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5月1日將對公眾開放,正在進行中的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格外引人矚目。人民日報4月15日第五版頭條刊登報道——杭州西溪濕地尋找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
4月的杭州,草長鶯飛,天朗氣清。西溪濕地蒙上一層春天的淡綠薄霧,不時可見白鷺和灰喜鵲飛過。今年2月2日,第九個世界濕地日,國家林業局宣布西溪國家濕地公
園試點工作正式啟動。5月1日,我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將對外開放。
面對蠶食和污染,西溪亟待“搶救性”保護
位于杭州市區西部的西溪,是國內罕見的城市濕地。這片原始濕地1600年前就打上人類漁耕活動的印記,形成了以魚塘為主,河港、湖漾、沼澤相間的次生濕地,水網密布,村莊、田野之間非舟莫渡。蘇軾、米芾、唐寅、郁達夫、徐志摩等歷代文人墨客為它留下為數眾多的詩文書畫。
近些年,西溪的濕地生態遭受破壞:曾經占地60平方公里的濕地,目前僅存10余平方公里,許多當年的濕地如今已是杭州住宅新區密集的區塊;濕地內村莊密集、人口較多,過度地向自然索取。在這些村莊,養豬業占農業總產值近70%,最多時有兩萬頭生豬存欄,產生的污染大大超過了濕地環境的承受極限;池塘魚類放養過密,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嚴重;雜亂的民居房舍、隨處堆積的垃圾,更是遠離了西溪原先的優美環境。
如果再不實施保護,西溪濕地將遭受更多不可逆轉、難以恢復的破壞和影響。據測算,如果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晚啟動一年,要恢復到較好的生態狀況,就必須增加1億元以上的投入。2003年,杭州市下決心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
“濕地公園”模式:既要最大保護,又不排斥適度利用
西溪濕地被定為全國首個濕地公園試點,相應確立了“積極保護”的思路,即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利用,通過適度利用實現更好的保護。
國際環保組織“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認為,西溪有1600多年人為干預的歷史,已不是國家生態保護區意義上的原始生態濕地,同時它又是國內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濕地,因此,西溪更適合走“濕地公園”的發展之路。“在保護和合理利用之間,完全能夠找到平衡點。”陳克林說,合理利用的關鍵在管理,要考慮到可持續發展。
“從生態角度看,西溪濕地也不適合純粹的自然保護區模式。”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常杰教授解釋,西溪濕地目前面積僅10余平方公里,這樣小的范圍,如果完全封閉保護起來,自我維持、自我循環的能力較弱,當物種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補充,有成為生態“孤島”的危險。因此,科學、適度的人為干預,有助于西溪濕地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
環境優先、最小干預,盡可能保存西溪原貌
根據西溪濕地作為次生濕地、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的獨特性,綜合保護工程確定了環境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可持續發展,以民為本等六大原則。
綜合保護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減少濕地的人口負載和污染源。專家卜昭輝認為,這是改善水質的關鍵。西溪濕地核心區塊原有517戶農居,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根據總體規劃,保留了約100幢建筑,進行削層、整修后,粉墻黛瓦的樸拙民居靜靜地點綴在自然環境中,總的建筑面積降至4.8萬多平方米,容積率僅0.015。其他影響景觀、建筑質量差、密度較高的農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筑后留下的空地則恢復植被、補種植物。濕地內全部實行管網配置,污水納管排放,目前水質已經逐步改善。
綜合保護工程盡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態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水面,都沒有去“驚動”,延續其自身良好的生態系統。只是將部分封閉的小面積水體連通,利于物種在較大環境里自由交流,吸引水鳥棲息;將魚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為緩坡,有利于濕生植物生長,為過往鳥類提供更豐富的食物。
西溪游步道的設計和施工也頗費心思,采用了不規則的石板或碎石鋪路,中間不打混凝土,這樣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保護了典型地貌。清淤護岸時,用“貼”淤泥的辦法來加固塘堤,用木樁鞏固堤岸,而且特意選用可以自然發?的柳樹樁。
今年5月1日,西溪濕地公園首期即將對外開放。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總指揮黃春雷介紹說,首期核心景區最佳游客容量為2000人,今后將通過門票銷售等手段控制入內人數。同時,為了讓濕地保護更加規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將“西溪濕地保護管理條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調研范圍。
讓更多人走近濕地文化
在保護和恢復西溪濕地自然生態的同時,上千年來西溪濕地形成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護。
西溪濕地范圍內有50年以上歷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像秋庵、煙水漁莊等庵堂別墅之類的重點文化遺跡,在科學論證基礎上適量恢復。水鄉漁火、龍舟競渡等西溪民俗風情畫,也要重現于世。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指揮部表示,將陸續選擇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農戶,遷回西溪濕地內,并組織農民耕種、養魚,既保留了“活著”的農耕濕地文化,也可以承擔旅游展示和服務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網魚、竹林挖筍等民俗,極富江南水鄉的田園氣息,也有望成為游客參與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項目。
在我國,“濕地”的基本知識、保護常識還不為人知。濕地公園除了具有生態效應外,還有它的社會效應,可以成為青少年的特殊“課堂”,公眾的“博物館”。將來要開辟專門的展廳,讓更多人走近濕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