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僅僅在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變成有意識的國家法律時,才成為真正的法律。哪里法律成為實際的法律,即成為自由的存有,哪里法律就成為人的實際的自由存有。”關于該段話,下列說法準確的是:()。
A、從自由與必然的關系上講,規律是自由的,但卻是無意識的,法律永遠是不自由的,但卻是有意識的BCD
暫無解析
案情:
趙某與錢某原本是好友,趙某受錢某之托,為錢某保管一幅名畫(價值800萬元)達三年之久。某日,錢某來趙某家取畫時,趙某要求錢某支付10萬元保管費,錢某不同意。趙某突然起了殺意,為使名畫不被錢某取回進而據為己有,用花瓶猛砸錢某的頭部,錢某頭部受重傷后昏倒,不省人事,趙某以為錢某已經死亡。剛好此時,趙某的朋友孫某來訪。趙某向孫某說“我攤上大事了”,要求孫某和自己一起將錢某的尸體埋在野外,孫某同意。
二人一起將錢某抬至汽車的后座,由趙某開車,孫某坐在錢某身邊。開車期間,趙某不斷地說“真不該一時沖動”,“悔之晚矣”。其間,孫某感覺錢某身體動了一下,仔細察看,發現錢某并沒有死。但是,孫某未將此事告訴趙某。到野外后,趙某一人挖坑并將錢某埋入地下(致錢某窒息身亡),孫某一直站在旁邊沒做什么,只是反復催促趙某動作快一點。
一個月后,孫某對趙某說:“你做了一件對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對不起朋友的事。你將那幅名畫給我,否則向公安機關揭發你的殺人罪行。”三日后,趙某將一幅贗品(價值8000元)交給孫某。孫某誤以為是真品,以600萬元的價格賣給李某。李某發現自己購買了贗品,向公安機關告發孫某,導致案發。
問題:
1.關于趙某殺害錢某以便將名畫據為己有這一事實,可能存在哪幾種處理意見?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關于趙某以為錢某已經死亡,為毀滅罪證而將錢某活埋導致其窒息死亡這一事實,可能存在哪幾種主要處理意見?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孫某對錢某的死亡構成何罪(說明理由)?是成立間接正犯還是成立幫助犯(從犯)?
4.孫某向趙某索要名畫的行為構成何罪(說明理由)?關于法定刑的適用與犯罪形態的認定,可能存在哪幾種觀點?
5.孫某將贗品出賣給李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么?
下列哪些情形不能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
某國有銀行行長甲指使負責貸款業務的科長乙向申請貸款的丙單位索要財物。乙將索要所獲15 萬元中的 9 萬元交給甲,其余6 萬元自己留下。后來,甲、乙均明知丙單位不具備貸款條件,仍然向丙單位貸款1000 萬元,使銀行遭受800 萬元損失。對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下列哪些情形成立共同犯罪?()
①對于同一刑法條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進行文理解釋也可以進行論理解釋②一個解釋者對于同一刑法條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時既作擴大解釋又作縮小解釋③刑法中類推解釋被禁止,擴大解釋被允許,但擴大解釋的結論也可能是錯誤的④當然解釋追求結論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則關于上述 4 句話的判斷,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