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是我國 17世紀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他提出唯物主義教育觀點, 其教育思想在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點:
(1)人性論和教育作用。王夫之關于人性的觀點,和前人的觀點不同。他認為人性是后天學習而成的,是“日生則日成”、“繼善成性”的。 在他看來,人性是一 種人類所具有的潛在的發展能力, 即所謂“氣稟”。 這種能力在生活環境變化過程中,通過“新故相推”而發展,因此人性是“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王夫之認為 “習”在人性形成、 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他反對“生而知之”的觀點, 認為那種不待學而能的生而知之說,只不過是“釋氏夸誕之淫詞而已。”
(2)理與欲統一的道德觀。他反對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欲”之說,主張“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統一的,“理與欲皆自然而非人為。”把“人 欲”看作是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 節欲而反對滅欲, 并說:“推其私而私皆公,節其欲而欲皆理”。 他的這種道德觀, 是適應資本主義萌芽和新興市民階級需要 的,有著要求解脫束縛的意義。
(3)知行觀和教育過程。他在知行關系問題上,即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說,又不同意王守仁“知行合一”之說。他主張行先知后,知行并進,互相為用。他 說:“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又說:“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同者不相為用,資于異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因此,只 有知行并進,才能“知同而起功”。他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認為不能離行以為知。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張,是教育史上一 條重要原則,正確地反映了教育過程的一般規律。
(4)學思結合的教學思想。他認為學與思的關系,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互相依存的關系。學要吸收過去學到的東西,不可憑自己主觀臆測;思要獨立思考,不 可為過去框子所拘牽。二者同時并重,互相促進,這樣才能使學習有所進步。為學教人都要重視學與思的結合,他的觀點,發展了先秦儒家學思結合的論述,同時反 映了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