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下列材料,分析外國教會在華興辦幼稚園的實質及其對中國學前教育的影響。
[材料]
“幼稚之年,正就我圍之時” ,“上帝之寶座,可藉教師之講臺而至者,藉兒童之游戲而亦至” 。
“欲定民主國民之根基, 除幼稚園外,無他術也; 欲使街巷頑童、 家中劣子,成為安分之小國民, 除幼稚園外,亦無他術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
一、設立幼稚園的實質
1、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國人的思想,培養高級治華代理人,是帝國主義在華興辦文化教育事業的終極目的。
2、歐美國家在中國設立幼稚園,均通過教會來組織,這些幼稚園外國化嚴重,企圖以西方的物質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國兒童;
3、另外宗教色彩濃厚,希望中國兒童從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擺布。牧師梅因曾頗有把握地說,如果給他機會訓練兒童一直到7歲,便可以保證使兒童以后對教會一直保持忠誠。
二、對中國學前教育的影響
1、大約19世紀80年代,西方教會在中國沿海、開始興辦學前教育機構,以后教會辦的幼稚園逐漸增多。
2、實施的是兒童未入小學前的學齡前教育,用日常兒童生活中耳、目、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觸到的事物,予以感性知識的訓練,為進入小學打好基礎。
3、1922年中華基督教教育調查團的報告,基督教教會學校在“五四”運動前夕共7382所,其中幼稚園139所。女師1924年調查,全國有幼稚園190所,其中教會辦的156所,占全國總數的80%??梢?,外國人在中國辦的幼稚園的地位。這些幼稚園還通過各種途徑,對中國人自辦的幼稚園施加影響,造成幼稚園教育的“外國化”傾向。
4、西洋宗教式幼稚園,實行洋化教育,玩外國玩具,唱外國歌曲,孩子不過中國國慶節,卻過圣誕節,甚至吃點心也要外國貨。如此培養,無疑是訓練小基督徒。但是它的教育容和教育方法,更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兒童在園生活是天真爛漫的,他們與保姆的關系也是比較融洽的。然而,這種幼稚園卻難于與中國的蒙養院接軌,二者同時并進,幾乎不發生關系,卻是日本式的幼稚教育模式更容易被中國人吸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八年、九年。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