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zhàn)爭的召喚
1. 馬歇爾把目光投向巴頓
巴頓的上司、夏威夷軍區(qū)司令對巴頓有過這樣的評價:
“此人在戰(zhàn)爭時期會成為無價之寶,但在和平時期卻是個搗亂分子。”
1939年夏,歐洲的形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蟄伏將息了20年的德國把前爪伸向了它的歐洲鄰居。
“搗亂分子”成為“無價之寶”的那個時刻到了……
9月1日,是整個文明世界被拖入災(zāi)難深淵的一天。這一天,法西斯德國出動了60個步兵師,14個裝甲、摩托化師,4000多架飛機,以及數(shù)千輛坦克和裝甲車,加上6000多門火炮、迫擊炮,對波蘭進行閃電襲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全面爆發(fā)了。
作為對波蘭負有安全義務(wù)的英國和法國,迫于形勢,不得不向德國宣戰(zhàn)。但是,英法軍隊的首腦們似乎還未從和平之夢中醒來,從1939年9月3日到次年春這近半年的時間里,擁兵百萬之眾的英法聯(lián)軍靜悄悄地呆在工事里,沒有同德軍進行一場真正的戰(zhàn)斗。難怪人們通常把這段戰(zhàn)爭稱作“奇怪的戰(zhàn)爭”或“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
盡管英、法莫名其妙,希特勒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德軍僅以27天解決了號稱“歐洲陸軍強國”的波蘭后,稍事休整,便縱兵北向,占領(lǐng)了北歐國家,而后揮戈西指,將西歐低地國家盡納版圖。
這時候,英法才如夢初醒??墒牵褳闀r太遲。
1940年5月,德國坦克集群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xiàn)在阿登山口,被法國視為“堅固防線”“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紛”無可奈何地、可笑地靜立一旁,扮演了一個無聲無息的、可悲可嘆的目擊者的角色。
德軍突破英法聯(lián)軍防線之后,撇開巴黎于不顧,由古德里安率領(lǐng)其坦克集群日夜兼程直撲海灘,欲將英法聯(lián)軍主力一口吃掉。要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達了一道“停止前進”的命令,“敦刻爾克奇跡”中僥幸逃生的36萬聯(lián)軍,恐怕就所剩無幾了。
希特勒的閃擊成功與英法的慘痛敗績,震驚了整個世界,也令美國軍界的有識之士感到深深的憂慮和不安。后來成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的喬治·C·馬歇爾,便是其中的一員。
希特勒在波蘭邊境燃起戰(zhàn)火,正是馬歇爾準將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之日。這是歷史的偶然嗎?顯然是歷史的巧合。不過,也許偶然之間包含著必然。6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馬歇爾收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封熱情洋溢的贊揚信,信中寫道:
“并不是命運讓您來指揮這些偉大的軍隊,而是非您去建立、組織和鼓舞不可。在您的指引下,這些已經(jīng)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得以誕生,并在令人瞠目的短時間內(nèi)臻于完善?!?BR>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馬歇爾一邊關(guān)注歐洲正在進行的戰(zhàn)爭,一邊捫心自問:一旦美國被卷入戰(zhàn)爭,美國軍隊可以打贏這場戰(zhàn)爭嗎?
答案是讓人掃興的,更是讓人不安的。因為美國軍隊現(xiàn)在還遠不是一支可以“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它不過是一支安然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溫床上昏昏沉睡的部隊。
閃擊戰(zhàn)的勝利,是軍事思想上創(chuàng)新對守舊的勝利。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使坦克不再是步兵的“婢女”。他們創(chuàng)造了在航空兵火力掩護下大量、集中地使用坦克的嶄新作戰(zhàn)方式,使歐洲在自己腳下呻吟,讓世界為之震顫。
可悲的是,作為最早在戰(zhàn)場上使用坦克的國家,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國,英法的軍事學派卻在塹壕與步兵決勝的陳舊觀點上駐足不前。盡管明智者也不乏其人,諸如富勒、利德爾·哈特、戴高樂等,就曾大聲疾呼過,應(yīng)建立獨立的裝甲部隊,可自以為是、閉目塞聽的當權(quán)者卻將此斥之為“異端”、“邪說”,先進的軍事思想被打入冷宮。英法聯(lián)軍的慘敗,正是這種保守落后的軍事思想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鮮血和無數(shù)寶貴的生命的代價!
在對坦克的認識上,大洋彼岸的美國同英法犯有同樣的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于1920年頒布的《國防法案》中規(guī)定:坦克納入步兵部隊。美國坦克同樣成了步兵的“婢女”。
1927年,美國陸軍參謀部在米德堡進行組建裝甲部隊的試點。但這是什么樣的一支裝甲部隊呢?陳舊的坦克、飛機、火炮加上與機械化格格不入的戰(zhàn)馬,另外還有十分可憐的一點點經(jīng)費。
不久,陸軍參謀部又在弗吉尼亞州的尤斯蒂斯堡組建機械化部隊,仍是步兵、騎兵、炮兵和坦克的大雜燴,且規(guī)模不到一個營。就連這個營后來也被撤銷了。
在軍界有識之士的呼吁下,1933年,美國陸軍邁出了關(guān)鍵的一小步。這一年,丹尼爾·范弗里斯上校與其助手阿德納·查菲受命組建一支獨立于步兵的機械化騎兵團。這支部隊后來發(fā)展成第7裝甲旅。
在那時的美國陸軍中,馬歇爾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頭腦清醒的人物之一。1938年,當他一登上可以影響美軍建設(shè)的重要崗位,便對部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清除老朽無能之輩,提拔年輕有為之士。只有巴頓是個例外。他是個有為之士,卻又正在走向接近老朽的年齡,他已經(jīng)53歲了。
53歲的巴頓,所以能得到提升,是因為馬歇爾已經(jīng)在醞釀成立真正的裝甲部隊,而巴頓恰恰是“軍中無比優(yōu)秀的坦克手”(馬歇爾語)。
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馬歇爾只能小心翼翼地掌著舵,將美國陸軍向機械化的方向一步步地推近。歐洲戰(zhàn)爭的殘酷現(xiàn)實,讓更多的人從睡夢中醒來,馬歇爾支持者的隊伍愈來愈眾,他的步子開始越邁越大了。
1940年7月10日,馬歇爾終于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這一天,他簽署命令,要求在盡量短的時間里,組建一支擁有兩個裝甲師的裝甲部隊——美國陸軍第1裝甲軍。阿德納·查菲將軍擔任軍長。第1裝甲師設(shè)在諾克斯堡,師長是馬格魯?shù)拢坏?裝甲師設(shè)在本寧堡,師長為斯科特。
兩天之后,馬歇爾又做出一項重大的人事安排:解除巴頓在邁爾堡的職務(wù),將其調(diào)往第2裝甲師,負責組建該師的一個裝甲旅,并由他擔任旅長。
馬歇爾對巴頓的這項任命,讓一些不了解巴頓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他們認為巴頓實際上是一個“現(xiàn)代裝甲部隊里的古代騎士”,是一個騎兵至上主義者。巴頓也確實是給人造成了這種表面的印象,他經(jīng)常借用道格拉斯·黑格元帥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騎兵的熱愛:
“步兵和炮兵能夠贏得戰(zhàn)斗的勝利,但只有騎兵才能讓它們勝得有價值。”
不錯,巴頓熱愛騎兵,對騎兵充滿了感情。但是,他也很現(xiàn)實,很清醒,他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以后,騎兵的時代就已一去不復(fù)返了。在內(nèi)心深處,他十分贊同對部隊進行機械化改革的主張,只是為了不得罪華盛頓那幫思想老朽的當權(quán)者,他很少把這一思想表露出來。馬歇爾無疑是個伯樂,以他智慧的雙眼看出了巴頓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真實思想。
德波戰(zhàn)爭開始后,巴頓一直關(guān)注著歐洲戰(zhàn)事的發(fā)展。這期間,他重新研讀了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等著作,同時他還認真地閱讀了許多有關(guān)這次戰(zhàn)爭新特點的研究報告。巴頓對坦克更加著迷了!他發(fā)現(xiàn),古德里安的戰(zhàn)術(shù)中的很多東西,正是自己20年來所夢寐以求的東西。他那顆武士的心又活了!
巴頓決定參戰(zhàn)。
由于美國還未卷入戰(zhàn)爭,巴頓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于是,他向老朋友、加拿大駐英國的第1集團軍司令麥克諾頓將軍寫去一封信,要求作為加拿大軍隊中的一員參戰(zhàn)。麥克諾頓對此表示歡迎,很快就答復(fù)他,同意讓他以少校軍銜來指揮一支部隊。
正在巴頓為參戰(zhàn)一事積極謀劃之時,馬歇爾對他的這項新的任命也到了。
美國就要有自己的裝甲部隊了,巴頓為此欣喜若狂。于是,他謝絕了老友的好意,辦理好移交手續(xù),星夜兼程地趕往本寧堡。
本寧堡位于佐治亞州腹地,這里是印第安人的一個古老商埠。新上任的裝甲旅長對這里的許多東西感到很不適應(yīng)。本寧堡的一切都嘈嘈嚷嚷的,這里沒有騎兵部隊所固有的貴族氣氛。好在,這兒有坦克,巴頓就一切都可以容忍了。
1918年,巴頓曾率領(lǐng)過一支規(guī)模不大的坦克旅。那時,他事必躬親,親自過問大部分工作。可是現(xiàn)在擺在他面前的已不再是當年那支不起眼的小部隊,而是一支擁有數(shù)百輛坦克、半履帶式車輛、吉普車、摩托車和數(shù)千人組成的龐大的現(xiàn)代化的部隊。對這樣一支部隊,繼續(xù)沿用20年前的那套管理方式,顯然已不合時宜了。所以,巴頓在剛到本寧堡時,其工作熱情與實際成績恰成反比,他越是事無巨細地親自去抓一切,越是把一切搞得一塌糊涂。巴頓的同事們看到這些,背地里都這樣議論著:
“難道這就是那位很自負的巴頓嗎?”有人甚至嘆惜:“唉,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就這樣完了!”
但是,巴頓就是巴頓,他是打不垮的。
不久,在斯科特少將主持的軍事會議上,巴頓在本寧堡的尷尬處境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在這次會議上,他用簡短有力的語言向眾人表達了他建設(shè)裝甲部隊的信心。他說,他將率領(lǐng)著他的部隊向“勇敢和機智”這個目標邁進,而這個目標也將成為整個裝甲部隊的目標。
巴頓的發(fā)言在與會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次會后,巴頓的發(fā)言成為眾人議論的一個熱點。不久,新聞界也被巴頓吸引了,當報紙上刊登出巴頓的講話時,“勇敢和機智”變成了“赤膽與鐵心”,并且成了伴隨巴頓終生的一個綽號。對于“赤膽鐵心”這個綽號,巴頓并不特別喜歡,但他認為這個詞可以概括出他的特點,所以也從未禁止人們對他使用這個稱呼。巴頓的這個綽號很快在全國不脛而走,就連他那只有5歲的外孫帕特·沃特斯也稱他為“赤膽鐵心的老頭”。
此后,巴頓似乎豁然開朗,他放棄了管理騎兵團時的感情沖動和不切實際的做法,放棄了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上,很快,他就成了裝甲部隊中以精明、講究實效而著稱的指揮官。
巴頓一心要把他的部隊訓練成“陸軍中頂呱呱的坦克手”,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wù),因為他的部隊目前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烏合之眾。
他的士兵太新。由于美國還未卷入戰(zhàn)爭,這些根據(jù)新頒布的國家強制征兵法令入伍的小伙子們,多數(shù)是“戰(zhàn)后的一代”,他們懷著對歌舞升平、酒綠燈紅的留戀,不情愿地走入了軍營。在他們身上,沒有戰(zhàn)斗的激情,有的只是頹唐的思想、沮喪的神情。人們當時是這樣描述這些年輕人的:
“在他們中間,有些人在同平民生活告別時,喝得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地走進征兵局,另外一些人的衣衫上則還沾著女人的淚痕。他們悶悶不樂地行軍,步伐零亂地走上軍車?!?BR>
巴頓的坦克太舊。這是一些早該進廢品場的坦克,它們一個個都年已老邁,外殼上的油漆早已剝落,斑駁陸離,內(nèi)部的器件損壞不堪,徒有其形。
就在巴頓著手將該旅“烏合之眾”塑造成一支超一流的部隊時,更多的“烏合之眾”被劃到他的麾下。斯科特被調(diào)往諾克斯堡,接替查菲任第1裝甲軍軍長,巴頓則出任第2裝甲師代理師長,并晉升為陸軍準將。這樣,巴頓花了近20年時間,終于從一名少校晉升到準將,時間雖然長了一些,但畢竟是跨入了將軍的行列。
巴頓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完成第2裝甲師的組建工作。當時,該師有實際作戰(zhàn)能力的部隊只有一個旅。巴頓決心再組建兩個旅。在高效率的組織指揮下,師的建制很快就形成了。
整個第2裝甲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人員素質(zhì)低,裝備陳舊落后。為了把士兵訓練戰(zhàn)斗志高昂的坦克手,巴頓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帶動和激勵部隊。他以心理學家的眼光來觀察每天前來他的部隊學當軍人的戰(zhàn)士,他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一名好軍人,就必須遵守紀律,有自尊心,對于他的部隊和國家富有自豪感,對于他的同志們和上級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義務(wù)感,對于自己的才干具有自信。”為此,他決定向部隊灌輸一種“一往無前的拼搏意志,任何障礙都無法阻止他們前進”。他是怎樣灌輸?shù)哪兀克f:“戰(zhàn)爭就是殺人的買賣,你不放他的血,他就會宰了你。劃破對手的肚皮,要不就打穿他們的腸子。”他還說:“你們想打勝仗嗎?你們想活著看到勝利的那天嗎?那么,訓練吧,不要擺花架子,把刺刀插進敵人的胸膛。這個方法很簡單,但它既可打勝仗,又可減少傷亡。”人們很難相信,如此粗俗的語言會從巴頓這樣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的口中流出。巴頓也知道自己在講粗話,他有點兒明知故犯。但他錯誤地認為,“沒有粗俗勁就無法鼓動部隊”,他認為他“使用的是一種士兵能夠理解的語言”。在不少戰(zhàn)士心目中,巴頓不僅是位指揮官,而且還是一位“演說家”和“戰(zhàn)斗鼓動家”。應(yīng)該說,巴頓的嚴以治軍是對的,效果也比較好,但是,有些方式方法值得研究,不可照搬照套,有的方式方法顯然是不足取的,甚至應(yīng)予拋棄。
為了激發(fā)士兵的榮譽感,巴頓決心為自己的坦克兵設(shè)計一套獨特的服裝,以別于其他兵種。這是一件鑲有紅邊的綠色軍裝,毫無疑問,巴頓是它的第一件試穿者。結(jié)果,當他穿著這身“奇裝異服”在老虎營中出現(xiàn)時,一位坦克手失口驚呼:
“瞧!綠色大黃蜂!”
這個名字從此被叫開了,華盛頓的將軍們都開始管巴頓叫“綠色大黃蜂”。盡管,陸軍部最終沒有同意讓裝甲部隊穿這種軍服,但巴頓和他的第2裝甲師卻成為新聞的熱點,尤其是去老虎營參觀的高級軍官簡直應(yīng)接不暇,他們都想一睹“綠色大黃蜂”的風采。
巴頓不是個夸夸其談?wù)撸莻€講求實效的指揮官,他明白,要真正把第2裝甲師變成一把鋒利的尖刀,必須經(jīng)過極其嚴格的訓練。巴頓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經(jīng)歷,使他從不懷疑訓練的價值。
有一次,巴頓率一支部隊向德軍陣地進攻。他的大腿被子彈擊中,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疼痛萬分,但他卻全然不顧,仍然用手書寫命令,傳給部下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巴頓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記不清是怎樣發(fā)布命令的,因為當時我已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我只是靠多年的訓練,做自動的反應(yīng)而已。”
這種自動反應(yīng),正是巴頓希望他的軍官和士兵們所能具備的能力,只有通過嚴格訓練才能具備這種能力。
在訓練初期,巴頓為第2裝甲師安排的繁重訓練任務(wù)曾一度引起了一些抱怨。那些懶散慣了的士兵和軍官,背地里整日發(fā)牢騷,互相議論:
“老頭兒真討厭!”但是沒過多久,這些牢騷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言的服從。巴頓抓住了第2裝甲師所有官兵的心。這時,人們私下議論最多的是:“你可別在老頭兒面前出丑,他可不喜歡這個?!?BR>
短短的時間里,第2裝甲師的面貌煥然一新。為了檢查部隊的訓練效果,1941年2月17日,巴頓舉行了第2裝甲師的第一次公開檢閱。
閱兵式的當天,本寧堡突然刮起寒冷陰濕的大風。在雨水浸透的檢閱臺前,一千二百多輛戰(zhàn)車靜靜地排列在那兒,等待著“老頭兒”對他們的評價。
天氣太糟糕了,受閱的士兵簡直無法看清檢閱臺,看不清能激發(fā)起他們無窮力量的“老頭兒”。
“老頭兒”來了!
他乘著一輛別具一格的坦克,離開了檢閱臺,來到了他的士兵中間。這是一輛炮塔上涂有紅、白、藍三種顏色、閃閃發(fā)光的坦克,巴頓頭戴鋼盔,胸佩望遠鏡,威風凜凜地站在炮塔上,繞場地一周后,返回了檢閱臺。
“老頭兒看見我們了!”士兵們的精神為之一振。
閱兵開始了,1200輛坦克同時開動,震耳欲聾的聲音直沖云霄。坦克手們大顯其能,他們以嫻熟的技術(shù)、完美的隊列通過了檢閱臺。整個檢閱無可挑剔。巴頓對此非常滿意,他驕傲地宣布:“我們從無到有,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戰(zhàn)斗力量?!?BR>
不久,巴頓被正式任命為第2裝甲師師長,并晉升為陸軍少將。
這時候,美國已加快了戰(zhàn)爭準備的步伐。1941年1月28日,馬歇爾宣布,陸軍到3月為止其員額將激增至100萬,4個野戰(zhàn)軍將接受美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演習的考驗。負責組織和指揮1941年大演習的是麥克奈爾將軍,他要求除了不發(fā)生傷亡外,一切都要按實戰(zhàn)的要求,在嚴酷、公正的氣氛中進行這次演習。
1941年大演習為巴頓提供了展示第2裝甲師訓練水平與作戰(zhàn)能力的舞臺,更重要的是,他打算通過參加這次演習,打敗美國陸軍中的“反坦克派”。
原來,馬歇爾雖然頂著壓力,批準組建了裝甲部隊,但由于1920年
《國防法》中“禁止建立獨立的坦克部隊”這一規(guī)定未做修改,新的裝甲部隊是以“臨時建立起來,以便進行勤務(wù)試驗”為名組建的,其地位尚未最終確定。
當巴頓正在本寧堡訓練他的裝甲鐵騎時,陸軍部里圍繞裝甲部隊地位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場爭論到1941年3月達到了高潮??倕⒆鲬?zhàn)處發(fā)布一項備忘錄,否認建立裝甲部隊的必要性,而總參情報處則站在裝甲部隊一邊,力爭給裝甲部隊獨立的指揮權(quán)。最后,馬歇爾親自干預(yù)了此事,指示作戰(zhàn)處下達一道訓令,允許裝甲部隊發(fā)展成為混合兵種的一部分,有充分的自主權(quán)和發(fā)展的自由。至此,裝甲部隊才終于名正言順地有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一支永久性部隊。
但是,“反坦克派”的小動作并沒有結(jié)束,他們正密謀打擊“坦克派”的氣焰,他們希望通過1941年大演習,一勞永逸地毀壞坦克的名譽。演習的組織指揮者麥克奈爾將軍,其觀點傾向“反坦克派”,有小道消息說,他故意匆匆地準備這次演習,為的就是反對裝甲部隊。
巴頓知道,陸軍裝甲部隊能否生存下去,取決于它在這次演習中的表現(xiàn),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對部隊進行了秘密的適應(yīng)性訓練。巴頓雄心勃勃地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人們證明,坦克不是一堆“爛鐵”,而是真正的王牌。同時,他還想借這次演習,驗證一下自己已逐漸形成和日臻成熟起來的戰(zhàn)術(shù)思想,這些思想是以他特有的簡單通俗的語言來表達的:
“用火力牽住敵人的鼻子,并且在運動中把敵人打得屁滾尿流。
要用充分的時間組織一次進攻。
抓緊時間狠狠地打……
你的力量越大越好……
裝甲部隊的主要任務(wù)是攻打步兵和炮兵。敵人的后方是裝甲部隊最理想的獵場。要千方百計到達敵人的后方。……”
1941年6月,演習在田納西州開始了。
早已躍躍欲試的第2裝甲師長驅(qū)1萬里,參加了本·利爾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在此的演習。
演習在對裝甲部隊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進行。就在演習的前夕,隆美爾在北非實施了成功的反坦克作戰(zhàn),德國軍隊在埃及—利比亞邊境地區(qū)一下子把200輛英國坦克變成了“爛鐵”。美國軍界的“反坦克派”抓住這一戰(zhàn)例,大肆宣揚,氣勢頗盛??梢钥隙ǖ卣f,如果年輕的裝甲部隊在演習中表現(xiàn)得稍有些令人不滿意的話,它們也就完了。巴頓很清楚這一點,但他對自己很有信心,他相信他有足夠的力量讓“反坦克派”閉上他們胡言亂語的嘴巴。
6月20日,演習正式開始。巴頓率領(lǐng)第2裝甲師一上來便采取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動,他們大膽地快速穿插,直抄第5步兵師的后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該師大部,并占領(lǐng)了師指揮部。
巴頓成功了。他打亂了麥克奈爾將軍精心安排的計劃,打破了“反坦克派”的如意算盤。同時,他也雄辯地證明了裝甲部隊無與倫比的戰(zhàn)斗力和他那所向無敵的戰(zhàn)術(shù)思想。
第一個回合,“反坦克派”被巴頓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反坦克派”哪肯善罷甘休?他們決心予以反擊。
第2裝甲師隨第2集團軍開進到路易斯安納州,在那里,他們將同克魯格將軍的第3集團軍對陣。
演習的第一階段,巴頓的第2裝甲師向藍色部隊第2步兵師發(fā)起進攻。演習在極其惡劣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進行,但訓練有素的坦克手們,對此熟視無睹,一系列的快速行動,將對手打得驚慌失措。但演習的裁判為壓制“裝甲兵那一伙兒的氣焰”,在演習僅進行一半時,就宣布第2裝甲師“幾乎全軍覆沒”。
在演習的第二階段,巴頓轉(zhuǎn)而同藍色部隊一起,對第2集團軍實施進攻。帶著一種近乎復(fù)仇的心理,他決心向大家證明有目標地運用裝甲部隊可以取得多大的成就。
進攻一方的目標是奪取施里夫波特城。由于天降暴雨,河水上漲,道路泥濘,給進攻一方出了很多難題。
巴頓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在常人看來難以解決的復(fù)雜問題。第2裝甲師迂回380英里,直插施里夫波特市北郊,突破了第2集團軍密集的反坦克防線。巴頓又一次勝利了。
緊接著,規(guī)模更大的卡羅來納州演習開始了。在這一次演習中,巴頓再一次成為備受矚目的英雄。
這次演習中,第1裝甲軍將加強給第4軍,同第1集團軍對陣。
第1集團軍由德拉姆中將指揮,他是“反坦克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決心通過這次演習一勞永逸地向人們證明:裝甲部隊不是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在德拉姆的部隊里,擁有一批強大的反坦克部隊,其中有裝備反坦克炮的坦克和裝甲車,飛機以及3個齊裝滿員的反坦克營。不久前,德拉姆將他的部隊帶到布雷格堡,進行了為期數(shù)周的秘密訓練。11月15日,演習開始的那一天,報紙上鋪天蓋地的都是這樣的標題:
“今天將考驗對付坦克的辦法;德拉姆發(fā)明了秘密的防御辦法。”
德拉姆的“秘密防御辦法”在巴頓惡作劇似的行動面前,完全失靈。這一次,巴頓自作主張,讓第2裝甲師把目標放在德拉姆一個人身上。結(jié)果,11月16日清晨,第2裝甲師第82偵察營4連的士兵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切斯特將德拉姆“俘獲”,第1集團軍頓時失去了指揮,整個演習計劃被打亂了。從演習的角度來說,巴頓這種作法無疑是欠妥當?shù)?,但他的目的是要證明“反坦克派”觀點的荒謬,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正確的。
不管巴頓引起了人們多大的不滿和批評,他總算是打贏了對“反坦克派”的戰(zhàn)爭。一夜之間,他成了全軍最出色、最優(yōu)秀的坦克手。馬歇爾高興地看到,他對巴頓的任命無疑是完全正確的。他盛贊巴頓:“美國的坦克裝甲部隊一定會成為‘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克星?!?BR>
不久,巴頓再次獲得晉升,接替斯科特擔任了第1裝甲軍軍長。這既是對他指揮才能的肯定,也預(yù)示著他在美國即將參加的戰(zhàn)爭中將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2. “假如我能參戰(zhàn),我甘當一名少尉?!?BR>
比起兩年前的夏天,1941年的夏天似乎更加沉悶,沉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1941年6月22日是一個星期天,這天凌晨4點,蘇德邊境突然萬炮齊鳴,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這無情戰(zhàn)火中,轉(zhuǎn)瞬就被燒為灰燼,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了。
轉(zhuǎn)眼,冬天來臨了。清冷的空氣沒有使籠罩全球的沉悶氣氛得到一絲緩解。12月7日,又是一個星期天。距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2000多海里的夏威夷群島在這一天也被戰(zhàn)火燒著了。
7時55分,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日本轟炸機對集結(jié)在珍珠港海軍基地的美國艦隊進行了密集突擊。美太平洋艦隊的3艘戰(zhàn)列艦、2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艘油船葬身海底;5艘戰(zhàn)列艦、2艘巡洋艦和2艘驅(qū)逐艦遭受重創(chuàng),270多架飛機被擊毀。珍珠港內(nèi)火光沖天,瘡痍滿目,一派凄慘景象。
美國人被激怒了。困擾羅斯福的、存在于多數(shù)美國人身上的孤立主義情緒在一夜之間消失了。12月8日上午,羅斯福總統(tǒng)身披藍色海軍斗篷,來到國會大廈,要求向日本宣戰(zhàn)。羅斯福說:“昨天,1941年12月7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海軍突然的蓄意的進攻。”他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fā)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BR>
投票結(jié)果,參議院以82票對零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羅斯福的提議。從此,美國不再置身事外,正式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第1裝甲軍軍長巴頓的血液,被戰(zhàn)火燒得沸騰了。在此時此刻,擔任這樣一個職務(wù),巴頓深信,不久他就將被華盛頓召喚,去扮演一個他可以演得相當出色的角色。
可是,戰(zhàn)爭的召喚沒有到來。
到來的是一紙調(diào)令,他被調(diào)往加利福尼亞的因迪奧,負責創(chuàng)建一個沙漠訓練中心。
“難道是我老朽了,他們不愿讓我再赴戰(zhàn)場?”巴頓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對這項新的任命,巴頓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可以像23年前那樣為戰(zhàn)爭訓練裝甲人員,另一方面他擔心在挑選戰(zhàn)斗指揮員時,他這個在沙漠里的將軍將會被人遺忘。
巴頓不知道馬歇爾對他這項新任命的真實想法,如果他知道,相信他一定不會為此而憂心忡忡了。
馬歇爾對巴頓的安排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當時,北非的戰(zhàn)事十分吃緊,“沙漠之狐”隆美爾卷起的大漠風暴,幾乎要吞噬掉整個北非。德意軍團已在利比亞取得決定性勝利,正在向埃及節(jié)節(jié)進逼,企圖控制蘇伊士運河,并以中東為橋頭堡,向歐亞大陸進擊,實現(xiàn)其全球戰(zhàn)略。馬歇爾判斷,美軍一旦投入對德作戰(zhàn),第一個任務(wù)必然是支援英軍,遏制
“沙漠之狐”的行動。因此,需要為進行沙漠作戰(zhàn)做好細致而艱苦的準備工作。在馬歇爾眼里,承擔這一任務(wù)的最佳人選無疑就是巴頓。
巴頓因為不知道這些,而感到疑慮,但這種疑慮也促使他以加倍的工作熱情去完成這一新的任務(wù),以便給在華盛頓的、他命運的主宰者們造成一種印象:他對這場戰(zhàn)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巴頓在因迪奧精心選擇了一塊沙漠演習區(qū)。這是一塊長180英里,寬90英里,占地16萬多平方英里的沙海,地形、氣候均與北非酷似。巴頓將在這里培訓準備奔赴戰(zhàn)場的美國“裝甲部隊”的核心,受訓的是第1裝甲軍和第2、第3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共約8000人。
在因迪奧,巴頓對受訓部隊進行了酷似實戰(zhàn),近乎殘酷的訓練。當時正是沙漠里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白天平均氣溫高達華氏120度,坦克里的平均溫度則高達華氏145度,受訓人員每天只供應(yīng)最低的配給定量,包括每人每天只有一壺水。一天下來,受訓官兵又熱、又累、又餓,可巴頓還要軍官再跑1里路,自己則跑1里多一點。官兵們對這種超負荷的訓練叫苦不迭,牢騷滿腹。但巴頓堅持認為,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才能少流血。他自己總是吃苦在先,處處身先士卒。這一切,士兵們看在眼里,銘記心底,無不為他的模范行動所折服,并對他表示格外的敬重,可謂言聽計從,從不討價還價。
馬歇爾果然沒有把巴頓丟在沙漠里不管。1942年春季的早些時候,巴頓到因迪奧上任,接到華盛頓方面打來的電話。打電話的是作戰(zhàn)計劃廳廳長艾森豪威爾。“喬治,可以馬上來華盛頓一趟嗎?”
“好的,我很快就來。”巴頓心頭掠過一陣狂喜。巴頓明白,這時候被召見意味著什么。
艾森豪威爾與巴頓在華盛頓見面了。“喬治,如果讓你指揮一個師去參加真正的戰(zhàn)斗,你是否愿意放棄訓練部隊的指揮權(quán)?”
原來,出于在陸軍最終全部投入生死搏斗之前,先使部分軍隊獲得實際的戰(zhàn)場經(jīng)驗這一考慮,美國陸軍打算先期派出一個裝甲師,增援正在北非沙漠中苦苦支撐的英國第8集團軍,作戰(zhàn)計劃廳在艾森豪威爾主持下負責制訂了具體方案。
按照這一方案,該裝甲師將被用船全部運抵埃及參戰(zhàn)。如果以后別的地方需要這個師,則只把人員撤出,而把裝備留給英國人。艾森豪威爾對該計劃是這樣解釋的:“由于當時我們正致力于生產(chǎn)一種改良的坦克,因為這個建議顯得更有吸引力,當我自己準備要使用該師時,我們指望可以配備新的裝備了。”
由誰來指揮這支奇怪的裝甲師呢?陸軍參謀長和作戰(zhàn)計劃廳長同時想到了一個人——巴頓,他們從不懷疑巴頓的能力,而且只要一發(fā)出通知,巴頓就可走馬上任,把訓練和實際戰(zhàn)斗結(jié)合起來。馬歇爾于是吩咐艾森豪威爾把巴頓召來。
巴頓將要指揮美軍第一支出海作戰(zhàn)的部隊。這一消息無異于一顆重磅炸彈,在陸軍部里炸開了。巴頓“相當古怪的癖性和有時反復(fù)無常的行為”,為自己樹了不少敵人,有些人干脆罵娘,說巴頓連指揮一支美軍小隊都不勝任,更不必說在一支聯(lián)盟軍隊中擔任重要指揮角色了。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堅信自己對巴頓的看法,沒有被這些反對意見所嚇倒,堅持把巴頓召至華盛頓。
聽了艾森豪威爾的問題,巴頓愣了一會兒。說實話,第1裝甲軍對他非常重要,但同真正的戰(zhàn)斗情景相比,它似乎又無足輕重了。巴頓斬釘截鐵地回答道:“艾克,假如我能參加戰(zhàn)斗,我甘愿當一名少尉?!?BR>
巴頓的回答令艾森豪威爾十分滿意,盡管這種感情溢于言表的回答是他早就預(yù)料到的。
巴頓渴望立刻投入同隆美爾的較量中去,但他的愿望落空了。馬歇爾突然做出了新的決定;暫不派遣美軍參戰(zhàn),迅速向英軍提供300輛坦克和100門榴彈炮,以解燃眉之急。
巴頓的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點,沮喪地返回了因迪奧。他不知道馬歇爾為什么會改變決定,難道他也不相信自己了?自己還有沒有參戰(zhàn)的機會呢?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困擾著巴頓,折磨著巴頓。
巴頓多心了,馬歇爾臨時改變主意同別人對他的人身攻擊毫無關(guān)系,而是另有隱情。美國剛剛參戰(zhàn),那時它還不具備遠程運載一個師經(jīng)好望角抵達埃及的能力,問題就這么簡單。
對巴頓來說,它只需要再等3個月,3個月以后,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了……
3. 幸運的傻瓜
1942年7月30日上午10時15分,因迪奧沙漠訓練中心。
巴頓獨自坐在自己那間大辦公室里,考慮著下一步的訓練任務(wù)。
電話鈴響了。
打電話的是作戰(zhàn)計劃處智囊團的成員赫爾上校。
“將軍,我按馬歇爾將軍的命令給您打電話,他希望能盡早在華盛頓見到您?!?BR>
很快,巴頓出現(xiàn)在華盛頓,他被直接帶去謁見馬歇爾。馬歇爾告訴巴頓:“喬治,我剛從倫敦回來,我們必須在今年內(nèi)對軸心國采取攻勢,行動代號為‘火炬’,我決定把此次戰(zhàn)役中美軍的主要指揮權(quán)交給你。你可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BR>
戰(zhàn)爭的召喚終于來了。巴頓激動不已,正如他在日記中記述的:
“我的一生就決定于這一關(guān)鍵時刻了,我無法正確地斷定我究竟是一個能支配命運的人呢,還是一位幸運的傻瓜。但我的命運是注定了?!?BR>
巴頓的確是個“幸運的傻瓜”,他的命運不是上帝定的,而是馬歇爾定的。1918年時,正是馬歇爾上校提議在圣米耶爾使用巴頓的坦克;1942年,又是馬歇爾決定把“火炬”行動中美軍的主要指揮權(quán)交給這個“沒人要的狗東西”——巴頓。
“火炬”戰(zhàn)役不是馬歇爾所盼望的行動。馬歇爾一心想直接打到歐洲去,而不是在北非同隆美爾周旋。馬歇爾設(shè)想在1942年初秋時通過奪取法國的布雷斯特或瑟堡,在歐洲建立一個橋頭堡,從而開辟第二戰(zhàn)場。這一設(shè)想得到了陸軍部長史汀生以及羅斯福總統(tǒng)的肯定。根據(jù)這一設(shè)想,進攻歐洲的部隊將由48個師組成,其中英國出18個師。最初的襲擊中將只使用5個師。
在馬歇爾的授意下,艾森豪威爾為最初的襲擊戰(zhàn)役制訂了一份計劃,即“大錘”計劃,該計劃建議在法國勒阿弗爾附近登陸,由英國人指揮,美國派2個師參加,行動日期是1942年9月15日。
“大錘”計劃遭到了英國方面的激烈反對。他們堅持認為,法屬北非才是理所當然的進攻目標,丘吉爾首相甚至還親自為這一作戰(zhàn)行動擬定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代號:“火炬”。
“火炬”熔化了“大錘”,美國人終于讓步了,同意暫時放棄“大錘”計劃,優(yōu)先考慮“火炬”行動。
馬歇爾雖然是不情愿地被拖進“火炬”行動中的,但他還是以一個軍人的責任感,決心為參加這一行動的美軍選擇一名最優(yōu)秀的指揮官,幸運之神就這樣降臨到巴頓頭上。
“火炬”行動目前還只是個十分粗糙的設(shè)想,巴頓所能知道的就是他將指揮一支美國特遣部隊,成為率領(lǐng)美軍參戰(zhàn)的第一位美國將軍。
結(jié)束會見時,馬歇爾提醒巴頓:“你去陸軍大學報到,赫爾上校會讓你看詳細計劃并介紹情況,有一點你必須記住,你只能用計劃中分配給你的部隊和裝備去完成任務(wù)?!?BR>
巴頓興沖沖地趕到陸軍大學,看過計劃、聽完介紹后,他撥通了馬歇爾的電話。馬歇爾不在,他于是找到馬歇爾的副手麥克納尼將軍,后者正在負責“火炬”戰(zhàn)役中美軍的后勤問題。
“我剛才看到的計劃簡直荒唐可笑,我需要更多的人員,更多的船只?!卑皖D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情緒。
麥克納尼把巴頓的意見帶給了馬歇爾。馬歇爾聽完匯報后,表情十分嚴厲,只說了一句話:
“讓他回因迪奧去!”
巴頓被一腳踢回了因迪奧,他開始為自己的冒失而追悔不已,他擔心這將使他永遠喪失參戰(zhàn)的機會。他決定低頭認錯。
8月2日,他拿起電話,呼叫參謀長接電話。電話那頭答復(fù):“參謀長正在開會!”以后一連幾個電話,巴頓聽到的始終是這樣的答復(fù)。無奈,他只好去找麥克納尼的門路。
“喂,喬,我想過了,我也許可以用你那幫笨蛋參謀們愿意給我的兵力去完成任務(wù)。”巴頓的聲調(diào)中夾帶著一種孩子氣的頑皮的笑。
“是嗎?”麥克納尼佯裝不解。
“是的,難道你不明白,我是在承認錯誤——怎么樣,這項任務(wù)交給我吧!”
麥克納尼笑了。他向馬歇爾匯報了談話的情況。馬歇爾也笑了:“瞧,對付巴頓就得用這種法子?!?BR>
8月3日,巴頓回到華盛頓,在憲法路軍需大樓第三層建起了自己的辦公室,在那里籌劃“火炬”。
巴頓的工作效率極高。辦公室成立的當晚,他便擬就了一份計劃,建議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倫敦,沒有誰對“火炬”行動的熱情比巴頓更高,很少有人相信這次戰(zhàn)役能夠取得成功。這中間,包括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已被任命為指揮“火炬”行動的盟軍總司令,正駐在倫敦。他所以對這一戰(zhàn)役表現(xiàn)出信心不足,出于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海軍支援和登陸艇的不足,以及非洲西海岸洶涌的波濤;
另一方面是對英國人的態(tài)度摸不準。這期間,由于第8集團軍在埃及處境不妙,原定的“火炬”戰(zhàn)役中的英方指揮官亞歷山大被調(diào)往開羅,由蒙哥馬利將軍接替他指揮“火炬”行動,可不久,蒙哥馬利也被調(diào)往埃及前線,安德森中將接替出任。這種走馬燈似的更換主將,使艾森豪威爾有理由懷疑英國人對“火炬”行動究竟有幾分認真度?
在那段時間里,艾森豪威爾的心情一直非常糟糕。在給妻子的信中,他訴苦說:“我感到了孤獨,我常常受到人們的包圍,因為我生活在金魚缸里?!?BR>
巴頓來了,他幫助艾森豪威爾打碎了這個“金魚缸”。
這一天是8月9日,晚上,艾森豪威爾正準備上床就寢時,忽然,他房間里的電話響了。
“艾克,該死的,我剛到這個鬼城市,呆在克拉里奇旅館里,不知道該怎么辦。”巴頓的聲音從電話那端傳來。
“喬治!”艾森豪威爾聽出了巴頓的聲音,非常興奮,他對著話筒叫道:“聽見你的聲音,我很高興,馬上到我這兒來,咱們好好地喝上幾杯吧!”
巴頓是奉馬歇爾之命來倫敦的。陸軍參謀長對倫敦的情況非常擔憂,于是派巴頓來這里檢查英國人對“火炬”戰(zhàn)役的真實態(tài)度,并參與審查和完善“火炬”計劃。
巴頓沒過一會兒就趕來了。兩人簡單地用了晚餐后,便進入了正題,討論了戰(zhàn)役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巴頓的自信和豪情,使艾森豪威爾的精神為之重振,他尤其忘不了巴頓的這句話:“我也許在許多細節(jié)問題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使任何部隊士氣高昂。”
這次會面氣氛雖然極其熱烈,但從艾森豪威爾那兒回來后,巴頓的心里也沒什么底。他不僅沒搞清艾森豪威爾對“火炬”戰(zhàn)役是支持還是反對,他甚至也在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次戰(zhàn)役。在當天日記里,他這樣寫道:
“我們兩人都感到這個作戰(zhàn)計劃不妥,而且多半是出于政治考慮。然而,我們必須奉命行事,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出現(xiàn)最壞的情況,那就不可能實施,但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付出高昂的代價去進行,那也許會是件易事?!?BR>
在以后的10天,巴頓為“火炬”戰(zhàn)役大展口才,他那卓越的煽動能力,終于使艾森豪威爾和他身邊的人默許了這個計劃。不僅如此,他還不厭其煩地走訪了倫敦的各“關(guān)鍵部門”和“關(guān)鍵人物”,充當了“火炬”戰(zhàn)役最熱情的說客。巴頓像一個成功的推銷商,把“火炬”戰(zhàn)役這一艱巨任務(wù)推銷給了大洋兩岸。
巴頓的努力雖然卓有成效,但“火炬”作戰(zhàn)計劃仍未脫離困境。8月15日,馬歇爾發(fā)來一份意味深長的電文。他說,他的計劃班子認為“火炬”計劃風險太大,成功率不足50%,但他本人認為這是“短見和膚淺的看法”,他請艾森豪威爾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觀點。
艾森豪威爾立即召集高級會議,商討如何答復(fù)馬歇爾的電文。又是巴頓站了出來,滔滔不絕,引經(jīng)據(jù)典,為“火炬”計劃抗辯。他的辯護很成功,博得一片贊嘆聲。會后,艾森豪威爾向馬歇爾發(fā)去電報,表示自己無條件地支持“火炬”計劃,所舉理由基本是巴頓觀點的復(fù)述。
“火炬”的危機過去了,巴頓的行期也到了。8月下旬,他啟程返回了華盛頓。臨行前,艾森豪威爾委托巴頓轉(zhuǎn)交給馬歇爾一封信。信中對巴頓在倫敦的工作予以高度評價,這種評價與巴頓的自我感覺完全吻合。他認為,他是“全班人馬中惟一的真正賭徒”。
4. 節(jié)外生枝
8月21日,巴頓回到了華盛頓。這時,距10月7日正式實施“火炬”計劃只有不到7個星期的時間了。巴頓的倫敦之行,使馬歇爾不再懷疑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在他的干預(yù)下,各級人員都為“火炬”計劃的制定大開方便之門。
很快,計劃成形了。
“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這方面,英美分歧較少。但在具體登陸地點上,雙方卻各執(zhí)己見。英方主張部隊應(yīng)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陸,迅速搶占突尼斯;美方則堅決主張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經(jīng)過激烈討論,最后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雙方?jīng)Q定分三路在法屬北非登陸:
巴頓指揮西線特遣部隊,由美國本土出發(fā),橫渡大西洋,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弗雷登道爾指揮中線特遣部隊,在奧蘭登陸;
賴德指揮東線特遣部隊,在阿爾及爾登陸。
后兩支特遣部隊,由英國皇家海軍輸送,只有巴頓的這支特遣部隊,沒有一個英國人,全部是美國人,而且兵員輸送也要靠自己。不僅如此,巴頓所面臨的敵人,將有20萬眾,而他自己只有4萬人。為此,他需要好好謀劃一下。
海軍少將亨利·休伊特來到軍需大樓巴頓的辦公室,同他討論軍種合作的問題。
休伊特的個性同巴頓截然相反。巴頓火氣旺盛,容易發(fā)怒,可謂非常的情緒化的人物;而休伊特則溫文爾雅,審慎得甚至有些遲鈍。
海軍少將慢吞吞地向巴頓分析此次行動的利弊。他認為,歷史上還從沒有從3000英里之外發(fā)動如此大規(guī)模的進軍的先例。4萬人的官兵和輜重,以及大西洋上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使他有理由擔心這是一次冒險。
休伊特慢條斯理的勁頭,讓巴頓十分反感。海軍少將手下的那班參謀,又不斷地插話,翻來覆去地強調(diào)遠征的不利因素,更讓巴頓怒不可遏。眾所周知,巴頓一向是蔑視次要困難的,對其他軍種為完成支援任務(wù)所面臨的困難,他從來都是過低估計的。此時此刻,他把海軍的正當擔憂當成了一種破壞,他漸漸地失去了耐心。
終于,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巴頓的嘴里噴出了一連串最惡毒的語言,海軍的同仁對此目瞪口呆,簡直無法置信,他們紛紛逃出會場,并確信再也無法同巴頓這樣粗暴無禮的將軍一道工作了。
休伊特將軍平白無故地受此大辱,也是氣憤難平,他找到海軍金上將,提出“要么陸軍撤換巴頓,要么海軍退出這次戰(zhàn)役”。
金上將立刻將此事向馬歇爾匯報,正式要求撤換巴頓。
在這么一個關(guān)鍵的時刻,巴頓的糟脾氣再一次險些葬送了自己。海軍的態(tài)度已非常強硬。對他們來說,要么犧牲巴頓,要么犧牲“火炬”計劃,結(jié)果只能有一個。
但是,馬歇爾一個也不想犧牲,他再一次向巴頓的命運伸出了雙手。他就巴頓的臭脾氣向休伊特和金上將作了解釋,他保證,巴頓的脾氣絕不會影響軍事行動,相反倒會有助于戰(zhàn)役的勝利。他認為,“對于‘火炬’戰(zhàn)役來說,巴頓是不可或缺的?!?BR>
休伊特是個能顧全大局的人,他勉強同意與巴頓繼續(xù)合作。在合作中,兩人增進了了解,配合日益默契。雙方取長補短,一對冤家成了真摯的朋友。最終使這次史無前例的遠征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在這段插曲之后,“火炬”計劃也進入了最后階段。現(xiàn)在,弓成滿月,箭已上弦,就等著“火炬”燃燒的那一天了,巴頓雄心勃勃地準備用這支“火炬”去燃燒整個北非,燃燒整個沙漠……
巴頓的上司、夏威夷軍區(qū)司令對巴頓有過這樣的評價:
“此人在戰(zhàn)爭時期會成為無價之寶,但在和平時期卻是個搗亂分子。”
1939年夏,歐洲的形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蟄伏將息了20年的德國把前爪伸向了它的歐洲鄰居。
“搗亂分子”成為“無價之寶”的那個時刻到了……
9月1日,是整個文明世界被拖入災(zāi)難深淵的一天。這一天,法西斯德國出動了60個步兵師,14個裝甲、摩托化師,4000多架飛機,以及數(shù)千輛坦克和裝甲車,加上6000多門火炮、迫擊炮,對波蘭進行閃電襲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全面爆發(fā)了。
作為對波蘭負有安全義務(wù)的英國和法國,迫于形勢,不得不向德國宣戰(zhàn)。但是,英法軍隊的首腦們似乎還未從和平之夢中醒來,從1939年9月3日到次年春這近半年的時間里,擁兵百萬之眾的英法聯(lián)軍靜悄悄地呆在工事里,沒有同德軍進行一場真正的戰(zhàn)斗。難怪人們通常把這段戰(zhàn)爭稱作“奇怪的戰(zhàn)爭”或“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
盡管英、法莫名其妙,希特勒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德軍僅以27天解決了號稱“歐洲陸軍強國”的波蘭后,稍事休整,便縱兵北向,占領(lǐng)了北歐國家,而后揮戈西指,將西歐低地國家盡納版圖。
這時候,英法才如夢初醒??墒牵褳闀r太遲。
1940年5月,德國坦克集群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xiàn)在阿登山口,被法國視為“堅固防線”“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紛”無可奈何地、可笑地靜立一旁,扮演了一個無聲無息的、可悲可嘆的目擊者的角色。
德軍突破英法聯(lián)軍防線之后,撇開巴黎于不顧,由古德里安率領(lǐng)其坦克集群日夜兼程直撲海灘,欲將英法聯(lián)軍主力一口吃掉。要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達了一道“停止前進”的命令,“敦刻爾克奇跡”中僥幸逃生的36萬聯(lián)軍,恐怕就所剩無幾了。
希特勒的閃擊成功與英法的慘痛敗績,震驚了整個世界,也令美國軍界的有識之士感到深深的憂慮和不安。后來成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的喬治·C·馬歇爾,便是其中的一員。
希特勒在波蘭邊境燃起戰(zhàn)火,正是馬歇爾準將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之日。這是歷史的偶然嗎?顯然是歷史的巧合。不過,也許偶然之間包含著必然。6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馬歇爾收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封熱情洋溢的贊揚信,信中寫道:
“并不是命運讓您來指揮這些偉大的軍隊,而是非您去建立、組織和鼓舞不可。在您的指引下,這些已經(jīng)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得以誕生,并在令人瞠目的短時間內(nèi)臻于完善?!?BR>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馬歇爾一邊關(guān)注歐洲正在進行的戰(zhàn)爭,一邊捫心自問:一旦美國被卷入戰(zhàn)爭,美國軍隊可以打贏這場戰(zhàn)爭嗎?
答案是讓人掃興的,更是讓人不安的。因為美國軍隊現(xiàn)在還遠不是一支可以“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它不過是一支安然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溫床上昏昏沉睡的部隊。
閃擊戰(zhàn)的勝利,是軍事思想上創(chuàng)新對守舊的勝利。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使坦克不再是步兵的“婢女”。他們創(chuàng)造了在航空兵火力掩護下大量、集中地使用坦克的嶄新作戰(zhàn)方式,使歐洲在自己腳下呻吟,讓世界為之震顫。
可悲的是,作為最早在戰(zhàn)場上使用坦克的國家,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國,英法的軍事學派卻在塹壕與步兵決勝的陳舊觀點上駐足不前。盡管明智者也不乏其人,諸如富勒、利德爾·哈特、戴高樂等,就曾大聲疾呼過,應(yīng)建立獨立的裝甲部隊,可自以為是、閉目塞聽的當權(quán)者卻將此斥之為“異端”、“邪說”,先進的軍事思想被打入冷宮。英法聯(lián)軍的慘敗,正是這種保守落后的軍事思想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鮮血和無數(shù)寶貴的生命的代價!
在對坦克的認識上,大洋彼岸的美國同英法犯有同樣的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于1920年頒布的《國防法案》中規(guī)定:坦克納入步兵部隊。美國坦克同樣成了步兵的“婢女”。
1927年,美國陸軍參謀部在米德堡進行組建裝甲部隊的試點。但這是什么樣的一支裝甲部隊呢?陳舊的坦克、飛機、火炮加上與機械化格格不入的戰(zhàn)馬,另外還有十分可憐的一點點經(jīng)費。
不久,陸軍參謀部又在弗吉尼亞州的尤斯蒂斯堡組建機械化部隊,仍是步兵、騎兵、炮兵和坦克的大雜燴,且規(guī)模不到一個營。就連這個營后來也被撤銷了。
在軍界有識之士的呼吁下,1933年,美國陸軍邁出了關(guān)鍵的一小步。這一年,丹尼爾·范弗里斯上校與其助手阿德納·查菲受命組建一支獨立于步兵的機械化騎兵團。這支部隊后來發(fā)展成第7裝甲旅。
在那時的美國陸軍中,馬歇爾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頭腦清醒的人物之一。1938年,當他一登上可以影響美軍建設(shè)的重要崗位,便對部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清除老朽無能之輩,提拔年輕有為之士。只有巴頓是個例外。他是個有為之士,卻又正在走向接近老朽的年齡,他已經(jīng)53歲了。
53歲的巴頓,所以能得到提升,是因為馬歇爾已經(jīng)在醞釀成立真正的裝甲部隊,而巴頓恰恰是“軍中無比優(yōu)秀的坦克手”(馬歇爾語)。
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馬歇爾只能小心翼翼地掌著舵,將美國陸軍向機械化的方向一步步地推近。歐洲戰(zhàn)爭的殘酷現(xiàn)實,讓更多的人從睡夢中醒來,馬歇爾支持者的隊伍愈來愈眾,他的步子開始越邁越大了。
1940年7月10日,馬歇爾終于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這一天,他簽署命令,要求在盡量短的時間里,組建一支擁有兩個裝甲師的裝甲部隊——美國陸軍第1裝甲軍。阿德納·查菲將軍擔任軍長。第1裝甲師設(shè)在諾克斯堡,師長是馬格魯?shù)拢坏?裝甲師設(shè)在本寧堡,師長為斯科特。
兩天之后,馬歇爾又做出一項重大的人事安排:解除巴頓在邁爾堡的職務(wù),將其調(diào)往第2裝甲師,負責組建該師的一個裝甲旅,并由他擔任旅長。
馬歇爾對巴頓的這項任命,讓一些不了解巴頓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他們認為巴頓實際上是一個“現(xiàn)代裝甲部隊里的古代騎士”,是一個騎兵至上主義者。巴頓也確實是給人造成了這種表面的印象,他經(jīng)常借用道格拉斯·黑格元帥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騎兵的熱愛:
“步兵和炮兵能夠贏得戰(zhàn)斗的勝利,但只有騎兵才能讓它們勝得有價值。”
不錯,巴頓熱愛騎兵,對騎兵充滿了感情。但是,他也很現(xiàn)實,很清醒,他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以后,騎兵的時代就已一去不復(fù)返了。在內(nèi)心深處,他十分贊同對部隊進行機械化改革的主張,只是為了不得罪華盛頓那幫思想老朽的當權(quán)者,他很少把這一思想表露出來。馬歇爾無疑是個伯樂,以他智慧的雙眼看出了巴頓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真實思想。
德波戰(zhàn)爭開始后,巴頓一直關(guān)注著歐洲戰(zhàn)事的發(fā)展。這期間,他重新研讀了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等著作,同時他還認真地閱讀了許多有關(guān)這次戰(zhàn)爭新特點的研究報告。巴頓對坦克更加著迷了!他發(fā)現(xiàn),古德里安的戰(zhàn)術(shù)中的很多東西,正是自己20年來所夢寐以求的東西。他那顆武士的心又活了!
巴頓決定參戰(zhàn)。
由于美國還未卷入戰(zhàn)爭,巴頓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于是,他向老朋友、加拿大駐英國的第1集團軍司令麥克諾頓將軍寫去一封信,要求作為加拿大軍隊中的一員參戰(zhàn)。麥克諾頓對此表示歡迎,很快就答復(fù)他,同意讓他以少校軍銜來指揮一支部隊。
正在巴頓為參戰(zhàn)一事積極謀劃之時,馬歇爾對他的這項新的任命也到了。
美國就要有自己的裝甲部隊了,巴頓為此欣喜若狂。于是,他謝絕了老友的好意,辦理好移交手續(xù),星夜兼程地趕往本寧堡。
本寧堡位于佐治亞州腹地,這里是印第安人的一個古老商埠。新上任的裝甲旅長對這里的許多東西感到很不適應(yīng)。本寧堡的一切都嘈嘈嚷嚷的,這里沒有騎兵部隊所固有的貴族氣氛。好在,這兒有坦克,巴頓就一切都可以容忍了。
1918年,巴頓曾率領(lǐng)過一支規(guī)模不大的坦克旅。那時,他事必躬親,親自過問大部分工作。可是現(xiàn)在擺在他面前的已不再是當年那支不起眼的小部隊,而是一支擁有數(shù)百輛坦克、半履帶式車輛、吉普車、摩托車和數(shù)千人組成的龐大的現(xiàn)代化的部隊。對這樣一支部隊,繼續(xù)沿用20年前的那套管理方式,顯然已不合時宜了。所以,巴頓在剛到本寧堡時,其工作熱情與實際成績恰成反比,他越是事無巨細地親自去抓一切,越是把一切搞得一塌糊涂。巴頓的同事們看到這些,背地里都這樣議論著:
“難道這就是那位很自負的巴頓嗎?”有人甚至嘆惜:“唉,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就這樣完了!”
但是,巴頓就是巴頓,他是打不垮的。
不久,在斯科特少將主持的軍事會議上,巴頓在本寧堡的尷尬處境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在這次會議上,他用簡短有力的語言向眾人表達了他建設(shè)裝甲部隊的信心。他說,他將率領(lǐng)著他的部隊向“勇敢和機智”這個目標邁進,而這個目標也將成為整個裝甲部隊的目標。
巴頓的發(fā)言在與會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次會后,巴頓的發(fā)言成為眾人議論的一個熱點。不久,新聞界也被巴頓吸引了,當報紙上刊登出巴頓的講話時,“勇敢和機智”變成了“赤膽與鐵心”,并且成了伴隨巴頓終生的一個綽號。對于“赤膽鐵心”這個綽號,巴頓并不特別喜歡,但他認為這個詞可以概括出他的特點,所以也從未禁止人們對他使用這個稱呼。巴頓的這個綽號很快在全國不脛而走,就連他那只有5歲的外孫帕特·沃特斯也稱他為“赤膽鐵心的老頭”。
此后,巴頓似乎豁然開朗,他放棄了管理騎兵團時的感情沖動和不切實際的做法,放棄了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上,很快,他就成了裝甲部隊中以精明、講究實效而著稱的指揮官。
巴頓一心要把他的部隊訓練成“陸軍中頂呱呱的坦克手”,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wù),因為他的部隊目前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烏合之眾。
他的士兵太新。由于美國還未卷入戰(zhàn)爭,這些根據(jù)新頒布的國家強制征兵法令入伍的小伙子們,多數(shù)是“戰(zhàn)后的一代”,他們懷著對歌舞升平、酒綠燈紅的留戀,不情愿地走入了軍營。在他們身上,沒有戰(zhàn)斗的激情,有的只是頹唐的思想、沮喪的神情。人們當時是這樣描述這些年輕人的:
“在他們中間,有些人在同平民生活告別時,喝得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地走進征兵局,另外一些人的衣衫上則還沾著女人的淚痕。他們悶悶不樂地行軍,步伐零亂地走上軍車?!?BR>
巴頓的坦克太舊。這是一些早該進廢品場的坦克,它們一個個都年已老邁,外殼上的油漆早已剝落,斑駁陸離,內(nèi)部的器件損壞不堪,徒有其形。
就在巴頓著手將該旅“烏合之眾”塑造成一支超一流的部隊時,更多的“烏合之眾”被劃到他的麾下。斯科特被調(diào)往諾克斯堡,接替查菲任第1裝甲軍軍長,巴頓則出任第2裝甲師代理師長,并晉升為陸軍準將。這樣,巴頓花了近20年時間,終于從一名少校晉升到準將,時間雖然長了一些,但畢竟是跨入了將軍的行列。
巴頓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完成第2裝甲師的組建工作。當時,該師有實際作戰(zhàn)能力的部隊只有一個旅。巴頓決心再組建兩個旅。在高效率的組織指揮下,師的建制很快就形成了。
整個第2裝甲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人員素質(zhì)低,裝備陳舊落后。為了把士兵訓練戰(zhàn)斗志高昂的坦克手,巴頓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帶動和激勵部隊。他以心理學家的眼光來觀察每天前來他的部隊學當軍人的戰(zhàn)士,他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一名好軍人,就必須遵守紀律,有自尊心,對于他的部隊和國家富有自豪感,對于他的同志們和上級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義務(wù)感,對于自己的才干具有自信。”為此,他決定向部隊灌輸一種“一往無前的拼搏意志,任何障礙都無法阻止他們前進”。他是怎樣灌輸?shù)哪兀克f:“戰(zhàn)爭就是殺人的買賣,你不放他的血,他就會宰了你。劃破對手的肚皮,要不就打穿他們的腸子。”他還說:“你們想打勝仗嗎?你們想活著看到勝利的那天嗎?那么,訓練吧,不要擺花架子,把刺刀插進敵人的胸膛。這個方法很簡單,但它既可打勝仗,又可減少傷亡。”人們很難相信,如此粗俗的語言會從巴頓這樣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的口中流出。巴頓也知道自己在講粗話,他有點兒明知故犯。但他錯誤地認為,“沒有粗俗勁就無法鼓動部隊”,他認為他“使用的是一種士兵能夠理解的語言”。在不少戰(zhàn)士心目中,巴頓不僅是位指揮官,而且還是一位“演說家”和“戰(zhàn)斗鼓動家”。應(yīng)該說,巴頓的嚴以治軍是對的,效果也比較好,但是,有些方式方法值得研究,不可照搬照套,有的方式方法顯然是不足取的,甚至應(yīng)予拋棄。
為了激發(fā)士兵的榮譽感,巴頓決心為自己的坦克兵設(shè)計一套獨特的服裝,以別于其他兵種。這是一件鑲有紅邊的綠色軍裝,毫無疑問,巴頓是它的第一件試穿者。結(jié)果,當他穿著這身“奇裝異服”在老虎營中出現(xiàn)時,一位坦克手失口驚呼:
“瞧!綠色大黃蜂!”
這個名字從此被叫開了,華盛頓的將軍們都開始管巴頓叫“綠色大黃蜂”。盡管,陸軍部最終沒有同意讓裝甲部隊穿這種軍服,但巴頓和他的第2裝甲師卻成為新聞的熱點,尤其是去老虎營參觀的高級軍官簡直應(yīng)接不暇,他們都想一睹“綠色大黃蜂”的風采。
巴頓不是個夸夸其談?wù)撸莻€講求實效的指揮官,他明白,要真正把第2裝甲師變成一把鋒利的尖刀,必須經(jīng)過極其嚴格的訓練。巴頓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經(jīng)歷,使他從不懷疑訓練的價值。
有一次,巴頓率一支部隊向德軍陣地進攻。他的大腿被子彈擊中,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疼痛萬分,但他卻全然不顧,仍然用手書寫命令,傳給部下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巴頓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記不清是怎樣發(fā)布命令的,因為當時我已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我只是靠多年的訓練,做自動的反應(yīng)而已。”
這種自動反應(yīng),正是巴頓希望他的軍官和士兵們所能具備的能力,只有通過嚴格訓練才能具備這種能力。
在訓練初期,巴頓為第2裝甲師安排的繁重訓練任務(wù)曾一度引起了一些抱怨。那些懶散慣了的士兵和軍官,背地里整日發(fā)牢騷,互相議論:
“老頭兒真討厭!”但是沒過多久,這些牢騷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言的服從。巴頓抓住了第2裝甲師所有官兵的心。這時,人們私下議論最多的是:“你可別在老頭兒面前出丑,他可不喜歡這個?!?BR>
短短的時間里,第2裝甲師的面貌煥然一新。為了檢查部隊的訓練效果,1941年2月17日,巴頓舉行了第2裝甲師的第一次公開檢閱。
閱兵式的當天,本寧堡突然刮起寒冷陰濕的大風。在雨水浸透的檢閱臺前,一千二百多輛戰(zhàn)車靜靜地排列在那兒,等待著“老頭兒”對他們的評價。
天氣太糟糕了,受閱的士兵簡直無法看清檢閱臺,看不清能激發(fā)起他們無窮力量的“老頭兒”。
“老頭兒”來了!
他乘著一輛別具一格的坦克,離開了檢閱臺,來到了他的士兵中間。這是一輛炮塔上涂有紅、白、藍三種顏色、閃閃發(fā)光的坦克,巴頓頭戴鋼盔,胸佩望遠鏡,威風凜凜地站在炮塔上,繞場地一周后,返回了檢閱臺。
“老頭兒看見我們了!”士兵們的精神為之一振。
閱兵開始了,1200輛坦克同時開動,震耳欲聾的聲音直沖云霄。坦克手們大顯其能,他們以嫻熟的技術(shù)、完美的隊列通過了檢閱臺。整個檢閱無可挑剔。巴頓對此非常滿意,他驕傲地宣布:“我們從無到有,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戰(zhàn)斗力量?!?BR>
不久,巴頓被正式任命為第2裝甲師師長,并晉升為陸軍少將。
這時候,美國已加快了戰(zhàn)爭準備的步伐。1941年1月28日,馬歇爾宣布,陸軍到3月為止其員額將激增至100萬,4個野戰(zhàn)軍將接受美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演習的考驗。負責組織和指揮1941年大演習的是麥克奈爾將軍,他要求除了不發(fā)生傷亡外,一切都要按實戰(zhàn)的要求,在嚴酷、公正的氣氛中進行這次演習。
1941年大演習為巴頓提供了展示第2裝甲師訓練水平與作戰(zhàn)能力的舞臺,更重要的是,他打算通過參加這次演習,打敗美國陸軍中的“反坦克派”。
原來,馬歇爾雖然頂著壓力,批準組建了裝甲部隊,但由于1920年
《國防法》中“禁止建立獨立的坦克部隊”這一規(guī)定未做修改,新的裝甲部隊是以“臨時建立起來,以便進行勤務(wù)試驗”為名組建的,其地位尚未最終確定。
當巴頓正在本寧堡訓練他的裝甲鐵騎時,陸軍部里圍繞裝甲部隊地位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場爭論到1941年3月達到了高潮??倕⒆鲬?zhàn)處發(fā)布一項備忘錄,否認建立裝甲部隊的必要性,而總參情報處則站在裝甲部隊一邊,力爭給裝甲部隊獨立的指揮權(quán)。最后,馬歇爾親自干預(yù)了此事,指示作戰(zhàn)處下達一道訓令,允許裝甲部隊發(fā)展成為混合兵種的一部分,有充分的自主權(quán)和發(fā)展的自由。至此,裝甲部隊才終于名正言順地有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一支永久性部隊。
但是,“反坦克派”的小動作并沒有結(jié)束,他們正密謀打擊“坦克派”的氣焰,他們希望通過1941年大演習,一勞永逸地毀壞坦克的名譽。演習的組織指揮者麥克奈爾將軍,其觀點傾向“反坦克派”,有小道消息說,他故意匆匆地準備這次演習,為的就是反對裝甲部隊。
巴頓知道,陸軍裝甲部隊能否生存下去,取決于它在這次演習中的表現(xiàn),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對部隊進行了秘密的適應(yīng)性訓練。巴頓雄心勃勃地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人們證明,坦克不是一堆“爛鐵”,而是真正的王牌。同時,他還想借這次演習,驗證一下自己已逐漸形成和日臻成熟起來的戰(zhàn)術(shù)思想,這些思想是以他特有的簡單通俗的語言來表達的:
“用火力牽住敵人的鼻子,并且在運動中把敵人打得屁滾尿流。
要用充分的時間組織一次進攻。
抓緊時間狠狠地打……
你的力量越大越好……
裝甲部隊的主要任務(wù)是攻打步兵和炮兵。敵人的后方是裝甲部隊最理想的獵場。要千方百計到達敵人的后方。……”
1941年6月,演習在田納西州開始了。
早已躍躍欲試的第2裝甲師長驅(qū)1萬里,參加了本·利爾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在此的演習。
演習在對裝甲部隊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進行。就在演習的前夕,隆美爾在北非實施了成功的反坦克作戰(zhàn),德國軍隊在埃及—利比亞邊境地區(qū)一下子把200輛英國坦克變成了“爛鐵”。美國軍界的“反坦克派”抓住這一戰(zhàn)例,大肆宣揚,氣勢頗盛??梢钥隙ǖ卣f,如果年輕的裝甲部隊在演習中表現(xiàn)得稍有些令人不滿意的話,它們也就完了。巴頓很清楚這一點,但他對自己很有信心,他相信他有足夠的力量讓“反坦克派”閉上他們胡言亂語的嘴巴。
6月20日,演習正式開始。巴頓率領(lǐng)第2裝甲師一上來便采取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動,他們大膽地快速穿插,直抄第5步兵師的后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該師大部,并占領(lǐng)了師指揮部。
巴頓成功了。他打亂了麥克奈爾將軍精心安排的計劃,打破了“反坦克派”的如意算盤。同時,他也雄辯地證明了裝甲部隊無與倫比的戰(zhàn)斗力和他那所向無敵的戰(zhàn)術(shù)思想。
第一個回合,“反坦克派”被巴頓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反坦克派”哪肯善罷甘休?他們決心予以反擊。
第2裝甲師隨第2集團軍開進到路易斯安納州,在那里,他們將同克魯格將軍的第3集團軍對陣。
演習的第一階段,巴頓的第2裝甲師向藍色部隊第2步兵師發(fā)起進攻。演習在極其惡劣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進行,但訓練有素的坦克手們,對此熟視無睹,一系列的快速行動,將對手打得驚慌失措。但演習的裁判為壓制“裝甲兵那一伙兒的氣焰”,在演習僅進行一半時,就宣布第2裝甲師“幾乎全軍覆沒”。
在演習的第二階段,巴頓轉(zhuǎn)而同藍色部隊一起,對第2集團軍實施進攻。帶著一種近乎復(fù)仇的心理,他決心向大家證明有目標地運用裝甲部隊可以取得多大的成就。
進攻一方的目標是奪取施里夫波特城。由于天降暴雨,河水上漲,道路泥濘,給進攻一方出了很多難題。
巴頓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在常人看來難以解決的復(fù)雜問題。第2裝甲師迂回380英里,直插施里夫波特市北郊,突破了第2集團軍密集的反坦克防線。巴頓又一次勝利了。
緊接著,規(guī)模更大的卡羅來納州演習開始了。在這一次演習中,巴頓再一次成為備受矚目的英雄。
這次演習中,第1裝甲軍將加強給第4軍,同第1集團軍對陣。
第1集團軍由德拉姆中將指揮,他是“反坦克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決心通過這次演習一勞永逸地向人們證明:裝甲部隊不是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在德拉姆的部隊里,擁有一批強大的反坦克部隊,其中有裝備反坦克炮的坦克和裝甲車,飛機以及3個齊裝滿員的反坦克營。不久前,德拉姆將他的部隊帶到布雷格堡,進行了為期數(shù)周的秘密訓練。11月15日,演習開始的那一天,報紙上鋪天蓋地的都是這樣的標題:
“今天將考驗對付坦克的辦法;德拉姆發(fā)明了秘密的防御辦法。”
德拉姆的“秘密防御辦法”在巴頓惡作劇似的行動面前,完全失靈。這一次,巴頓自作主張,讓第2裝甲師把目標放在德拉姆一個人身上。結(jié)果,11月16日清晨,第2裝甲師第82偵察營4連的士兵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切斯特將德拉姆“俘獲”,第1集團軍頓時失去了指揮,整個演習計劃被打亂了。從演習的角度來說,巴頓這種作法無疑是欠妥當?shù)?,但他的目的是要證明“反坦克派”觀點的荒謬,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正確的。
不管巴頓引起了人們多大的不滿和批評,他總算是打贏了對“反坦克派”的戰(zhàn)爭。一夜之間,他成了全軍最出色、最優(yōu)秀的坦克手。馬歇爾高興地看到,他對巴頓的任命無疑是完全正確的。他盛贊巴頓:“美國的坦克裝甲部隊一定會成為‘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克星?!?BR>
不久,巴頓再次獲得晉升,接替斯科特擔任了第1裝甲軍軍長。這既是對他指揮才能的肯定,也預(yù)示著他在美國即將參加的戰(zhàn)爭中將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2. “假如我能參戰(zhàn),我甘當一名少尉?!?BR>
比起兩年前的夏天,1941年的夏天似乎更加沉悶,沉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1941年6月22日是一個星期天,這天凌晨4點,蘇德邊境突然萬炮齊鳴,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這無情戰(zhàn)火中,轉(zhuǎn)瞬就被燒為灰燼,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了。
轉(zhuǎn)眼,冬天來臨了。清冷的空氣沒有使籠罩全球的沉悶氣氛得到一絲緩解。12月7日,又是一個星期天。距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2000多海里的夏威夷群島在這一天也被戰(zhàn)火燒著了。
7時55分,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日本轟炸機對集結(jié)在珍珠港海軍基地的美國艦隊進行了密集突擊。美太平洋艦隊的3艘戰(zhàn)列艦、2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艘油船葬身海底;5艘戰(zhàn)列艦、2艘巡洋艦和2艘驅(qū)逐艦遭受重創(chuàng),270多架飛機被擊毀。珍珠港內(nèi)火光沖天,瘡痍滿目,一派凄慘景象。
美國人被激怒了。困擾羅斯福的、存在于多數(shù)美國人身上的孤立主義情緒在一夜之間消失了。12月8日上午,羅斯福總統(tǒng)身披藍色海軍斗篷,來到國會大廈,要求向日本宣戰(zhàn)。羅斯福說:“昨天,1941年12月7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海軍突然的蓄意的進攻。”他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fā)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BR>
投票結(jié)果,參議院以82票對零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羅斯福的提議。從此,美國不再置身事外,正式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第1裝甲軍軍長巴頓的血液,被戰(zhàn)火燒得沸騰了。在此時此刻,擔任這樣一個職務(wù),巴頓深信,不久他就將被華盛頓召喚,去扮演一個他可以演得相當出色的角色。
可是,戰(zhàn)爭的召喚沒有到來。
到來的是一紙調(diào)令,他被調(diào)往加利福尼亞的因迪奧,負責創(chuàng)建一個沙漠訓練中心。
“難道是我老朽了,他們不愿讓我再赴戰(zhàn)場?”巴頓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對這項新的任命,巴頓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可以像23年前那樣為戰(zhàn)爭訓練裝甲人員,另一方面他擔心在挑選戰(zhàn)斗指揮員時,他這個在沙漠里的將軍將會被人遺忘。
巴頓不知道馬歇爾對他這項新任命的真實想法,如果他知道,相信他一定不會為此而憂心忡忡了。
馬歇爾對巴頓的安排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當時,北非的戰(zhàn)事十分吃緊,“沙漠之狐”隆美爾卷起的大漠風暴,幾乎要吞噬掉整個北非。德意軍團已在利比亞取得決定性勝利,正在向埃及節(jié)節(jié)進逼,企圖控制蘇伊士運河,并以中東為橋頭堡,向歐亞大陸進擊,實現(xiàn)其全球戰(zhàn)略。馬歇爾判斷,美軍一旦投入對德作戰(zhàn),第一個任務(wù)必然是支援英軍,遏制
“沙漠之狐”的行動。因此,需要為進行沙漠作戰(zhàn)做好細致而艱苦的準備工作。在馬歇爾眼里,承擔這一任務(wù)的最佳人選無疑就是巴頓。
巴頓因為不知道這些,而感到疑慮,但這種疑慮也促使他以加倍的工作熱情去完成這一新的任務(wù),以便給在華盛頓的、他命運的主宰者們造成一種印象:他對這場戰(zhàn)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巴頓在因迪奧精心選擇了一塊沙漠演習區(qū)。這是一塊長180英里,寬90英里,占地16萬多平方英里的沙海,地形、氣候均與北非酷似。巴頓將在這里培訓準備奔赴戰(zhàn)場的美國“裝甲部隊”的核心,受訓的是第1裝甲軍和第2、第3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共約8000人。
在因迪奧,巴頓對受訓部隊進行了酷似實戰(zhàn),近乎殘酷的訓練。當時正是沙漠里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白天平均氣溫高達華氏120度,坦克里的平均溫度則高達華氏145度,受訓人員每天只供應(yīng)最低的配給定量,包括每人每天只有一壺水。一天下來,受訓官兵又熱、又累、又餓,可巴頓還要軍官再跑1里路,自己則跑1里多一點。官兵們對這種超負荷的訓練叫苦不迭,牢騷滿腹。但巴頓堅持認為,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才能少流血。他自己總是吃苦在先,處處身先士卒。這一切,士兵們看在眼里,銘記心底,無不為他的模范行動所折服,并對他表示格外的敬重,可謂言聽計從,從不討價還價。
馬歇爾果然沒有把巴頓丟在沙漠里不管。1942年春季的早些時候,巴頓到因迪奧上任,接到華盛頓方面打來的電話。打電話的是作戰(zhàn)計劃廳廳長艾森豪威爾。“喬治,可以馬上來華盛頓一趟嗎?”
“好的,我很快就來。”巴頓心頭掠過一陣狂喜。巴頓明白,這時候被召見意味著什么。
艾森豪威爾與巴頓在華盛頓見面了。“喬治,如果讓你指揮一個師去參加真正的戰(zhàn)斗,你是否愿意放棄訓練部隊的指揮權(quán)?”
原來,出于在陸軍最終全部投入生死搏斗之前,先使部分軍隊獲得實際的戰(zhàn)場經(jīng)驗這一考慮,美國陸軍打算先期派出一個裝甲師,增援正在北非沙漠中苦苦支撐的英國第8集團軍,作戰(zhàn)計劃廳在艾森豪威爾主持下負責制訂了具體方案。
按照這一方案,該裝甲師將被用船全部運抵埃及參戰(zhàn)。如果以后別的地方需要這個師,則只把人員撤出,而把裝備留給英國人。艾森豪威爾對該計劃是這樣解釋的:“由于當時我們正致力于生產(chǎn)一種改良的坦克,因為這個建議顯得更有吸引力,當我自己準備要使用該師時,我們指望可以配備新的裝備了。”
由誰來指揮這支奇怪的裝甲師呢?陸軍參謀長和作戰(zhàn)計劃廳長同時想到了一個人——巴頓,他們從不懷疑巴頓的能力,而且只要一發(fā)出通知,巴頓就可走馬上任,把訓練和實際戰(zhàn)斗結(jié)合起來。馬歇爾于是吩咐艾森豪威爾把巴頓召來。
巴頓將要指揮美軍第一支出海作戰(zhàn)的部隊。這一消息無異于一顆重磅炸彈,在陸軍部里炸開了。巴頓“相當古怪的癖性和有時反復(fù)無常的行為”,為自己樹了不少敵人,有些人干脆罵娘,說巴頓連指揮一支美軍小隊都不勝任,更不必說在一支聯(lián)盟軍隊中擔任重要指揮角色了。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堅信自己對巴頓的看法,沒有被這些反對意見所嚇倒,堅持把巴頓召至華盛頓。
聽了艾森豪威爾的問題,巴頓愣了一會兒。說實話,第1裝甲軍對他非常重要,但同真正的戰(zhàn)斗情景相比,它似乎又無足輕重了。巴頓斬釘截鐵地回答道:“艾克,假如我能參加戰(zhàn)斗,我甘愿當一名少尉?!?BR>
巴頓的回答令艾森豪威爾十分滿意,盡管這種感情溢于言表的回答是他早就預(yù)料到的。
巴頓渴望立刻投入同隆美爾的較量中去,但他的愿望落空了。馬歇爾突然做出了新的決定;暫不派遣美軍參戰(zhàn),迅速向英軍提供300輛坦克和100門榴彈炮,以解燃眉之急。
巴頓的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點,沮喪地返回了因迪奧。他不知道馬歇爾為什么會改變決定,難道他也不相信自己了?自己還有沒有參戰(zhàn)的機會呢?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困擾著巴頓,折磨著巴頓。
巴頓多心了,馬歇爾臨時改變主意同別人對他的人身攻擊毫無關(guān)系,而是另有隱情。美國剛剛參戰(zhàn),那時它還不具備遠程運載一個師經(jīng)好望角抵達埃及的能力,問題就這么簡單。
對巴頓來說,它只需要再等3個月,3個月以后,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了……
3. 幸運的傻瓜
1942年7月30日上午10時15分,因迪奧沙漠訓練中心。
巴頓獨自坐在自己那間大辦公室里,考慮著下一步的訓練任務(wù)。
電話鈴響了。
打電話的是作戰(zhàn)計劃處智囊團的成員赫爾上校。
“將軍,我按馬歇爾將軍的命令給您打電話,他希望能盡早在華盛頓見到您?!?BR>
很快,巴頓出現(xiàn)在華盛頓,他被直接帶去謁見馬歇爾。馬歇爾告訴巴頓:“喬治,我剛從倫敦回來,我們必須在今年內(nèi)對軸心國采取攻勢,行動代號為‘火炬’,我決定把此次戰(zhàn)役中美軍的主要指揮權(quán)交給你。你可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BR>
戰(zhàn)爭的召喚終于來了。巴頓激動不已,正如他在日記中記述的:
“我的一生就決定于這一關(guān)鍵時刻了,我無法正確地斷定我究竟是一個能支配命運的人呢,還是一位幸運的傻瓜。但我的命運是注定了?!?BR>
巴頓的確是個“幸運的傻瓜”,他的命運不是上帝定的,而是馬歇爾定的。1918年時,正是馬歇爾上校提議在圣米耶爾使用巴頓的坦克;1942年,又是馬歇爾決定把“火炬”行動中美軍的主要指揮權(quán)交給這個“沒人要的狗東西”——巴頓。
“火炬”戰(zhàn)役不是馬歇爾所盼望的行動。馬歇爾一心想直接打到歐洲去,而不是在北非同隆美爾周旋。馬歇爾設(shè)想在1942年初秋時通過奪取法國的布雷斯特或瑟堡,在歐洲建立一個橋頭堡,從而開辟第二戰(zhàn)場。這一設(shè)想得到了陸軍部長史汀生以及羅斯福總統(tǒng)的肯定。根據(jù)這一設(shè)想,進攻歐洲的部隊將由48個師組成,其中英國出18個師。最初的襲擊中將只使用5個師。
在馬歇爾的授意下,艾森豪威爾為最初的襲擊戰(zhàn)役制訂了一份計劃,即“大錘”計劃,該計劃建議在法國勒阿弗爾附近登陸,由英國人指揮,美國派2個師參加,行動日期是1942年9月15日。
“大錘”計劃遭到了英國方面的激烈反對。他們堅持認為,法屬北非才是理所當然的進攻目標,丘吉爾首相甚至還親自為這一作戰(zhàn)行動擬定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代號:“火炬”。
“火炬”熔化了“大錘”,美國人終于讓步了,同意暫時放棄“大錘”計劃,優(yōu)先考慮“火炬”行動。
馬歇爾雖然是不情愿地被拖進“火炬”行動中的,但他還是以一個軍人的責任感,決心為參加這一行動的美軍選擇一名最優(yōu)秀的指揮官,幸運之神就這樣降臨到巴頓頭上。
“火炬”行動目前還只是個十分粗糙的設(shè)想,巴頓所能知道的就是他將指揮一支美國特遣部隊,成為率領(lǐng)美軍參戰(zhàn)的第一位美國將軍。
結(jié)束會見時,馬歇爾提醒巴頓:“你去陸軍大學報到,赫爾上校會讓你看詳細計劃并介紹情況,有一點你必須記住,你只能用計劃中分配給你的部隊和裝備去完成任務(wù)?!?BR>
巴頓興沖沖地趕到陸軍大學,看過計劃、聽完介紹后,他撥通了馬歇爾的電話。馬歇爾不在,他于是找到馬歇爾的副手麥克納尼將軍,后者正在負責“火炬”戰(zhàn)役中美軍的后勤問題。
“我剛才看到的計劃簡直荒唐可笑,我需要更多的人員,更多的船只?!卑皖D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情緒。
麥克納尼把巴頓的意見帶給了馬歇爾。馬歇爾聽完匯報后,表情十分嚴厲,只說了一句話:
“讓他回因迪奧去!”
巴頓被一腳踢回了因迪奧,他開始為自己的冒失而追悔不已,他擔心這將使他永遠喪失參戰(zhàn)的機會。他決定低頭認錯。
8月2日,他拿起電話,呼叫參謀長接電話。電話那頭答復(fù):“參謀長正在開會!”以后一連幾個電話,巴頓聽到的始終是這樣的答復(fù)。無奈,他只好去找麥克納尼的門路。
“喂,喬,我想過了,我也許可以用你那幫笨蛋參謀們愿意給我的兵力去完成任務(wù)。”巴頓的聲調(diào)中夾帶著一種孩子氣的頑皮的笑。
“是嗎?”麥克納尼佯裝不解。
“是的,難道你不明白,我是在承認錯誤——怎么樣,這項任務(wù)交給我吧!”
麥克納尼笑了。他向馬歇爾匯報了談話的情況。馬歇爾也笑了:“瞧,對付巴頓就得用這種法子?!?BR>
8月3日,巴頓回到華盛頓,在憲法路軍需大樓第三層建起了自己的辦公室,在那里籌劃“火炬”。
巴頓的工作效率極高。辦公室成立的當晚,他便擬就了一份計劃,建議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倫敦,沒有誰對“火炬”行動的熱情比巴頓更高,很少有人相信這次戰(zhàn)役能夠取得成功。這中間,包括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已被任命為指揮“火炬”行動的盟軍總司令,正駐在倫敦。他所以對這一戰(zhàn)役表現(xiàn)出信心不足,出于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海軍支援和登陸艇的不足,以及非洲西海岸洶涌的波濤;
另一方面是對英國人的態(tài)度摸不準。這期間,由于第8集團軍在埃及處境不妙,原定的“火炬”戰(zhàn)役中的英方指揮官亞歷山大被調(diào)往開羅,由蒙哥馬利將軍接替他指揮“火炬”行動,可不久,蒙哥馬利也被調(diào)往埃及前線,安德森中將接替出任。這種走馬燈似的更換主將,使艾森豪威爾有理由懷疑英國人對“火炬”行動究竟有幾分認真度?
在那段時間里,艾森豪威爾的心情一直非常糟糕。在給妻子的信中,他訴苦說:“我感到了孤獨,我常常受到人們的包圍,因為我生活在金魚缸里?!?BR>
巴頓來了,他幫助艾森豪威爾打碎了這個“金魚缸”。
這一天是8月9日,晚上,艾森豪威爾正準備上床就寢時,忽然,他房間里的電話響了。
“艾克,該死的,我剛到這個鬼城市,呆在克拉里奇旅館里,不知道該怎么辦。”巴頓的聲音從電話那端傳來。
“喬治!”艾森豪威爾聽出了巴頓的聲音,非常興奮,他對著話筒叫道:“聽見你的聲音,我很高興,馬上到我這兒來,咱們好好地喝上幾杯吧!”
巴頓是奉馬歇爾之命來倫敦的。陸軍參謀長對倫敦的情況非常擔憂,于是派巴頓來這里檢查英國人對“火炬”戰(zhàn)役的真實態(tài)度,并參與審查和完善“火炬”計劃。
巴頓沒過一會兒就趕來了。兩人簡單地用了晚餐后,便進入了正題,討論了戰(zhàn)役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巴頓的自信和豪情,使艾森豪威爾的精神為之重振,他尤其忘不了巴頓的這句話:“我也許在許多細節(jié)問題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使任何部隊士氣高昂。”
這次會面氣氛雖然極其熱烈,但從艾森豪威爾那兒回來后,巴頓的心里也沒什么底。他不僅沒搞清艾森豪威爾對“火炬”戰(zhàn)役是支持還是反對,他甚至也在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次戰(zhàn)役。在當天日記里,他這樣寫道:
“我們兩人都感到這個作戰(zhàn)計劃不妥,而且多半是出于政治考慮。然而,我們必須奉命行事,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出現(xiàn)最壞的情況,那就不可能實施,但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付出高昂的代價去進行,那也許會是件易事?!?BR>
在以后的10天,巴頓為“火炬”戰(zhàn)役大展口才,他那卓越的煽動能力,終于使艾森豪威爾和他身邊的人默許了這個計劃。不僅如此,他還不厭其煩地走訪了倫敦的各“關(guān)鍵部門”和“關(guān)鍵人物”,充當了“火炬”戰(zhàn)役最熱情的說客。巴頓像一個成功的推銷商,把“火炬”戰(zhàn)役這一艱巨任務(wù)推銷給了大洋兩岸。
巴頓的努力雖然卓有成效,但“火炬”作戰(zhàn)計劃仍未脫離困境。8月15日,馬歇爾發(fā)來一份意味深長的電文。他說,他的計劃班子認為“火炬”計劃風險太大,成功率不足50%,但他本人認為這是“短見和膚淺的看法”,他請艾森豪威爾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觀點。
艾森豪威爾立即召集高級會議,商討如何答復(fù)馬歇爾的電文。又是巴頓站了出來,滔滔不絕,引經(jīng)據(jù)典,為“火炬”計劃抗辯。他的辯護很成功,博得一片贊嘆聲。會后,艾森豪威爾向馬歇爾發(fā)去電報,表示自己無條件地支持“火炬”計劃,所舉理由基本是巴頓觀點的復(fù)述。
“火炬”的危機過去了,巴頓的行期也到了。8月下旬,他啟程返回了華盛頓。臨行前,艾森豪威爾委托巴頓轉(zhuǎn)交給馬歇爾一封信。信中對巴頓在倫敦的工作予以高度評價,這種評價與巴頓的自我感覺完全吻合。他認為,他是“全班人馬中惟一的真正賭徒”。
4. 節(jié)外生枝
8月21日,巴頓回到了華盛頓。這時,距10月7日正式實施“火炬”計劃只有不到7個星期的時間了。巴頓的倫敦之行,使馬歇爾不再懷疑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在他的干預(yù)下,各級人員都為“火炬”計劃的制定大開方便之門。
很快,計劃成形了。
“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這方面,英美分歧較少。但在具體登陸地點上,雙方卻各執(zhí)己見。英方主張部隊應(yīng)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陸,迅速搶占突尼斯;美方則堅決主張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經(jīng)過激烈討論,最后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雙方?jīng)Q定分三路在法屬北非登陸:
巴頓指揮西線特遣部隊,由美國本土出發(fā),橫渡大西洋,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弗雷登道爾指揮中線特遣部隊,在奧蘭登陸;
賴德指揮東線特遣部隊,在阿爾及爾登陸。
后兩支特遣部隊,由英國皇家海軍輸送,只有巴頓的這支特遣部隊,沒有一個英國人,全部是美國人,而且兵員輸送也要靠自己。不僅如此,巴頓所面臨的敵人,將有20萬眾,而他自己只有4萬人。為此,他需要好好謀劃一下。
海軍少將亨利·休伊特來到軍需大樓巴頓的辦公室,同他討論軍種合作的問題。
休伊特的個性同巴頓截然相反。巴頓火氣旺盛,容易發(fā)怒,可謂非常的情緒化的人物;而休伊特則溫文爾雅,審慎得甚至有些遲鈍。
海軍少將慢吞吞地向巴頓分析此次行動的利弊。他認為,歷史上還從沒有從3000英里之外發(fā)動如此大規(guī)模的進軍的先例。4萬人的官兵和輜重,以及大西洋上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使他有理由擔心這是一次冒險。
休伊特慢條斯理的勁頭,讓巴頓十分反感。海軍少將手下的那班參謀,又不斷地插話,翻來覆去地強調(diào)遠征的不利因素,更讓巴頓怒不可遏。眾所周知,巴頓一向是蔑視次要困難的,對其他軍種為完成支援任務(wù)所面臨的困難,他從來都是過低估計的。此時此刻,他把海軍的正當擔憂當成了一種破壞,他漸漸地失去了耐心。
終于,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巴頓的嘴里噴出了一連串最惡毒的語言,海軍的同仁對此目瞪口呆,簡直無法置信,他們紛紛逃出會場,并確信再也無法同巴頓這樣粗暴無禮的將軍一道工作了。
休伊特將軍平白無故地受此大辱,也是氣憤難平,他找到海軍金上將,提出“要么陸軍撤換巴頓,要么海軍退出這次戰(zhàn)役”。
金上將立刻將此事向馬歇爾匯報,正式要求撤換巴頓。
在這么一個關(guān)鍵的時刻,巴頓的糟脾氣再一次險些葬送了自己。海軍的態(tài)度已非常強硬。對他們來說,要么犧牲巴頓,要么犧牲“火炬”計劃,結(jié)果只能有一個。
但是,馬歇爾一個也不想犧牲,他再一次向巴頓的命運伸出了雙手。他就巴頓的臭脾氣向休伊特和金上將作了解釋,他保證,巴頓的脾氣絕不會影響軍事行動,相反倒會有助于戰(zhàn)役的勝利。他認為,“對于‘火炬’戰(zhàn)役來說,巴頓是不可或缺的?!?BR>
休伊特是個能顧全大局的人,他勉強同意與巴頓繼續(xù)合作。在合作中,兩人增進了了解,配合日益默契。雙方取長補短,一對冤家成了真摯的朋友。最終使這次史無前例的遠征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在這段插曲之后,“火炬”計劃也進入了最后階段。現(xiàn)在,弓成滿月,箭已上弦,就等著“火炬”燃燒的那一天了,巴頓雄心勃勃地準備用這支“火炬”去燃燒整個北非,燃燒整個沙漠……
上一篇:第二章 “徜徉”在和平的歲月里
下一篇:第四章 鋒芒畢露
網(wǎng)友關(guān)注
- 墳
- 老漢倫克朗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洗染匠和理發(fā)師的故事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wèi)盧傳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烏木馬的故事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十章 守衛(wèi)城門的人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二十一章 王衛(wèi)二劉傅傳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上帝的食物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三根綠枝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圣母的小酒杯
- 麥穗的故事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十四章 飛猴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駝背的故事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shù)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精品推薦
- 吐魯番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0/20℃
- 冠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zhuǎn)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阿勒泰區(qū)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zhuǎn)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陵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5℃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zhuǎn)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
- 合作市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zhuǎn)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互助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zhuǎn)中雨,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武都區(qū)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zhuǎn)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和田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5℃
- 烏什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zhuǎn)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