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長大
- 炊煙里的父愛
- 母親的那些尷尬時刻
- 母親墓地向北
- 媽媽,讓不夠優秀的我消失吧
- 父親的“怕”
- 我不是一個好兒子
- 重復辜負母親
畢業那天開始,我再也沒有見過他。所以,沒有機會感謝他。也沒有機會說,我有點遺憾,沒成為他在這個學校里唯一的同桌。他的名字有兩個字,暫且叫他Z。你......【全文閱讀】
父親認為食物和人一樣,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我們必須順其性子而行,才能帶出最佳的滋味。鮑魚和咸魚對于食物,父親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從骨髓里透出來的......【全文閱讀】
外婆的家教很嚴,對孩子們有諸多的“不許”,笑不許露齒,坐不許彎腰,衣服沒穿整齊不許出門。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把我母親塑造成了一個標準的淑女。......【全文閱讀】
八歲還是九歲的那年,我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熱鬧的中環街上和姐姐走散了。在努力地左奔右跑了一陣子之后,我終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嚇得魂飛魄散。一......【全文閱讀】
我16歲的日子,是苦澀的。那年,我正讀高一。課余時間,我把自己埋在圖書館里,瘋狂地閱讀各種文學作品。我覺得,我對文學是一種“饑餓狀態”,我“吞咽......【全文閱讀】
那天,一位同事看了一段關于父愛的小故事,十分感慨地說:“爸爸就是那個一邊教育你勤儉節約,一邊偷偷給你零花錢的人……”同事有兩個女兒,他非常疼愛......【全文閱讀】
在我40歲以后,在我的事業和愛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時,我才覺悟了做兒子的不是,母親的偉大不僅在于生下兒子,還在于她并不指望兒子的回報,不管兒子離她......【全文閱讀】
外婆去世時,劉英16歲。她是外婆和母親共同帶大的,但外婆的付出甚于母親。半夜一哭,外婆立刻翻身起床,伺候外孫女吃喝拉撒;學走路時,外婆整天弓著腰......【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