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實際論述社會知覺的印象整合與管理。
為防止社會認知偏差效應的干擾以及克服社會知覺的障礙,還應采取以下的措施:
(1)要注意通過社會化與再社會化途徑,在人際交往與人際互動中,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與處理好人際關系、認識與處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進自我健康成長與發展。
(2)應通過強化方式捕捉與尋找有意義的信息(例如,“聰明品質”對“熱情助人者”有積極意義,而對“冷酷無情的盜賊”或“虛假熱情的騙子”是消極意義);注意顯著信息(如“身殘心不殘”、“人窮志不短”)的作用,以及克服“負面信息效應"(印象形成中消極信息作用大于積極信息)的影響。
(3)應通過對信息的正確類化(以一定的信息標準將人的特征歸類)、運用圖式(即經驗中形成的關于個人、群體、角色、事件的認知系統)、信息分化、信息對比,以及實證等方式,來印證與鑒別信息的真偽。從而,做到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
(4)應通過“登門檻”效應(即提出“先小后大”要求的得寸進尺策略)、“門面”效應(即提出“先大后小”要求的討價還價策略)和瓊斯提出的恭維、誠實可信、自我表現、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來保持社會認知印象的有效性與一致性。
(5)還要克服負面情緒的干擾,注意情緒的調節與控制,用理智與理性化的認知方式及信息整合法則,如平均整合法則(即將好印象和壞印象加起來,再取平均數形成總體的印象)、疊加整合法則(即將好印象和壞印象疊加在一起形成總體印象)、加權平均整合法則(即對極重要或次要的品質印象予以不同的加權比例,再取平均數,形成總體印象)等,來糾正信息的非理性化與負面情緒的干擾,以及社會認知和信念的偏差。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