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一次歷史課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老師在講課,聽課老師入了迷,問這位講課的老師準備了多長時間。講課老師說“我準備了一輩子,但這個題的準備只用了l5 分鐘”。
材料二:有人認為,看看教材,翻翻教參(教學參考書 ) ,寫份教案就是備課。
材料三:蘇聯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師,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正式登臺演出時,我的勞動實際上早已完成了。”
請談談上述材料對你的教學有何啟發
(1) 從教育的意義上而言,材料一與材料三體現了備課的重要性。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備好了課,教師便對教材、學生以及教學方法了解透徹,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將教學內容系統、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也能很好地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教師應樹立終身備課的思想,把備課看成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思應成為教師備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和內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備課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從教育意義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師與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師的話語體現了他們對備自我的重視。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 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教師要想教好一節課不僅僅是寫一份教案的問題,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也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此外還包括備教學行為、備自我、備檢測等; 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 或學期 ) 教學計劃、課題 ( 或單元 ) 計劃、課時計劃 ( 教案 ) 。
(3) 教師應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態置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最終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