開外的皮鞋匠康斯坦丁·安德列維奇·朱可夫來講,老年得子自然是件大喜事,但朱可夫一家生活在貧困之中,添人進口也給他帶來憂慮。

  朱可夫的父親康斯坦丁是個苦命人。據說,他生下三個月時被親生母親遺棄,丟在孤兒院門口,身上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兒子名叫康斯坦丁,請好心人收養!”

  就這樣,康斯坦丁在孤兒院長到兩歲,被一位名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婦領養。從此他有了家,也隨著養母姓了朱可夫。朱可娃有間破舊的房子,墻壁和屋頂長滿綠苔和青草。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

  朱可夫的父親是個不幸的人,他剛滿八歲的時候,他的養母就去世了。為了維持生計,年幼的康斯坦丁被迫到烏戈德制鞋廠一個鞋匠那里當學徒。當時在俄羅斯,想學手藝談何容易。康斯坦丁說是當學徒,實際上主要是干家務活,替老板抱孩子、喂牛、打掃衛生。三年“滿師”后,他四處找活干,幾經周折,終于在莫斯科的維義斯制鞋廠找到了工作,在那里他才真正學到了鞋匠的手藝。

  朱可夫的母親叫烏斯季尼婭·阿爾捷米耶芙娜,出生在鄰村一個很窮的人家。朱可夫在回憶錄中是這樣描述母親的:

  “母親身體很強壯,她能不費氣力地扛起五普特重的一袋糧食走好遠一段路。據說,她身強力壯,是因為她父親——我外祖父阿爾喬姆的體力好。我外祖父能鉆到馬肚子下面一頭把馬頂起來,還能攥住馬尾巴,一把把馬拉得蹲坐地上。”

  朱可夫的父母都是二婚,同時又都沒有留下孩子。他們結婚那年,朱可夫的父親康斯坦丁已經50歲,烏斯季尼婭也35歲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名叫瑪莎,比朱可夫大兩歲。朱可夫的名字叫葉戈爾,他5歲時,又有了一個弟弟,叫阿列克謝。因他家生活貧困,他小弟1歲就夭折。那時卡盧加省的農民生活是很苦的,地少而薄,連糊口都無法做到。

  由于家里太窮,朱可夫的父親的皮匠活掙錢又少,他母親不得不外出幫人運送貨物。每年春、夏和早秋季節,她在地里干活;晚秋,她就到縣城——馬洛亞羅斯拉韋次,替人把食品雜貨運送到烏戈德廠的商人那里。運一趟,可得一個盧布到一個盧布零二十個戈比。這是多么微薄的工資啊!扣除馬料、店錢、飯錢、修鞋錢等等,已經剩不下幾個錢了。

  但是,有什么辦法呢?那個時候,貧農們就是這樣的命啊。所以,他母親毫無怨言地干。為了不挨餓,他們村的很多婦女都是這樣做的。她們把很小的小孩丟給年邁的奶奶、爺爺照管,自己不顧道路泥濘,也不管天寒地凍,外出幫人從馬洛亞羅斯拉韋次、謝爾普霍夫等地運貨。那里的男人們則去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做零活。但他們也掙不了多少錢,很少有人口袋里裝著許多錢回村來。

  就在朱可夫的小弟病死后不久,家里又遭遇另一場災難:他家房子因年久失修,屋頂坍塌下來,差點砸死人。朱可夫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她母親傷心地哭著對他和姐姐說:“孩子們,沒有法子呀,搬吧,所有的破爛東西都往草棚里搬。”父親砌好了一眼小灶,他想盡辦法要在草棚子里安家。

  他們的鄰居、父親的好友納扎雷奇得知他家發生的不幸事件后,馬上趕來,關切地說:“這怎么能行,快過冬了,你究竟打算怎么辦?”

  “還想不出辦法來……”

  母親插嘴道:“有什么可想的,把母牛牽去賣了,再用這筆錢買木料……”

  大伙都嚷開了:“烏斯季尼婭說得對呀!”

  父親說:“對是對呀,但一頭母牛是不夠的。除它以外,我們家也就只有一匹老馬了。”

  但是,誰也沒有接這個話茬。大伙都知道,這樣一來,他們家往后的日子可就更加困難了。

  在鄰居們好心的幫助下,不到11月,朱可夫一家就把房子蓋好了。只是屋頂是用干草覆蓋的。性格爽朗的母親為安慰大家,她說:“沒有什么,就這樣住吧。等我們有了錢,再蓋好的。”

  這所房子從外表看,就比別人家的要差些。門是用舊木板釘的,窗戶安的是破玻璃。但是,他們全家都很高興,因為冬天他們總算有了一個暖和的藏身之地了。


  2. 少年早成


  夏季的一天,朱可夫的父親對兒子說:

  “呃,葉戈爾,你快7歲了,該干點活了。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頂一個大人干活了。明天我們去割草,你帶上耙子,和瑪莎一起攤草、曬草和垛草。”

  小葉戈爾很喜歡割草,大人也常常帶他去。但是,這一次可就不同了。不像從前那樣只是為了玩。他很自豪,現在他已經參加勞動了,已經成了一個對家庭有用的人了。

  他干活很賣勁,聽到大人們的夸獎就更高興了。大概是用力過猛,兩個手掌很快都起了血泡。他怕說出來丟臉,就一直堅持干下去。最后,血泡破了,他不能再耙了。

  父親對他說:“沒關系,會好的。”就這樣,過了幾天以后真的好啦,他又參加了割草的行列,而且干得不壞。

  割麥季節到了。媽媽對葉戈爾說:

  “孩子,你要學學割麥子。我在城里給你買了一把新鐮刀。明天早晨我們就去割黑麥子。”

  割麥子開頭進展得不壞,但很快葉戈爾又倒霉了。他年少心盛為了想炫耀一下自己,他搶著往前趕,結果鐮刀割破了左手的小拇指,血流不止。媽媽嚇壞了,他也急得不知所措。

  這件事過去多少年了,但左手小拇指至今還留下一塊傷疤,使他常常想起當年的魯莽和急于求成的后果。然而也就是通過一次次失敗、磨煉了他堅強的性格。

  很快,一個緊張的夏季過去了。他已經學會做一些農活,身體也鍛煉得結實了。

  1903年的秋季來臨了,父親決定送葉戈爾上學,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8歲時,朱可夫進了一所免收學費的教會小學。他在班里衣著最差,但學習成績卻最優秀。他的老師名叫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雷米佐夫,教書很有經驗,從不無緣無故懲罰人,也從不提高嗓門訓斥學生。這位教師非常喜歡朱可夫,曾啟發他多讀書,開闊自己的視野,多聽、多想、多問,“處處留心皆學問”,朱可夫和同學們都很尊重他。朱可夫在成人之后,常常以十分感激的心情懷念這位老師,感謝他引導自己熱愛讀書和給予他邁向人生之路的寶貴啟迪。

  朱可夫除了上課聽老師講課,獲取一些知識外,還特別希望多知道一些國內外大事和時事知識。在他的村子里有一個小茶館,村民們,特別是年輕人都愛到茶館喝茶。借此機會,聽聽新聞,打打撲克,高興了還可以喝上兩盅。父親也常帶朱可夫去那里喝茶。這是朱可夫最高興的時候。他在大人們當中聽他們談論關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各種趣聞,聽鄉村“政治家”們談論各種政治主張和“小道消息”,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

  1905年春天,村子里越來越經常地出現一些陌生人,他們號召人們起來同地主、同沙皇的專制制度作斗爭。從他們和在城里打工的鄉親們口中,小朱可夫和村民們得知莫斯科發生了政治大罷工、街壘戰斗和十二月武裝起義;得知工人起義遭到了沙皇的殘酷鎮壓。那時,小朱可夫第一次聽到了列寧的名字,知道他是工人農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布爾什維克黨的領袖。當時,朱可夫雖然只有9歲,但這對他幼小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朱可夫后來說:“我們村的形勢沒有發展到農民起義那種地步,但引起的震動是很大的。”

  朱可夫的父親康斯坦丁對他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康斯坦丁是個有見識而又敢于斗爭的人。村里人都很尊敬他,都愛聽他的意見。通常,村里大小集會上,最后的結論都是由他來做。小朱可夫很愛他的父親,父親也很喜歡他。但是,父親對他管教十分嚴厲。康斯坦丁又是個敢做敢為的人,愛打抱不平。在父親再次去莫斯科的前夕他母親怕出事,勸他不要多管閑事,不然,會被憲兵流放到連放牛都沒人肯去的地方。但康斯坦丁卻說,“我們是工人,大家到哪里,我也到哪里。”

  康斯坦丁的斗爭性對朱可夫影響很大,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堅持主見,進行頑強斗爭的性格。

  1906年,朱可夫的父親回鄉來了。他說,以后再也不去莫斯科了,警察當局禁止他住在城里,只準他回本鄉。作為孩子,他和姐姐不想更多過問大人的事,只知道父親不再離開他們了,而心情格外高興。

  就在這一年,小朱可夫在三年制的教會小學畢業了。他學習好,每年成績都是優秀,最后得到一張獎狀。全家對他的學習成績都很滿意,他自己也很高興。為祝賀他小學畢業,母親送給他一件新襯衫,父親為他親手制作了一雙皮靴。

  父親說:“現在你是有文化的人了,可以帶你到莫斯科去學手藝了。”小小年紀的葉戈爾·朱可夫,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尚未結束的童年,遠離親人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戰。


  3. 學徒生涯


  1908年夏,年僅12歲的小朱可夫告別父母,離開家鄉去莫斯科,到他舅舅米哈依爾·皮利欣開的毛皮作坊里當一名學徒工。

  小葉戈爾第一次出遠門,他那時外出行李很簡單。母親給他帶了兩件襯衣、兩副包腳布和一條毛巾。還給了他5個雞蛋和幾塊餅,讓他在路上吃。

  以前葉戈爾從來沒有坐過火車,也從來沒有見過鐵路,所以,這次旅行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火車馳過巴拉巴諾夫車站以后,遠處突然出現一排燈火通明的高樓。

  葉戈爾在昏暗的車廂里聽著隆隆的車輪聲,心里卻想起幾天前父親帶他到舅舅——未來的老板皮利欣家的情景。

  走前,他父親曾提醒他說:“葉戈爾卡,你要忘掉他是你的舅舅。他是你未來的老板。闊老板是不喜歡窮親戚的。千萬千萬記住這一點。”他不信,可事實教育了他。當母親問起,他兄弟如何對待他們父子倆時,父親沒好氣地說:“你那兄弟就像闊老板接待我們窮哥們一個樣。”

  “連茶也不倒一杯?”母親急忙插嘴問。

  父親接著說:“別說倒茶了,我們走了老遠的路,連坐也不讓坐一會兒。他坐著,讓我們像傻瓜一樣地站著……”當時父親的眼里充滿悲憤。這使剛要跨入生活門坎的小朱可夫初次體會到貧富的差異和人世間的冷暖。

  黎明時,火車抵達莫斯科。小朱可夫簡直是大開了眼界。他看到高大的房屋,華麗的商店,肥壯的大馬。他像在云霧中一樣,頭昏目眩,眼花繚亂。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高的大樓和這么平整的街道,馬車夫駕著漂亮的鄂爾洛夫馬拉的膠輪車一路飛跑。他也從來沒有見過街上有這么多的人。這一切都超出他的想象……

  朱可夫在作坊辦公室里見到了打扮入時的老板娘,她上下仔細打量一番眼前這個少年,于是表情嚴肅地講了這里的規矩:

  “剛到作坊的最小的徒弟,無論是誰,他的職責就是打掃房間、為大小主人擦鞋;點燈、生爐子……”末了她說:“好吧,別的事情庫茲馬和女工頭瑪特廖莎會對你講的。現在你可以去吃飯了。”

  徒工頭庫茲馬叫他到廚房吃午飯。那天,他餓極了,吃得很香。可是,卻意外地碰上一件倒霉的事。這里有個規矩:開始吃飯時,只能從公共菜盆里舀菜湯喝,不能撈肉吃;要等到女工頭敲兩下菜盆以后,才可以夾一小塊肉吃。可是,小朱可夫不知情,一下就撈了兩塊肉,并得意地大口吞吃了。當他正在去撈第三塊肉時,腦門上突然挨了一勺子,頭上立刻鼓起了一個小包。

  小朱可夫真不走運,來到莫斯科第一天就接受了這樣令人難堪的見面禮。

  那時老師傅們活的也不輕松。有人借機會取笑他,可是老師傅們卻很同情他,并和顏悅色地勸他,讓他不要害臊,不要心急,剛來都有這個過程,這里規矩大,慢慢習慣就好了。小朱可夫十分感謝這些好心人對他及時的勸導。作坊的師傅們早晨7時整開始勞動,晚上7時收工,中間只有一小時休息吃午飯。所以,一個勞動日就是11個小時。如果活多,師傅們就要干到晚上10~11時。那一個勞動日就是15個小時了。加班時間他們可以領到一些加班費。

  徒工們更苦,經常是早晨6點鐘起床,他們很快地洗完臉,就去收拾工作場地,準備好師傅們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晚上等打掃完畢,為第二天做好準備后,要到11點鐘才能睡覺。他們就睡在作坊里的地板上;天很冷的時候,才讓睡在后門過道里的高板床上。

  不僅如此,作為徒工,小朱可夫他們常常為了一點點小過錯就挨老板的毒打。老板打人時手特別重。他們要挨師傅的打,要挨女工頭的打,還要挨老板娘的打。當老板不高興的時候,你最好不要讓他看見,他會毫無道理地痛打你一頓,打得你整整一天耳朵嗡嗡叫。

  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有時老板竟讓兩個犯了過錯的徒弟,用皮鞭互相抽打,他在一旁還高聲喊叫:“給我狠狠地打,使勁地抽!”

  在當時的社會里,老板打徒弟是司空見慣的事,甚至徒弟被打死也不負法律責任。這種對年輕徒工們的非人道待遇,在少年朱可夫的幼小心靈里,打上了沉重的烙印。

  朱可夫由于受家庭環境和父親的影響,從小就養成了見義勇為和不畏強暴的性格。

  學徒期間,他所見到的一樁樁一件件不平事,使他怒火中燒。一次他親眼看到外號叫“魔鬼”的二老板瓦西里·丹尼洛夫在施暴。此人因為一點點小事,就以一種暴虐狂的殘忍毒打一個14歲的小徒弟。那個童工跪在地上一再求饒,二老板怎么也不肯撒手。朱可夫在一旁實在忍不住了,抓起一根“杠子”(捆包時用的橡木壓杠),使盡全身力氣照二老板的禿頭上打去。一下子把他打倒在地,昏過去了。朱可夫很害怕,以為把他打死了,就從店里逃走。后來他被抓回來,老板不分青紅皂白地毒打他一頓。

  一年過去了,由于小朱可夫聰慧過人,在徒工中他進步最快,不僅學會了毛皮匠這一行當的初步手藝,還學會制作毛皮的一些其他技能。另一方面,在學徒期間,他一刻也沒有忘記學習。無論作坊中的高強度勞動,還是難以忍受的低劣生活條件,都未能影響他的學習熱情。他讀了許多書,如長篇小說《護士》《福爾摩斯探案》以及其他一些驚險小說。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長,這些書已不能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了。為了學習,他主動與他年齡相仿的老板兒子亞歷山大交往,他們關系處的不錯。亞歷山大主動借給他書看,還經常幫助他學習俄語、數學、地理,并一同閱讀一些科學讀物。當然那時條件非常艱苦,都是夜間老板不在家、星期日,忙里偷閑學習的。他自己時常夜間到廁所里借助微弱的燈光如饑似渴地看書閱讀。

  朱可夫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什么都有興趣,常到垃圾堆里找舊報紙和舊雜志拿來閱讀。有時外出送貨,老板給他的幾戈比車馬費,他從來舍不得輕易花掉,而是徒步走去,節省下來買書看。經過一年多的刻苦自學,他提高很快。老板也開始喜歡他了。經亞歷山大的幫助,老板居然同意他業余時間到市里中等文化夜校去學習的要求。于是朱可夫成了莫斯科勃留索夫胡同的一所四年制學校的夜校生。就這樣,學徒期間朱可夫不僅掌握了全部制革技能,還以優異成績拿到了中等文化夜校的畢業文憑。


  4. 一片深情


  1912年,朱可夫經老板應允幸運地得到10天假期回鄉探親。

  從農村出來時,小朱可夫只有12歲,他差不多還是個孩子,而現在已經是個青年人了。他已經16歲了,已經是個干了四年活的學徒工了。他很興奮,因為他很快就要見到日夜想念的親人啦。他乘的是馬洛亞羅斯拉韋次郊區火車。從莫斯科到奧博連斯科耶小站,他一直站在一個打開著的車窗旁。四年前他去莫斯科的時候是個夜間,無法看到沿途的風景。這一次,他以極大的興趣飽覽了各車站的設施和莫斯科近郊美麗迷人的景色和茂密的樹林。

  朱可夫的母親親自到奧博連斯科耶小站接他來了。她在這四年中間蒼老多了。似乎有什么東西堵住了他的嗓子,他使勁忍住,才沒有哭出聲來。

  母親哭了很久,用她那雙粗糙的、長滿老繭的手緊緊地摟著他,反反復復說著這么幾句話:

  “葉戈爾卡,親愛的兒子!我以為我死以前看不到你了。”

  “媽媽,怎么啦,你看,我這不是長大了,現在你該高興才是。”他不斷地安慰著母親。

  “感謝上帝呀!”母親這才收住眼淚會心地笑了。

  他們回到家里時,天已經黑下來。父親和姐姐在門前土臺上接他們。

  姐姐已經長成大姑娘了。父親老多了,背駝得更厲害了。已是七十開外的年紀。他按自己的習慣吻了兒子一下,若有所思地說道:“好啊,我終于活到了這一天,看到你長大成人了。”

  為了使老人和姐姐更高興,朱可夫趕快打開籃子,給每人送了一份禮物。另外還給了媽媽三個盧布、兩公斤糖、半公斤茶葉和一公斤糖果。

  母親高興地說:“兒子,謝謝你!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喝過像樣的糖茶了。”

  朱可夫還特意給了父親一個盧布,供他上茶館零花。

  媽媽說:“給他20個戈比就夠了。”

  父親說:“我等兒子等了四年。別提窮的話了,免得使我們在見面時就掃興。”

  朱可夫把四年來積攢下來的五個盧布血汗錢,都用來孝敬自己的雙親啦。當他看到父母那幸福滿足的笑臉,作為孝子的他,此刻也心花怒放了。

  1912年底,17歲的朱可夫結束了學徒生涯,成了青年師傅。同時他還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市立中學的全部課程考試。

  從鄉里出來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孩子,而現在他已是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青年人了。更重要的是,他在經濟上也獨立了。這時,他每月可以掙到10個盧布,同當時的其他工人相比,這可算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老板這時經常派他去外面聯系業務、辦理托運。這給朱可夫提供了接觸外界、開闊視野的條件。

  那時的俄國,手工業工人大多不問政治,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理想只是攢夠錢,開一個自己的店,自己做老板。在這種環境里,很難了解到外面的信息。不過,作坊里的老師傅桑多爾·伊萬諾維奇例外。他關心政治,經常可以搞到一些報紙來看。從他那里,朱可夫接觸了《明星報》和《真理報》等進步報刊,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啟蒙。

  在成為青年師傅之后,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朱可夫搬到了作坊外的私人住宅去住。盡管這需要花去朱可夫不少收入,租金是每月3個盧布,但他一點兒也不把這放在心上,因為他堅信,沒有什么能比不受干擾地讀書更重要的事。

  朱可夫的房東馬雷舍瓦婭是個寡婦,她有個漂亮的女兒叫瑪利亞。同在屋檐下,兩個年輕人日久生情,很快雙雙墜入了愛河。不久,他們甚至開始計劃結婚了。

  就在朱可夫沉浸在初戀的喜悅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摧毀了年輕人的愛情之夢。由于前線傷亡很大,沙俄政府宣布提前征召1895年后出生的青年。于是,朱可夫匆匆告別心愛的姑娘,準備回村子里幫助父母收麥子,并向他們道別。

上一篇:第二十章 俄羅斯雄鷹

下一篇:第十一章 攻克柏林

網友關注

名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