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春上課時把老師的講解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寫在課本上,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他采取的學習策略是()。
A、復述策略D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種理解記憶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間的聯系。
下面是關于中學生的幾個生活情境:
情境1:一天放學后,高一學生張欣因送生病的同學,回家時間比平時遲了一個多小時,當張欣推開家門,著急的媽媽過去說了她幾句,指責囑咐回家不要太晚,但張欣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叫道,你們總是告訴我該做什么,實則不相信我”,情緒激動,頭也不回走出家門。
情境2:初二學生王芳很喜歡好朋友麗麗,在其眼里的麗麗很完美.不許別人說麗麗壞話,可是發現,王芳聽說好朋友麗麗把自己告訴她的秘密泄露出去,勿匆找到了麗麗,對她大聲呵斥,指責她是騙子,再也不信住她了。
情境3:初三數學模擬卷發下來了,岳勇取得上初三以來最好成績.非常高興,想歡呼。但她得知本次考試中大多數同學成績不好,按捺了內心激動,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1)結合材料,分析中學生情緒發展的主要特點。
(2)如何指導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在我國,教育目的有哪幾個層次()。
下列哪些因素制約著教學內容的制定
案例分析題:
張老師在生物課上講解植物吸水的知識時,首先要求同學動手做個實驗:講兩塊蘿卜分別浸泡在兩個裝有濃鹽水和清水的燒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觀察蘿卜的變化。結果發現泡過濃鹽水的蘿卜變蔫了,而泡過青水的蘿卜變水靈了。張老師用右方示意圖顯示實驗結果:泡過濃鹽水的蘿卜失去水分,泡過清水的蘿卜吸收水分。
張老師接著進—步提問:誰能概括出蘿卜什么狀態下失水?什么狀態下吸水?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張老師總結說明植物吸水的原理:當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就失水;反之,細胞則吸水。接著,張老師布置小組討論:為什么鹽堿地—般種不好莊稼?
如果你種的植物出現“燒根”現象,你需要追肥還是澆水,為什么?
最后張老師請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問題:
(1)張老師采用哪些教學方法?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2)張老師貫徹了哪些教學原則?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學校下學年生源銳減,教師嚴重超編,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補課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學校另謀高就”。這種說法違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