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某省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擬在具有相關產業均衡和配套條件的 A 市和 B 市中選擇一個區縣重點布局產業聚集發展區,并委托一咨詢公司開展相關研究,經過初步分析,咨詢公司從A 和 B 市各篩選兩位區縣G,H 和 K,M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必選, 為研究經濟發展的聚集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該咨詢公司擬從城市首位應分析和資源承載能力分析兩個維度開展研究,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見表2-1、2-2。
表 2—1
表 2—2
問題:
1、計算 A 市的二城市首位度指數和四城市首位度指數;
2、結合計算的首位度指數,分析該省的區域結構和城市聚集狀況;
3、基于區域協調發展要求,應選擇哪個市布局產業聚集發展區,說明理由;
4、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應選擇哪個縣布局產業聚集發展區,說明理由。
1、A 市的二城市首位度指數=8241/1326=6.125
A 市的四城市首位度指數=8241/( 1326+1143+1032)=2.354
2、A 市的二城市首位度為6.125,四城市首位度指數2.354,指數過大, 表明城市區域結構
可能過渡聚集,大城市病突出,首位城市壓力明顯,對該省的經濟具有較強的引領作用。
3、基于區域協調發展要求,應選擇B 市布局產業集聚發展區。因為A 城市區域結構過渡集聚, 大城市病突出,首位城市壓力明顯,反映出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失衡,應注重其它城市的發展,因此選擇B 市布局產業集聚發展區。
4、第一、生態彈性度評價:生態彈性指數大,表明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的穩定性較高。K 縣的生態彈性指數為61.7,M 縣的生態彈性指數為38.2,表明 K 縣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的穩定性要高于 M 縣。
第二、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環境承載力指數越大,表明環境承載力越高。K 縣的環境承載力指數為 82.5, M 縣的環境承載力指數為67.9,表明 K 縣環境承載力高于M 縣。
第三、承載壓力度評價:承載壓力指數越大,表明生態系統所承受壓力越大。K 縣的環境承載力指數為23.8,M 縣的環境承載力指數為83.4,表明 K 縣生態系統所受壓力低于M縣。
綜上分析,應選擇K 縣布局產業集聚發展區。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