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名著閱讀>>庫圖佐夫傳>>第三章 與拿破侖初次交鋒

第三章 與拿破侖初次交鋒

  1. 遠征奧地利的俄軍總司令


  19世紀初,法國與歐洲的所有大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瑞典和土耳其)都打過仗。不久,意大利、荷蘭、瑞士等國就成了法國的屬地。在地中海它奪取了馬耳他島。萊茵河對岸的德國領土也落入法國手中。奧地利失掉了倫巴第。意大利北部也處于法國統治之下。每征服一個國家,拿破侖就向它索取巨額賠款并將其置于從屬法國的地位。列寧指出:“當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大國時,法蘭西的民族戰(zhàn)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而這種帝國主義戰(zhàn)爭又產生了反對拿破侖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

  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

  由于拿破侖想先除掉阻礙他謀求世界霸權的英、俄兩大強國,1803年英、法兩國重又開戰(zhàn),不久,俄、法關系也破裂。

  為聯合對付法國,1805年4月,英、俄兩國簽訂了同盟條約。新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除英、俄之外,還有奧地利,與之聯合的還有瑞典和那不勒斯王國。奧地利出兵27萬人,俄國出兵18萬人,其中兩個集團軍各5萬人被派赴奧地利。

  戰(zhàn)爭爆發(fā)已迫在眉睫,對俄國來說,這是第一次與拿破侖廝殺,面對的是訓練有素、補給充足、士氣高昂、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法軍,委派誰來統率派往奧地利的俄國軍隊呢?亞歷山大一世意識到,當朝各位將領都難受此重托,雇請的外國將軍早已被法軍打得一敗涂地,于是想起了被黜的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與蘇沃洛夫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們都曾遭到誣陷、迫害、放逐;沒有戰(zhàn)爭對,他們被遺忘在偏遠的小村莊里,當戰(zhàn)爭陰云密布,大難快要臨頭,沙皇和他的親信都束手無策時,才會想到只有他們才能挽救俄國。

  在庫圖佐夫的軍事生涯眼看就要徹底斷送的時候,面臨拿破侖節(jié)節(jié)勝利引起的危險,亞歷山大一世不得不重召庫圖佐夫返回俄軍供職。庫圖佐夫抵達彼得堡后,即被任命為統轄兩個集團軍的總司令,率部奔赴奧地利,協同奧軍對拿破侖作戰(zhàn)。

  庫圖佐夫首次率俄軍出國遠征,同威震四方的拿破侖指揮的夙享盛名的法軍作戰(zhàn),許多人對他寄予厚望,更多人則是焦慮不安地注視著即將發(fā)生的戰(zhàn)爭:“庫圖佐夫真能頂住拿破侖嗎?”

  當時,作為法國皇帝的拿破侖,對軍隊有絕對的指揮權;而庫圖佐夫卻隸屬于奧軍總司令,朝廷在給他的訓令中嚴格規(guī)定:“竭盡全力作戰(zhàn),無條件服從奧軍總司令的命令。”

  在制訂戰(zhàn)略計劃時,并沒有請庫圖佐夫參加,只是要求他按照已制定好的計劃,原封不動地照令執(zhí)行。

  庫圖佐夫清楚地看出了戰(zhàn)略計劃的問題,提出了具有十分明顯戰(zhàn)略優(yōu)勢的作戰(zhàn)計劃,可惜沒有受到重視,只好按規(guī)定的路線倉促進軍。

  奧軍統帥部這時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不待所有軍隊集結完畢,就命令匆忙集中的兵力向巴伐利亞、意大利北部和蒂羅爾進發(fā)。這樣,總兵力少于聯軍的拿破侖在選定的方向上就具有兵力優(yōu)勢,并將聯軍各個擊破。

  當情況摸清后,拿破侖將集結在拉芝什海岸,矛頭直指倫敦的20萬大軍調回,向萊茵河挺進,28天行程達500公里。這時已不難看出,拿破侖是企圖利用奧軍的失誤,在庫圖佐夫到達前,殲滅突出過遠的奧軍麥克集團。

  拿破侖的意圖已被奧軍察覺,奧國國王弗蘭茨要求庫圖佐夫加快行軍速度。軍情緊急,1805年8月底,庫圖佐夫率俄軍越過巴伐利亞邊界,穿過歐洲,行程一千多公里,于10月中旬到布勞瑙,有時每晝夜行軍50多公里,士兵在行軍中已疲憊不堪。

  庫圖佐夫乘車先期到達維也納。同盟國奧地利政府催促他盡快趕到烏耳姆,同奧國將軍麥克的軍隊會合。對亟待解決的俄軍給養(yǎng)問題,副首相科邊采耳伯爵表示,在滿足奧國軍隊本身的需求之后才能酌情考慮。顯而易見,奧地利使用俄軍不是為了同舟共濟,只不過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

  在維也納,因為麥克將軍報告說:

  “從來沒有哪支軍隊像我們這樣,處于戰(zhàn)勝敵人的如此有利的地位。”

  人們已做好了慶賀戰(zhàn)敗拿破侖的準備。庫圖佐夫曾向奧國官員詢問戰(zhàn)事,但對方對前線戰(zhàn)事一無所知,似乎一切都平安無事。

  庫圖佐夫是這樣一位統帥,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戰(zhàn)爭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能夠透過戰(zhàn)爭平靜的假象看到潛伏的危機。他很清楚,敵人的軍隊是由誰統帥的,這是必須特別注意的,他深知同拿破侖作戰(zhàn)必須倍加小心。

  庫圖佐夫警覺起來,他派偵察員展開了周密細致的偵察工作。

  幾天后,他收到奧軍總司令麥克由烏耳姆寫來的一封信:

  “我有7萬名做好充分戰(zhàn)斗準備的士兵……我將挫敗拿破侖的任何企圖,我們將給敵人以應得的懲罰……”

  偵察得來的情況,遠非如此,這使庫圖佐夫對麥克元帥的自信更加表示懷疑了。

  庫圖佐夫和往常一樣,既平靜又謙和。他還是穿著那身普通的防寒常禮服,深入到士兵中去,同他們閑談,詢問他們的家庭情況和個人要求,同軍官們一起回憶他們攻占過的城市,談論他們曾經到過的國家。在這種時候,常常使人覺得戰(zhàn)爭的危險還很遙遠。然而,許多人都不知道,在這些日子里,總司令正在等待后續(xù)部隊的到來,同時選調優(yōu)秀軍官到司令部來工作;也很少有人了解,他經常把駐扎在附近的將軍召集起來,一起長時間地研究法軍動向和作戰(zhàn)方案。

  不久,又收到一封來自烏耳姆的信。麥克將軍通報了自己戰(zhàn)勝拿破侖軍的情況,并敦請庫圖佐夫率部隊速來烏耳姆和他一起徹底殲滅法軍。

  庫圖佐夫很有禮貌地向麥克將軍表示祝賀,但是沒有率部隊去烏耳姆,而是抓緊準備與法軍作戰(zhàn)。有人散布流言蜚語攻擊庫圖佐夫說,庫圖佐夫延誤了同麥克將軍會師的時間,使俄國失去了在打敗法軍后分享戰(zhàn)利品的權利。庫圖佐夫解釋說,麥克應該放棄烏耳姆,到布勞瑙迎接俄軍,不是他應該到烏耳姆同麥克會師。

  拿破侖率部隊已由英吉利海峽南岸布倫趕到烏耳姆,決定在俄軍到達之前消滅麥克的軍隊。麥克確實占據了十分有利的陣地,等待著法軍的到來。由于他過于相信陣地的堅固,以至于在發(fā)現法軍在向他的右翼運動時,他還以為是敵人為迷惑他而采取的行動呢。麥克認為,拿破侖此舉的目的是想逼迫他放棄烏耳姆。但實際情況是,在法軍完成對他的側翼迂回包抄之前,拿破侖根本不希望他撤離烏耳姆。為達到牽制奧軍的目的,拿破侖從黑林山方向投入一個師從正面佯攻,這時法軍主力已向翼側迂回。

  在初戰(zhàn)中,掩護右翼的奧軍就損失了五千多名士兵,因而不得不撤退并放棄多瑙河上的渡口。奧芬貝格將軍率六千多名士兵前來增援,因在行軍途中疏于防范而被法軍輕易擊潰,除陣亡者之外,全部當了俘虜。德艾斯普雷將軍率八千多名士兵守衛(wèi)多瑙河上的橋梁,但他卻玩忽職守,對敵情一無所知,后被法軍全部俘虜。施南根將軍指揮的守備部隊也是一槍未放就投降了。

  在這種情況下,正如庫圖佐夫所說的,麥克本應向俄軍靠攏,這樣就可以使奧軍免遭法軍包圍,并打亂拿破侖的部署。可是麥克卻固執(zhí)地要在烏耳姆防守。開始,他的2.5萬名士兵打退了敵人六千多人的一次進攻,他就認為已取得了偉大勝利,打敗拿破侖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還很得意地向維也納和庫圖佐夫報告了法軍戰(zhàn)敗的情況。

  當法軍新的打擊接踵而來奧軍有被圍殲的危險時,麥克又動搖了。他決定撤退。這時,拿破侖的奸細卡爾·舒爾邁斯特來到了烏耳姆。他告訴麥克,英軍已在布倫登陸,巴黎爆發(fā)了起義,拿破侖正在返回法國途中,因此不僅不應撤退,而且還應準備追擊法軍。舒爾邁斯特拿出一份巴黎的報紙給麥克看,以證實消息是可靠的。那份報紙刊登了描寫起義情況的文章,還報道了拿破侖趕回法國的消息。麥克沒有想到,這份報紙是根據拿破侖的命令,在行軍印刷廠專門為他印制的。麥克相信了奸細的話,留在了烏耳姆。

  拿破侖以重兵把麥克集團軍團團圍住,并且切斷了它的退路。

  夜里,麥克在烏耳姆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裴迪南德大公和一些將軍要求立即放棄烏耳姆,沖出包圍圈。

  麥克拒絕了。這樣,局面變得越發(fā)不可收拾了。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奧地利政府原擬任命麥克將軍為對拿破侖作戰(zhàn)的多瑙河集團軍總司令,可是庫圖佐夫的官階比麥克高,他到達前線后,聯軍理應由他統一指揮作戰(zhàn)行動。但奧地利人不愿這樣做,便任命裴迪南德大公為總司令,因為他是奧地利皇帝的兄弟,庫圖佐夫應服從他的指揮。麥克留任集團軍參謀長,但他得到一紙密令,說軍權在他手中,他仍是實際上的總司令。在軍隊被包圍的緊急情況下,尤其需要統一、果斷指揮的時候,麥克拒絕執(zhí)行裴迪南德大公的突圍命令,并出示了密令。

  裴迪南德大公不理會麥克的反對,決意自己帶走軍隊。麥克則以法庭審判相威脅。但是,裴迪南德大公寧愿上法庭受審,也不愿當俘虜。然而,他未走出很遠,一遭遇法軍,步兵司令韋內克將軍就投降了,他帶的1.8萬人也被繳了械。只有裴迪南德大公帶著幾連騎兵逃脫了。

  留在烏耳姆的麥克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在法軍的一次攻擊過后,他就親自叩見拿破侖,率全部人馬投降了。奧地利的7萬軍隊就這樣覆滅了。烏耳姆在戰(zhàn)爭史上,成為屈膝投降的同義詞。

  事實證明,蘇沃洛夫的學生庫圖佐夫是正確的,而普魯士軍校最好的學生麥克是錯誤的。

  奧軍在烏耳姆被殲后,拿破侖獲得了行動自由,他對自己的將軍們說:

  “我們不能在此停留。”

  現在他的目標是消滅庫圖佐夫集團軍。


  2. 違抗君主旨意實施戰(zhàn)略轉移


  這時,俄軍的處境十分險惡。計劃與其會師的奧軍已被消滅,在距俄軍五月行程的地方,代替友軍的是15萬法軍,正準備對俄軍發(fā)起毀滅性攻擊。右側是波濤洶涌的多瑙河,左側是高聳入云的阿爾卑斯山。后方直到維也納都沒有任何預備隊,只有Φ·Φ·布克斯格夫登率領的4.5萬人的俄軍正從遙遠的華沙附近向奧地利推進。

  看來,能與拿破侖15萬大軍作戰(zhàn)的,只有俄國軍隊了。設在布勞瑙的庫圖佐夫總司令部成了世人矚目的中心。不過,這時俄軍充其量有5萬士兵,而且已被千里行軍累得精疲力盡,衣衫襤褸,有的人連靴襪都沒有。

  有人向庫圖佐夫提出各種各樣的行動計劃,其主要精神是: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保住維也納。亞歷山大一世在給庫圖佐夫的信中說:

  “當我獲悉您決心承擔保衛(wèi)維也納的崇高職責時,我就放心了……請您讓敵人也明白,您是理應受到大家信賴的……”

  沙皇這時已不再提無條件執(zhí)行奧地利統帥部命令的事了,還在信中寫道:

  “……事實證明,麥克將軍實屬無能之輩,您不必聽信他的主張。”

  奧皇弗蘭茨給庫圖佐夫下的命令是:“……力避戰(zhàn)敗,完整無損地保存軍隊,不同拿破侖交戰(zhàn),但也不準他前進一步。”

  強大的法軍正在迅速向前推進,企圖形成合圍并切斷俄軍的退路,形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要擺脫困境,就是像庫圖佐夫這樣的天才將領亦感棘手。

  庫圖佐夫在給奧皇的復信中說道:

  “如果對敵寸土不讓,我就得頂住他的進攻;而少量部隊一旦與敵交戰(zhàn),就必然需要增援;這樣,就有可能發(fā)生大規(guī)模交戰(zhàn)并招致失敗……”

  這時,庫圖佐夫已清楚地認識到,俄軍的惟一出路是從布勞瑙撤出,以便與后續(xù)部隊會合,同時可避免與敵優(yōu)勢兵力直接接觸,以改變戰(zhàn)略態(tài)勢。

  直到得知拿破侖軍隊由慕尼黑出動的消息,俄軍還在散布將向慕尼黑進發(fā)的傳言。當所有的人都以為庫圖佐夫服從了朝廷的意愿,要率兵去迎戰(zhàn)法軍時,10月25日,俄軍的命令終于下達了:放棄布勞瑙向東撤退。

  拿破侖軍隊緊緊尾隨追擊撤退的俄軍。法軍主力集中于多瑙河右岸,目的是把俄軍逼向河邊后圍殲。俄軍受到了嚴重威脅。

  奧皇弗蘭茨一方面堅持必須在恩斯河一線組織堅強防御,同時卻又命令在施泰爾附近掩護俄軍左翼的梅菲爾德將軍率領奧軍火速撤回維也納,這樣就把俄軍側翼暴露給敵人了。庫圖佐夫還掌握了拿破侖給弗蘭茨的信件,證明奧地利與法國正在進行單獨媾和的秘密談判。

  俄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同盟國答應提供的補給,庫圖佐夫一樣都沒得到。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饑寒交迫的俄國士兵行進在被毀壞的道路上。庫圖佐夫的部下多赫圖羅夫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我們夜行曉宿,……足下無靴,腹中無食,凄苦難言。同這些壞蛋結盟真是不幸。但有什么辦法啊!”

  在庫圖佐夫竭力擺脫法軍追擊的危險情況下,奧皇弗蘭茨還在不著邊際地大談保衛(wèi)維也納的作戰(zhàn)計劃,俄皇亞歷山大也要求庫圖佐夫“同奧地利將軍們同心同德”。由于庫圖佐夫拒絕執(zhí)行保衛(wèi)維也納計劃,他同沙皇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擴大了。

  庫圖佐夫之所以不執(zhí)行保衛(wèi)維也納的作戰(zhàn)計劃,是因為在當時條件下,這是俄軍力不能及的事,他認為保存俄軍實力是自己的首要任務。同兩位君主的計劃相反,他提出了撤至多瑙河北岸和放棄維也納的計劃。奧地利被迫同意了這個計劃。

  10月31日,法俄兩軍發(fā)生了激烈交戰(zhàn)。巴格拉季昂將軍率領的俄軍后衛(wèi),打退了法軍前衛(wèi)指揮官繆拉元帥率領的大隊騎兵的多次沖擊。

  使奧地利人、意大利人和普魯士人望風而逃的法國士兵,終于在戰(zhàn)場上與俄國士兵相遇。法國人驚異地發(fā)現,戰(zhàn)斗打響后,俄國士兵非但不逃跑,反而端著刺刀轉入反沖鋒,直至下令撤退。


  3. 克雷姆斯大捷


  巴格拉季昂指揮的俄軍后衛(wèi)和繆拉指揮的法軍前衛(wèi)幾乎同時趕到恩斯河渡口。巴甫洛格勒騎兵投入阻擊法軍的戰(zhàn)斗,一直堅持到俄軍后衛(wèi)在密集的炮火下渡過恩斯河并燒毀橋梁為止。過河后,戰(zhàn)斗更加激烈,庫圖佐夫派米洛拉多維奇率后衛(wèi)預備隊來增援。米洛拉多維奇用蘇沃洛夫的光榮戰(zhàn)斗傳統來激勵士兵,率領他們投入進攻。

  在俄法兩軍的擲彈兵和騎兵的混戰(zhàn)中,俄軍的處境越來越困難,眼看就要戰(zhàn)敗了。這時,有人請示庫圖佐夫怎么辦,庫圖佐夫回答說:

  “你們是俄國人,俄國人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由于發(fā)揮了俄軍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法軍終于被擊退了,這是關于他們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第一次被打破了。

  由于庫圖佐夫以巴格拉季昂為后衛(wèi),采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擊退了敵人,使俄軍得以安全北撤。這時他急欲渡過多瑙河,過河以后再把橋炸毀,俄軍就有了安全保障,可以在那里休整,等待與布克斯格夫登集團軍會合。

  但是,拿破侖已經準備好給予俄軍新的打擊。他很清楚,俄軍一旦渡過多瑙河,就到了安全地帶,把俄軍包圍后消滅掉的計劃就會落空,而且會使在南岸的法軍一個軍陷入危險境地。于是拿破侖決定派莫捷率他的混成軍隱蔽過河,奪取橋梁,然后在克雷姆斯附近截擊俄軍。

  很快,庫圖佐夫得到偵察員的報告:法軍已經出現在多瑙河北岸。他知道,敵人已經給他設下圈套:莫捷的部隊不會放他到北岸去,而拿破侖的主力部隊正步步逼近南岸。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盡最大努力渡過河去,搶在莫捷之前到達克雷姆斯附近。庫圖佐夫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加快行軍速度,一定要趕在莫捷的前頭。

  奧皇弗蘭茨要求庫圖佐夫留在南岸,保衛(wèi)橋頭工事和多瑙河大橋。他在給庫圖佐夫的信中寫道:“我完全相信,您將竭力維護貴國軍隊的榮譽。”但是,庫圖佐夫放棄了多瑙河南岸,并為沒能執(zhí)行命令向弗蘭茨表示了歉意。同時有些刻薄地說,他之所以不能保衛(wèi)橋頭工事,是因為沒有找到它。很顯然,盡管皇帝下了命令,但奧國士兵沒有完成修建橋頭工事的任務。

  俄軍后衛(wèi)剛到北岸,法國騎兵已追到橋頭。就在這時,被俄軍破壞的大橋轟隆一聲塌落河中。

  拿破侖慌了,他不僅放走了庫圖佐夫,而且還把莫捷這支孤軍留在了北岸。

  莫捷率部隊過河到北岸后,就沿著河邊狹窄的道路向克雷姆斯前進。這時,庫圖佐夫叫人四處放風,說他正在向摩拉維亞撤退。同時,又命令米洛拉多維奇的前衛(wèi)佯裝撤退,不要去阻攔莫捷。敵人被騙中計,莫捷向克雷姆斯疾進,沿小路越來越深入。

  庫圖佐夫把自己的軍隊分為四個支隊:米洛拉多維奇迎擊行進中的法國先頭師;多赫圖羅夫和什特里克實施縱深迂回機動,攻擊敵人的側翼和后方;巴格拉季昂從北面掩護集團軍行動,并守衛(wèi)通向克雷姆斯的道路。

  庫圖佐夫如愿以償,法軍在戰(zhàn)斗中死傷慘重,有2000多官兵被俘。

  由于夜幕的掩護和法軍士兵英勇抵抗,再加上多赫圖羅夫因行軍迷路貽誤了戰(zhàn)機,莫捷終于帶著殘部狼狽逃命,在潰逃時有許多人落水喪生。

  在從布勞瑙至克雷姆斯這一路上,拿破侖一再受到庫圖佐夫的捉弄:不是停下來打后衛(wèi)戰(zhàn),就是一撤再撤,最后撤到多瑙河北岸,還在法國皇帝的面前擊潰莫捷軍,在全世界面前出了他的丑。

  俄軍雖然已疲憊不堪,但因勝利而歡欣鼓舞,在擊退法軍,使法軍嘗到被驅逐的滋味之后,回到了克雷姆斯。庫圖佐夫在回答士兵們的問候時,對他們高聲呼喊道:

  “打得漂亮!……光榮屬于你們!”

  克雷姆斯戰(zhàn)役勝利表明,法軍輕易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庫圖佐夫擺脫了被包圍殲滅的危險,取得了戰(zhàn)略上的勝利。這時,似乎可以讓部隊好好休整一下了,但是,這只能是個美好的愿望。


  4. 艱苦卓絕的申格拉伯恩戰(zhàn)役


  在維也納附近,只有多瑙河上的塔博爾橋還完好無損條大路與此橋相連直通茨奈姆。庫圖佐夫只有通過茨奈姆才能與從俄國來的布克斯格夫登集團軍會合。

  有鑒于此,拿破侖開始實施新的更為狠毒的機動計劃。他命令繆拉元帥率拉納軍、蘇爾特軍立即占領維也納,不惜任何代價奪取大橋,搶在庫圖佐夫之前到達茨奈姆,以切斷俄軍同增援部隊的聯系,同時向俄軍發(fā)起猛攻。拿破侖還命令貝爾納多特部隊渡過多瑙河,從后方打擊俄軍。

  法軍很快攻占了維也納。奧地利皇帝宮內大臣弗爾勃納伯爵奉奧皇之命,前往申布倫,覲見拿破侖,表示愿意服從他的意志。

  駐守塔博爾橋的是奧爾斯貝格大公指揮的一支奧國精銳部隊,他們本應在法軍攻橋前把大橋炸毀。可他們沒有這樣做,把大橋拱手讓給了法軍。

  原來,當法軍逼近大橋時,繆拉元帥揮動著白旗走近大橋,要求奧爾斯貝格出來答話。繆拉向他宣布,拿破侖已同奧地利締結了和約,現在只同俄國人打仗了。聽罷此話,奧爾斯貝格同意舉行談判。這時埋伏在附近的法軍根據繆拉的暗號已沖到橋上。站在附近的一名奧地利軍官向奧爾斯貝格喊起來,說他們上當了,應該炸橋。當奧爾斯貝格聽到繆拉對下級軍官違反軍紀,膽敢向長官發(fā)號施令表示驚訝時,就下令立刻處罰他。在這場僅僅持續(xù)幾分鐘的鬧劇中,法軍一槍未放就奪得了大橋。

  這時,俄軍已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可是它似乎還被蒙在鼓里。在長途行軍之后,部隊駐扎在克雷姆斯附近,士兵們頭一次埋鍋煮飯,頭一次安穩(wěn)地躺下來休息。

  當收買的間諜向庫圖佐夫報告了法軍向茨奈姆調動的情況后,他被迫改變了防守多瑙河渡口和等待援兵的部署,以“避免與占優(yōu)勢兵力的敵人作力量懸殊的較量”。庫圖佐夫認識到必須犧牲部分兵力以達到保存集團軍實力的目的,于是當機立斷,命令部隊以急行軍向布呂恩挺進,并派巴格拉季昂率5000人作為掩護部隊向茨奈姆大路前進,阻擊企圖截斷俄軍退路的繆拉所部。庫圖佐夫向沙皇報告說:

  “雖然我已預見到巴格拉季昂公爵的部隊將遭到不可避免的敗績,但是,以他的犧牲使俄軍得救,則是不幸中的大幸。”

  巴格拉季昂是蘇沃洛夫的優(yōu)秀學生,是庫圖佐夫的親密戰(zhàn)友。他參加過許多著名戰(zhàn)役,在遠征意大利和傳奇式的翻越阿爾卑斯山行軍中,曾擔任蘇沃洛夫的前衛(wèi)指揮官。

  巴格拉季昂率領部隊出發(fā)了。他們穿過山林間的泥濘小路,一夜行進二十多公里,于拂曉前進抵戈拉布留恩,諾斯季茨指揮的奧軍騎兵前衛(wèi)就在那里駐扎。因地形不利于組織防御,巴格拉季昂命令軍隊向北撤至申格拉伯恩村,在那做好了迎擊法軍的準備。與此同時,庫圖佐夫也行動起來。饑餓的士兵倒掉了鍋中沒有煮熟的飯,鼓起最后的力氣,向茨奈姆前進,迎接國內來的援兵。繆拉像欺騙奧爾斯貝格那樣,輕易地使諾斯季茨將軍相信了法奧已簽訂和約。于是,奧軍又是一槍未發(fā)便放過了法軍。諾斯季茨的叛變打亂了俄軍的防御計劃,使巴格拉季昂的部隊陷入了困境。

  法軍展開進攻隊形,沖向申格拉伯恩。但繆拉在獲悉俄軍主力距巴格拉季昂的陣地不遠時,就猶豫起來。為了爭取時間等待大部隊到達,也為了牽制俄軍主力的行動,繆拉決定再次玩弄花招欺騙庫圖佐夫,派軍使向他提出建議:

  如庫圖佐夫同意簽訂一份關于俄軍撤離奧地利的條約,法軍就停止軍事行動;在拿破侖批準條約之前,庫圖佐夫停止向茨奈姆進軍。

  庫圖佐夫為了避開敵人的打擊,將計就計,他裝出相信繆拉的樣子,接受了條約的全部條款。庫圖佐夫派代表到繆拉那里簽訂了條約,并把它帶回來批準。

  但是,庫圖佐夫既不是奧爾斯貝格公爵,也不是諾斯季茨伯爵。關于庫圖佐夫,蘇沃洛夫早就說過:

  “他真是聰明,聰明,誰都騙不了他……”

  聰明的庫圖佐夫把繆拉元帥誘進了他自己設的陷阱。庫圖佐夫向沙皇報告說:

  “我根本就沒有想要接受條約。我堅持過20小時再作答復,同時繼續(xù)撤退,走出距法軍兩天的路程。”

  正在繆拉等待拿破侖的嘉獎的時候,拿破侖發(fā)現,他那欲置俄軍于死地的出色計劃和巧妙機動又落空了,而被他追逐了數百公里的“北方老狐貍”庫圖佐夫又一次出了他的丑。

  拿破侖暴跳如雷,把一腔怒氣都發(fā)泄到他所寵愛的騎兵司令繆拉的身上,命令他立即攻擊俄軍。他不再相信自己的元帥,于是離開維也納,親自趕到申格拉伯恩。

  11月16日下午戰(zhàn)斗打響,法軍前衛(wèi)三萬多人向巴格拉季昂只有五千多人的部隊猛撲過來,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深夜。

  繆拉深知,他放走了庫圖佐夫是犯了怎樣的大錯,因此急欲消滅巴格拉季昂,以便去追擊俄軍主力。

  繆拉在中央發(fā)起進攻,蘇爾特由側翼迂回,拉納則從另一翼迂回。法軍占領兩翼后,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地向中央展開進攻。穩(wěn)操勝券的法軍元帥要巴格拉季昂投降,以免全軍覆沒,巴格拉季昂根本不予理睬。

  他的部隊浴血奮戰(zhàn),除頑強防御外,還不時發(fā)起反沖鋒,同時且戰(zhàn)且退,向主力部隊靠攏。巴格拉季昂的人馬雖已損傷過半,但剩下的人仍在繼續(xù)完成自己的任務。

  深夜,拿破侖確信繼續(xù)進攻已是徒勞的,于是命令停止攻擊。巴格拉季昂率部擊退了法軍,用刺刀殺出一條血路沖了出來,追趕已經遠去的俄軍主力部隊。在庫圖佐夫對他的生存已不報希望的時候,巴格拉季昂卻攜帶著俘虜和繳獲的戰(zhàn)旗,回到了庫圖佐夫身邊。

  庫圖佐夫的目的達到了,同布克斯格夫登集團軍會師后,俄軍兵力達到8.6萬人,并且在奧洛穆茨附近占領了有利陣地。俄軍現在沒有危險了,是庫圖佐夫的智謀挽救了它。

  申格拉伯恩戰(zhàn)役作為英勇后衛(wèi)戰(zhàn)的范例,作為俄國士兵英雄果敢精神的明證而載入了戰(zhàn)爭史冊。

  參加申格拉伯恩戰(zhàn)斗的各團隊的士兵,都自豪地佩戴上了寫有“5比30”的特制證章,意為平均5個俄國士兵頂住了法國30個士兵的進攻。


  5. 御駕親征敗下陣來


  盡管拿破侖取得了烏耳姆大捷,占領了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半壁江山,但俄軍的大踏步撤退卻使他陷于不利的戰(zhàn)略地位。由于要派大量部隊保衛(wèi)占領的城市和漫長的交通線,法軍兵力已很分散。拿破侖手中只有5萬機動兵力,而決戰(zhàn)就在前面。

  在亞歷山大一世主持召開的奧洛穆茨軍事會議上,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拿破侖的兵力少,時機有利,必須立即進攻,躍躍欲試地想同法軍交戰(zhàn)。庫圖佐夫考慮到部隊在完成艱難的長途行軍后需要休整,應繼續(xù)在防御戰(zhàn)中消耗敵人兵力等因素,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觸動拿破侖還為時尚早,他主張繼續(xù)向糧秣有保障的地區(qū)退卻。有人問他打算在什么地方回擊敵人,他說:

  “拿破侖被我們拖得越遠,他就變得越虛弱。……我要在加里西亞縱深地帶埋葬法軍!”

  亞歷山大一世起初有些猶豫不決。他是第一次參加戰(zhàn)爭,既懼怕拿破侖,又想給自己戴上戰(zhàn)勝拿破侖的桂冠。還在彼得堡時,他就產生了親自統率軍隊的念頭。為此,他還專門向一個裝瘋賣傻假托神命自稱“先知”的老頭求教,那老頭恐嚇他說:

  “您還年輕,料難獲勝!”

  然而,宮廷內那些諂媚者卻由于俄國又出了一位御駕親征的君主而興高采烈。他們早已對沙皇的“軍事天才”佩服得五體投地,預言他必將取得偉大的勝利。

  亞歷山大一世在拿破侖這樣的敵人面前變得膽怯起來,他不敢親自統率聯軍,于是施展出兩面派手法:任命庫圖佐夫為總司令,而實權掌在他手里,同時任用頭腦不清、屢次敗于拿破侖手下的奧地利將軍維依洛特爾為自己的顧問。從這時起,庫圖佐夫實際上被剝奪了指揮軍隊的權力。亞歷山大的用意很明顯:戰(zhàn)勝了,他是英雄;戰(zhàn)敗了,庫圖佐夫就是替罪羊。

  亞歷山大信任維依洛特爾等奧地利人,甚于信任庫圖佐夫。那些把亞歷山大同彼得一世相提并論的諂媚者就說,彼得大帝也常常采納外國人的意見。

  但是,意見與意見是不同的。奧地利人盡管有過多次被拿破侖殲滅的沉痛教訓,但他們并沒有變得聰明起來,他們的軍隊還是屢吃敗仗,能指望他們給亞歷山大出什么好主意呢?更糟糕的是,雖然是在他們自己國家里,但對于作戰(zhàn)必不可少的地形地貌情況,他們也知之甚少。

  亞歷山大寵信的人能教給他的東西也不多,多爾格魯科夫對戰(zhàn)略一竅不通,阿拉克切耶夫從未參加過戰(zhàn)爭。

  在即將開始的奧斯特利茨交戰(zhàn)中,奧地利出兵1.6萬,為俄軍兵力的五分之一;而且,這些人的戰(zhàn)斗力根本不能與同等量的俄國士兵相比。俄國士兵大都經歷過蘇沃洛夫時代,而現在則是由蘇沃洛夫的學生、體恤士兵疾苦的庫圖佐夫、巴格拉季昂和多赫圖羅夫統率打仗。俄國士兵看到奧軍與法軍一觸即潰,深深懂得惟有拼命才能取勝,否則不是被消滅,就是被俘虜。他們在戰(zhàn)斗中表現出驚人的戰(zhàn)斗素質,真不愧為蘇沃洛夫及其戰(zhàn)友訓練出來的軍隊。

  維依洛特爾等奧地利將軍本身就不具備這些戰(zhàn)斗素質,當然就談不上訓練士兵具有這些素質了,況且他們本來就很少關心他們的士兵。

  亞歷山大決定進攻,這正中拿破侖下懷。他明白,俄軍如繼續(xù)撤退,他就要被迫進行追擊,從而使自己的戰(zhàn)線更加延長,軍隊進一步受到削弱,必須盡快殲滅俄軍主力部隊。他想在聯軍的預備隊到達前打敗聯軍,但他需要有幾天調兵遣將的時間。拿破侖是玩弄手腕的大師,他總是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各種手段來幫助自己達到目的。他決定撤退,以便同向他靠攏的各軍會合。

  當聯軍向前推進時,拿破侖命令后衛(wèi)不予糾纏。

  聯軍行動緩慢,平均每天前進10~12公里。他們在秋天泥濘的道路上行進,途中休息時還要到處去找食物,經過3晝夜的行軍才到達奧斯特利茨。

  拿破侖派出奸細到處打探聯軍的意圖,日夜監(jiān)視它的動向,因而對其計劃了如指掌,知道戰(zhàn)斗將于12月2日打響。

  奧斯特利茨西南有一片由湖泊和河溝組成的河網地帶,它與利塔瓦河相連,形成許多條狹窄的小路。普拉嶺高地位于戰(zhàn)場的中央,它對戰(zhàn)局有重要影響。

  拿破侖對手下的元帥們說:

  “如果僅僅是為了阻止敵人前進,那就應該占領普拉嶺高地,不過那將是一場普通的交戰(zhàn)……”

  拿破侖追求的不是“普通的”交戰(zhàn),他要進行徹底粉碎聯軍的決戰(zhàn),如果他自己損兵折將,就會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面對元帥們的顧慮,拿破侖回答說:

  “讓戰(zhàn)斗來決定一切吧!”

  此時法軍的總兵力為7.5萬人。為了粉碎聯軍,拿破侖撤去了右翼大部分兵力,只保留5000人。他知道,聯軍為切斷他與維也納的聯系,會在那里實施主要突擊,他要求留守在那里的士兵戰(zhàn)斗到最后一人。他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有得力的達武元帥防守這個地段;這個陣地有河流、湖泊等天然屏障,而且工事堅固并得到炮兵的掩護;最主要的是因為這里至維也納的交通線已不起任何作用。拿破侖事先把一切都預見到了,新的交通線已建立起來。左翼也只留下1.2萬人的兵力,由拉納元帥指揮,負責掩護布呂恩方向。

  但是,在中央普拉嶺高地對面寬2.5~3公里的正面上,卻集中了5萬人的兵力。拿破侖的意圖十分明確:實施中央突擊,將俄奧聯軍分割為孤立的兩部分,然后迂回到聯軍的側翼和后方,將其各個殲滅。

  拿破侖對元帥們說:

  “俄軍若離開普拉嶺高地向右翼迂回,那它就注定要戰(zhàn)敗了。”

  這是因為,俄軍如進入水網帶集中力量攻擊法軍的側翼,將使自己的中央和一翼暴露無遺。

  惟一使拿破侖感到不安的,就是戰(zhàn)斗力很強的俄國士兵,在后衛(wèi)戰(zhàn)中,他們的白刃沖擊曾使法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要求部隊在沖鋒時,要排成“既能充分發(fā)揮火力優(yōu)勢,又能對付敵人密集縱隊”的特殊戰(zhàn)斗隊形。

  當一切安排就緒后,拿破侖親自巡視了部隊,他為慶賀自己加冕一周年而向士兵發(fā)布了作戰(zhàn)命令。法國士兵相信自己的統帥,相信勝利,并為奪取勝利做好了準備。

  這樣,拿破侖就在困難的條件下,找出了聯軍策略上的失誤,隱蔽了自己的意圖,充分做好了交戰(zhàn)的準備。

  亞歷山大一世從小就在他父親保羅一世的身旁,深受普魯士思想的熏陶,是“保羅一世治軍方法”的繼承人,奧地利將軍維依洛特爾比庫圖佐夫更中沙皇的意,庫圖佐夫只是個掛名的總司令,指揮權實際掌握在維依洛特爾的手中。然而,無論是維依洛特爾,還是奧地利的其他將軍,都不能占勝拿破侖。他們是腓特烈二世軍事制度的繼承人,是已經成為歷史陳跡的普魯士—奧地利軍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們戎馬一生,卻充滿了戰(zhàn)敗、被殲和損兵折將的記錄。

  從奧軍在烏耳姆的慘敗已經可以看到,在普魯士—奧地利的作戰(zhàn)體制下,不允許官兵有絲毫的創(chuàng)造性,任何人都不得偏離在辦公室里制訂的作戰(zhàn)方案。信奉這個體制的人不僅僅葬送了無數的官兵,最后還導致了普魯士國家的徹底崩潰。

  維依洛特爾“忽生一念”,要切斷拿破侖與維也納的聯系,提出了向法軍右翼迂回的作戰(zhàn)方案,這個方案的致命傷是聯軍離開了對作戰(zhàn)有利的普拉嶺高地,從而把側翼暴露在敵人突擊的矛頭之下。

  主觀臆斷是維依洛特爾的突出特點,他制訂作戰(zhàn)方案不是根據敵情和其他實際情況,他從不研究實際情況,也不偵察敵情,而是按其作戰(zhàn)意圖來推斷情況,維依洛特爾根據自己的偏執(zhí)之見,寫出了關于奧斯特利茨交戰(zhàn)的書面命令。亞歷山大和奧皇弗蘭茨立即批準了這個書面命令。

  維依洛特爾拿著兩位皇帝批準的書面命令來到了庫圖佐夫的司令部,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啰啰嗦嗦地宣讀了這份命令。然后,他宣稱,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拿破侖必定要在這里滅亡,更何況,奧軍曾在此地舉行過軍事演習。奧地利伯爵布勃納提醒維依洛特爾,“不要重犯去年演習時犯過的錯誤,不要像當時那樣被困在這個地方”。維依洛特爾不以為然地回答說:

  “預料不會那樣。”

  大多數與會者都清楚,這份命令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因為這份命令皇帝已經批準了,再說馬上就要開戰(zhàn)了,重新制訂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大家都不說什么。

  在宣讀命令的時候,庫圖佐夫一言不發(fā),漠然置之。最后,他建議大家在戰(zhàn)前好好睡一覺。

  他為什么在軍事會議上沉默不語呢?要知道,他比聯軍中的任何人都更清楚當時的形勢。

  是的,庫圖佐夫是軟弱的。他無力與兩位皇帝和他們的親信抗爭。但是,這種軟弱不是因為他自私和虛偽,這是他的人生悲劇所在。

  看到沙皇危害國家和軍隊都無力制止,這是俄國所有進步人士的悲劇,也是偉大統帥蘇沃洛夫的悲劇。有人說,庫圖佐夫把指揮權讓給奧地利人是他情愿的,聯軍失敗的原因和他的罪責就在于此。他們說,蘇沃洛夫就不聽沙皇保羅一世和奧地利皇帝的話。六年前,蘇沃洛夫任俄奧聯軍總司令時,他不僅不服從,而且還戲弄奧軍總司令的愚蠢命令,毫不留情地辱罵他手下笨拙的奧地利將軍。他先是拒絕奧軍總司令的命令,然后就向沙皇報怨。他被奧地利人的干擾弄得精疲力盡,發(fā)出這樣的哀嘆:

  “看在主的面上,不要再妨礙我了……”

  但是,當時庫圖佐夫的威望,還不能同指揮過伊茲梅爾和布拉格之戰(zhàn)的蘇沃洛夫的威望相比。蘇沃洛夫的處境也比他好,在遠征意大利時,蘇沃洛夫身邊沒有跟著兩位皇帝,他的對手也不是像庫圖佐夫在奧斯特利茨交戰(zhàn)中那樣,是使兩位皇帝喪膽的拿破侖。

  庫圖佐夫看到,蘇沃洛夫膽敢對抗朝廷而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價;看到蘇沃洛夫慘遭迫害,含恨而死;看到無論是榮譽,還是不妥協的性格,以及他用以掩護自己的古怪行為,都未能使自己獲救。從蘇沃洛夫身上,庫圖佐夫更深刻地理解了“以卵擊石”的含義。

  后來有人說,庫圖佐夫曾去找亞歷山大一世的宮內大臣,請他幫助勸說沙皇不要交戰(zhàn),但得到的回答卻是:

  “我的工作是做米飯和肉餅,關于軍事,那是您,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的事。”

  庫圖佐夫本人無力制止交戰(zhàn)和改變作戰(zhàn)方案,違反沙皇亞歷山大的旨意將導致他的憎恨和自己的退役,但這無論對于庫圖佐夫,還是對俄國軍隊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人們會指責他這個伊茲梅爾戰(zhàn)役的英雄,在面臨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考驗時害怕了,會說他臨陣脫逃放棄戰(zhàn)斗。

  12月2日清晨,凍得麻木了的士兵被口令喚醒,聯軍自左翼發(fā)起進攻。聯軍編成五個縱隊,庫圖佐夫走在奧地利將軍科洛夫拉特指揮的第4縱隊的前面。

  第4縱隊占領了普拉嶺高地。按照書面作戰(zhàn)命令,它們應該繼續(xù)前進,但是庫圖佐夫要求部隊停下來。后來普魯士軍事歷史學家尤斯特羅夫這樣寫道:

  “庫圖佐夫正確地認識到普拉嶺高地的重要作用,認為不應該輕率地放棄它。在這種情況下,聯軍總司令起碼是憑本能這樣作的,但也可能還有什么更重要的東西在支配著他。”可以說,支配他的,是他所具有的對地形的特殊判斷力,是對敵人戰(zhàn)術的深刻了解。

  這時,布克斯洛夫登集團軍的一半人馬已從左側進入布滿沼澤的谷地,多赫圖羅夫也在那里。巴格拉季昂從右翼沿布呂恩大道向前推進。

  維依洛特爾一再催促第4縱隊離開高地向前推進,因為兩位皇帝和奧地利的將軍們都認為,被突然發(fā)起的沖擊嚇破膽的拿破侖將采取或防御措施,或逃離戰(zhàn)場。庫圖佐夫堅持不離開高地,并準備在那里同法軍交戰(zhàn)。

  拿破侖在高級將領的簇擁下,站在奧斯特利茨原野的另一側。繆拉、蘇爾特和貝爾納多特所屬各軍的幾萬名士兵正等待著統帥發(fā)出出擊的命令。元帥們急欲交戰(zhàn)。拿破侖卻按兵不動,他在等待時機。在俄軍離開普拉嶺高地之前,他不敢貿然發(fā)動肯定是異常艱苦的正面突擊。

  蘇爾特元帥請求準許他進攻高地。拿破侖說:

  “再等一會兒。”

  在這霧氣沉沉的寒冷早晨,雙方就這樣對峙著。一方是正在走向極盛時期的年輕統帥拿破侖,作為法國皇帝對軍隊有絕對的指揮權,他已把自己的軍隊集中成為一個突擊兵團;另一方,是戰(zhàn)斗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俄軍上將庫圖佐夫,但他只是名義上的聯軍總司令。

  亞歷山大一世對庫圖佐夫的行為非常不滿。他急馳到普拉嶺高地,催促他趕快出擊。

  亞歷山大問他:

  “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您為什么還不前進?”

  “我要等到各縱隊到齊了才能出擊。”

  “要知道,我們現在不是在察里津的草地上閱兵,不到齊就不能出擊嗎?”

  “陛下!正因為不是在草地上閱兵,我才沒有開始行動,除非您親自下命令……”

  皇帝下命令了。他把第4縱隊趕下了高地,就這樣全軍走上滅亡之路。

  元帥們問拿破侖:

  “現在是時候了吧?”

  “先生們,當敵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應讓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再等20分鐘。”

  聯軍放棄了高地,正在向下走。拿破侖等待的時機終于來了。他喊起來:

  “士兵們!敵人已經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讓我們用雷霆般的突擊來結束這場戰(zhàn)爭……”

  第4縱隊的先頭部隊被擊潰了。盡管該縱隊頂住了敵人的正面進攻,但又遭到來自翼側的攻擊,法軍很快就占領了高地。

  庫圖佐夫親自參加了戰(zhàn)斗。米洛拉多維奇等人一次又一次地指揮俄軍實施反擊,力圖將法軍擊退。“旗幟前進!口令聲此起彼伏。在兩個小時內,步兵、騎兵輪番投入戰(zhàn)斗,但終因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敵人的突擊太猛,而未能奏效。

  看來只有投入強大的預備隊才能挽回敗勢了,但是庫圖佐夫沒有預備隊,在維依洛特爾的書面命令中根本沒有談到預備隊。布克斯格夫登本可以去支援庫圖佐夫,況且,多赫圖羅夫已經告訴他:形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決戰(zhàn)正在戰(zhàn)場中部進行,那里的俄軍已經支持不住了;而此時,法軍蘇爾特元帥的側翼正處于易受攻擊的地位,應立即出擊。

  布克斯格夫登只執(zhí)行維依洛特爾的書面命令,對多赫圖羅夫的勸告不予理睬。盡管他受到法軍元帥達武的阻擊,推進速度緩慢,仍拒絕增援眼看就要被殲滅的中央部隊,并使自己的側翼和后方處于易受攻擊的地位。

  聯軍中央戰(zhàn)線被突破,庫圖佐夫負了傷,他竭力阻止部隊潰散,但是沒有效果。手執(zhí)戰(zhàn)旗、和他一起沖鋒陷陣的女婿蒂森豪森戰(zhàn)死了。庫圖佐夫帶著一個旅且戰(zhàn)且退,試圖擺脫敵人的追擊,然后轉入防御。

  在右翼,巴格拉季昂還在奮戰(zhàn)。他英勇地頂住了拉納軍的多次進攻。在左翼,是聯軍主力布克斯格夫登指揮的三個縱隊。庫圖佐夫派人給他送去立即撤退的命令。如能執(zhí)行這個命令,就能保存大部分俄國軍隊,交戰(zhàn)的結局也就會大不相同。

  愚笨而自負的布克斯格夫登沒有執(zhí)行要他撤退的命令,他對戰(zhàn)局似乎一無所知,繼續(xù)在實施不但無效、反而是有害的進攻。

  拿破侖突破中央后,立即調1.8萬人的拉納軍去對付巴格拉季昂的1.1萬人的第5縱隊,然后全力攻擊被布克斯格夫登領入湖間小路的大部隊的后方。當布克斯格夫登明白應該撤退的時候,為時已晚了。

  奧斯特利茨的慘劇發(fā)生了。聯軍從水磨坊旁的堤壩上突圍時,因磨坊被炮彈擊中起火,道路堵塞了。部隊從橋上過利塔瓦河時,橋梁也被炸壞了,這條路也斷了。士兵們?yōu)樘由瑩硐蛭磧鰣缘谋妫瑢⒈鶋核缢勒卟挥嬈鋽怠?BR>
  法軍布置在高地上的幾十門大炮,向被封鎖在各條小路上和在水中掙扎的聯軍士兵猛轟。

  這哪里是在作戰(zhàn),這簡直是屠殺!

  布克斯格夫登丟下殘部逃跑了。多虧多赫圖羅夫指揮得力,把部隊帶出重圍,許多人才幸免于難。

  夜幕降臨了,拿破侖停止了追擊,他已大獲全勝,不用再追了。

  兩位皇帝、維依洛特爾,還有那些親信,所有“熱衷于交戰(zhàn)的英雄”都到哪去了呢?

  他們都跑了,他們的侍從、將軍和身穿長袍的牧師們都可恥地逃跑了。輜重車隊和內侍官的四輪馬車在大道上疾馳,沙皇的轎式馬車在這個狼狽出逃的行列前面開道。

  謠言四起,什么庫圖佐夫陣亡了,沙皇負傷了,俄軍全軍覆沒了……然而,亞歷山大安然無恙地活著。

  深夜,當臉部受傷的庫圖佐夫等人集合殘部準備再戰(zhàn)的時候,沙皇的侍從們正在為給他找酒而忙碌呢。亞歷山大因腹痛難忍,需要用酒把藥化開服用。侍從們急忙去找俄國的盟友,但奧地利宮內大臣不給,他說,奧地利皇帝也要喝酒。后來哥薩克騎兵救了駕,原來他們的行軍水壺里裝的是酒。亞歷山大安靜地過了一夜,次日早晨,就啟程回國了。

  同一天早晨,年已60歲的庫圖佐夫在奧地利一戶農民的小木房里失聲痛哭。朋友們試圖安慰他,對他說,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他雖然負了傷,而且是親眼看著蒂森豪森陣亡的,但仍然很鎮(zhèn)靜。

  庫圖佐夫強忍悲痛說:

  “昨天我是統帥,而今天我是父親……”

  庫圖佐夫不單是為自己的親人犧牲而痛苦,也不是由于自己的傷口疼痛而落淚。

  在戰(zhàn)場上,當有人驚叫著告訴他,他的面頰在流血的時候,庫圖佐夫指著在奧斯特利茨原野上,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中四處潰逃的士兵說:

  “傷在那里!”

  庫圖佐夫心中的創(chuàng)傷長久不愈,因為奧斯特利茨失敗而帶來的種種指責常常折磨著他。仇恨庫圖佐夫的人,不理解庫圖佐夫的人,利用他在奧斯特利茨的表現大作文章,把他說成是為私利而犧牲俄軍利益和士兵生命的人。而沙皇——這個奧斯特利茨慘敗的罪魁禍首,更助長了許多閑話的傳播。他說過:

  “我年輕,沒有經驗,庫圖佐夫應該勸我不要交戰(zhàn)。”

  這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把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失敗的全部過失都推給了庫圖佐夫。歷史學家希爾德寫道:“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使庫圖佐夫徹底失去了陛下的好感。在1805年戰(zhàn)爭中他在很長時間內扮演了旁觀者的角色。”當時在朝廷“忌諱談庫圖佐夫”。庫圖佐夫再次失寵被黜。他被排斥于軍隊領導之外,被任命為基輔總督,或如當時所說的,是“光榮的流放”。

  庫圖佐夫對所發(fā)生的一切感到十分沉痛,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你一定聽到了有關我們的不幸的消息。我可以告慰你的是,雖然我嚴以律己,但對自己還是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

  后來在1812年,當俄軍給入侵的拿破侖軍隊以毀滅性打擊時,庫圖佐夫看到一面被打壞的法國戰(zhàn)旗上寫著“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勝利”的字樣,便對身旁的軍官說:

  “你們年輕,活得比我長久,將來能聽到關于我們打仗的故事,經過眼前這一場戰(zhàn)爭之后,無論是獲得一場勝利,還是遭到失敗,都無損于我的名聲。但是,請你們大家記住:在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中我是沒有過失的。”

  后來,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在評論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時,說了一句話:

  “要指揮好一支軍隊,一個好的將軍,勝過兩個庸君。”這句話是再恰當不過了。

  同樣,在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中傷亡的2.7萬俄奧兩國官兵,還有那數以萬計的冒著槍林彈雨拼命廝殺的戰(zhàn)士,對于聯軍的慘敗是沒有責任的。

  恩格斯在《奧斯特利茨》一文中寫道:

  奧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認為是拿破侖最偉大的勝利之一,它最為有力地證明了拿破侖的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因為,盡管指揮失誤無疑是同盟國失敗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發(fā)現同盟國過失的洞察力、等待過失形成的忍耐力、實施殲滅性打擊的決斷能力和迅速擺脫失敗困境的應變能力——這一切是用任何贊美之詞來形容都不為過的。奧斯特利茨是戰(zhàn)史上的奇跡,只要還存在戰(zhàn)爭,它就不會被忘記。

  聯軍在奧斯特利茨的慘敗標志著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和反對拿破侖法國斗爭的結束。不出所料,奧地利停止了一切反抗,并于1805年12月14日在普雷斯堡與拿破侖簽訂了和約。

  1806年初,在締結普雷斯堡和約后,俄國軍隊經匈牙利返回祖國。


  6. 簽訂蒂爾西特和約


  由于1805年作戰(zhàn)的勝利,統治著奧地利的拿破侖政權更加鞏固了。這時已有16個講德語的國家陷入法國的從屬國地位,拿破侖在那里胡作非為,這就迫使普魯士于1806年秋季向法國宣戰(zhàn)。英國和瑞典站在普魯士一邊,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了,俄國也參加了這一同盟。

  由于普魯士軍隊是按陳舊過時的腓特烈軍事學說訓練的,因而不是拿破侖的對手。1806年10月,在耶拿和奧厄施泰特兩次交戰(zhàn)中,普軍慘敗。法軍占領了柏林,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逃到俄國去了。

  拿破侖認識到要想征服歐洲,必須首先征服俄國,于是派法軍向俄國邊境推進,1806—1807年戰(zhàn)爭爆發(fā)了。

  亞歷山大一直在為俄軍物色總司令,但他連庫圖佐夫的名字都不愿意聽。俄軍屢戰(zhàn)屢敗,形勢迫切要求亞歷山大把偉大統帥召回軍隊。但是,誰都可以任命,就是不任命他所痛恨的庫圖佐夫。他曾提名像塔季謝夫這樣一些庸碌無能的將軍;想寫信聘用僑居在美國的法國將軍;最后,他想起了居住在奧爾洛夫省的葉卡特琳娜女皇時代的老將軍M·Φ·卡緬斯基。70歲的卡緬斯基已是老態(tài)龍鐘,但這沒有使沙皇感到難堪,有人替沙皇打圓場說,在完成舉世聞名的意大利遠征時,蘇沃洛夫不也是這般年紀嗎?

  卡緬斯基奉召來到彼得堡,他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力。告別儀式和禱告完畢,卡緬斯基啟程上前線了,他許諾抓到拿破侖,并把他裝在籠子里送到彼得堡來。

  這位老人舒舒服服地緩緩而行。在快到達部隊駐地時,他換乘普通四輪馬車,學著蘇沃洛夫的樣子,雄赳赳地急馳到司令部。在這之后,他就不再仿效蘇沃洛夫了。庫圖佐夫這時在遠方注視著這里發(fā)生的這些事情。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我對卡緬斯基的怪異舉動并不感到驚訝。如果人們在給我的信中談的是實情的話,這個瘋子可要……”

  庫圖佐夫不幸言中了。卡緬斯基確已年邁昏庸。他到任后沒幾天,就舉行了空前規(guī)模的大演習,做了許多糊涂事,以致拿破侖也平生第一次被弄得莫名其妙,十分驚慌,不知在這背后有什么名堂。

  卡緬斯基確實是糊涂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完全喪失了理智。在普烏土斯克,他身穿皮襖,頭纏破布,出現在部隊面前,他向士兵宣布,到處都在叛變,他們已被出賣,作為總司令,他號召士兵們趕快逃回俄國,并說自己也要走了。士兵們都被他的言行弄糊涂了。而卡緬斯基竟真的丟下軍隊,自己跑了回去。他懇求沙皇允許他告老還鄉(xiāng)以度殘生。

  然而,亞歷山大仍一意孤行,不肯召回庫圖佐夫。他命令在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中當了逃兵的布克斯格夫登將軍和貝尼格森替代卡緬斯基指揮俄軍。他們的行動由托爾斯泰將軍負責協調,但是他們不聽他的。

  盡管在指揮上不協調,但是由于有多赫圖羅夫和巴格拉季昂這樣優(yōu)秀的指揮員,俄軍在戰(zhàn)斗中還是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這些勝利都算在貝尼格森的賬上,不久他就被任命為俄軍總司令。

  貝尼格森是從漢諾威遷來的移民,曾同俄國打過仗,后來轉而為俄國服務,但他曾寫道,他“不愿加入俄國國籍,也沒有義務保證這樣做”。

  他是典型的雇傭兵和盜竊國庫者,他導致了1806—1807年俄軍的饑荒。

  貝尼格森伙同俄國軍需官,通過克扣士兵口糧和行賄受賄大發(fā)橫財。在他任內,俄國士兵經常因饑餓難忍而在田地里游蕩,在那兒撿些沒收凈的土豆和蔬菜充饑。

  7萬俄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駐扎在普魯士—埃勞附近,面對拿破侖的8萬大軍執(zhí)行防御任務的。

  1807年1月27日晨,戰(zhàn)場上下起了暴風雪,法軍利用漫天大雪作掩護發(fā)起進攻。法軍突然鉆出雪幕,出現在俄軍面前,但是,俄軍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以致命的火力迎擊敵人,奧熱羅軍幾乎被全殲,法軍只得急忙撤退。這時,俄軍步兵轉入反擊,但由于貝尼格森未將預備隊投入戰(zhàn)斗而未能擴大戰(zhàn)果。

  拿破侖派繆拉指揮全部騎兵反撲過來,猛攻俄軍陣地中央,又命令達武軍迂回俄軍左翼。戰(zhàn)斗到了緊要關頭,大家在等待著貝尼格森的指示,但他卻找普魯士將軍求援去了,不在戰(zhàn)場上。后來由于巴格拉季昂率領他指揮的部隊出擊,才打退了法軍的進攻。入夜,交戰(zhàn)停止,法軍撤離了。

  這場戰(zhàn)斗,無論是俄國人還是法國人,都聲稱己方打勝了。但是,一般都認為這場交戰(zhàn)的失敗者是法國。

  后來,只是由于貝尼格森的嚴重錯誤,拿破侖才在6月14日弗里德蘭交戰(zhàn)中打敗了俄軍。貝尼格森使俄軍背著阿勒河作戰(zhàn),而且陣地還被一條深溝一分為二,一看就知道那里根本不適宜扛防御戰(zhàn)。貝尼格森的奇怪部署,繼卡緬斯基的“大演習”之后,再一次把拿破侖搞糊涂了。對于他來說,貝尼格森選擇的陣地是如此不可思議,以至于他滿懷疑慮地說:

  “大概俄國人還在什么地方部署了預備隊。”

  然而,哪里還有什么其他的俄國軍隊啊。就這樣,俄軍被打敗了,被趕過了涅曼河。

  1807年7月7日,俄國被迫與法國簽訂了蒂爾西特和約。

  根據和約,拿破侖得以在西歐自由活動;作為交換,拿破侖同意俄國占領芬蘭,并允諾與俄國瓜分土耳其。但是允諾是允諾,不久,他就唆使土耳其反對俄國。

上一篇:第二章 動蕩年代

下一篇:第四章 摩爾達維亞軍隊總司令

網友關注

名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