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清朝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
(1) 議政王大臣會議又稱“國議”, 是清朝前期的中樞決策機構。清太祖努爾哈赤設議政五大臣,與八旗旗主一同議政參與機務, 構成女真政治、 軍事的中樞決策機構,并對清朝前期政體產生深遠影響。
(2) 議政制度作為完備的政治體制,出現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在每旗增設議政大臣三人, 旨在吸收較低級貴族參與軍國大政以削弱八旗旗主的勢力。 此后, 這種共同議政的形式確定下來, 并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軍入關前, 議政王大臣會議作為中樞決策機構充分行使其決策職能。
(3) 清軍人關后,議政王大臣會議進一步擴大,其成員也不再局限于滿洲貴族。這擴大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基礎,并提高了它的效能。隨著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長,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也起伏不定。康熙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達到頂峰, 但這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成為舊政治勢力代表和康熙帝加強皇權的障礙,并對皇權構成威脅。
(4) 康熙帝為解除這個歷史包袱帶來的壓力,設立新的中樞決策機構南書房與之抗衡,從此,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功能逐漸喪失。到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后,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更加衰落,乾隆五十六年被宣布取消。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