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腐后繼”皆因壟斷價格審批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曾被坊間稱為“天下第一司”,但近來已成為最密集的貪官落馬地。繼原司長和副巡視員被查之后,時隔數月,又有繼任的新司長及兩位副習長被帶走。這些落馬的5名正副司長,大都分管過醫藥價格管理。盡管在任職期間,價格司曾對藥品價格多次下達所謂的降價令,但藥價依然高企,成為民眾承受高昂醫療成本的關鍵因素。按照當時的規定,國內新藥上市都要經過價格司審批。于是手握審批大權的價格司官員就成為藥企行賄的對象,審批權演變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價格司成為官員落馬的“重災區”,讓人唏噓,卻并非偶然。
請回答:
(1)什么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與偏好性
(2)利用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與偏好性對立統一的理論,分析價格司里為什么會產生“前腐后繼”現象。
1、政策是公共權利機關為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而制定的,這就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產生于公共權利機關的公共性。 (2 分)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是指在政策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每一個選擇都體現著政策主體的偏好,由于這是一個各種社會力量博弈的過程,政府的選擇就可能會比較多反映強勢社會群體的偏好。
2、格司里之所以發生“前腐后繼”的現象,與部分官員沒有正確處理好公共性與偏好型的關系有關。(3 分)公共政策符合公共利益的程度是衡量公共政策正當性的根本標準。價格司在價格批準方面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應以謀求公共利用為目的,以此實現公共政策的正當性。 (4 分)但一些官員過于強調公共政策的偏好型,片面迎合強勢設和群體的利益,謀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實現,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喪失了正當性。 (3 分)
暫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