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第一代居民無氧呼吸2015-04-28
- 打印人比克隆人快:科學家正在開發的新技術2015-05-29
- 新的物質存在形態被發現 介于固體液體之間2015-05-29
- 科學家著手模仿蟻穴恒溫建造未來房屋2015-05-29
- 科學家研究發現 物種滅絕有連帶作用2015-05-29
- 鸚鵡螺化石證明地球曾經經歷過大規模物種滅絕2015-05-29
- 原子核不同 質子的形狀并不固定2015-05-29
- 左撇子是何時形成的胎兒的時候就已經決定2015-04-28
- 海豚睡時“泳姿”多奧秘 科學家困惑難尋答案2015-05-29
- 研究揭開紅巨星真相 昭示地球末日情形2015-05-29
- 海洋吸收人類排出二氧化碳 海水變酸成汽水2015-05-29
- 超級稻“Ⅱ優航1號”畝產超800公斤2015-04-28
在人類居住的地球表面,覆蓋著一床厚厚的“棉被”——大氣層,其中氧氣含量占20%。沒有氧,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全文閱讀】
人類之謎【全文閱讀】
據俄羅斯新聞網10月9日報道,美國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存在形態。Lawrence Livermore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了氫在超低溫【全文閱讀】
科學家經過3年的研究,發現白蟻的巢穴不僅結構精妙復雜,而且就算外面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或者低至冰點以下,蟻穴始終能保持恒溫。目前,科學家正在著手模仿蟻穴,建造出更適合人類居住【全文閱讀】
報道,新加坡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主要瀕危物種在消亡的同時還會連帶相關的其他物種共同滅絕。據估計,目前瀕危物種中的主要物種一旦滅絕,將有6000多種昆蟲、螨類【全文閱讀】
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全文閱讀】
過高能電子散射實驗,科學家發現在不同的原子核中,質子的形狀并不是固定的。由于電子具有不受核力影響的特性,使得高能電子散射成為研究原子核物理一項有力的工具。特別是當電子在散【全文閱讀】
最新觀點認為,胎兒選擇其身體的一側以適應子宮,使得這一側發育略快,從而形成了左、右利手的雛形。【全文閱讀】
一般情況下,海豚在半睡半醒狀態下的游動路線剛好能形成一圓圈。但瑞典研究人員珀爾·曼格爾經研究發現,北半球的海豚在朦朧狀態下均成逆時針游動,而南半球的則做的是順時針運動。他【全文閱讀】
今天的全球變暖日益明顯,但是與天文學家近日從望遠鏡設備中觀測的宇宙中恒星的高溫膨脹過程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近日通過國際天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通過對宇宙深處數顆【全文閱讀】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僅引發溫室效應,還威脅到到地球生命的源頭——海洋。海水吸收了近一半的人類排出的二氧化碳,長此以往,將毀滅部分海洋生物、打破海底生物圈的平衡,這勢必將最【全文閱讀】
盡管旱災肆虐,福建農科院利用航天技術培育的雜交稻新組合——“Ⅱ優航1號”仍達到百畝畝產8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水平。【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