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黃閣部”
“黃閣部”即黃道周(1585——1646年),我國歷史上著名人物。今年是他誕辰四百三十周年,也是我的先祖響應他的號召起兵勤王三百七十周年。我是如何與他結下不解之緣的呢?
筆者從小熱愛史地、文學,首先是在《明史》中認識他。一句“福建漳浦人”,讓我想到了漳州府,漳州府漳浦縣。而我的家鄉漳平那時也是屬于漳州府的,是漳州府漳平縣。漳浦縣和漳平縣同屬漳州府管轄,作為漳浦縣的名人,黃道周應該是知道有個漳平縣的吧?我從一九九五年新編的《漳平縣志》中發現了有位叫陳六韐的歷史名人,他的文章和書法,曾經被黃道周大加贊賞過。陳六韐是漳平縣人,由此印證了,黃道周必定知道有個漳平縣。
那么,我的祖先與他相識嗎?或者,我的祖先與陳六韐有過交集嗎?好在我自幼喜歡譜牒,小學時就自編家譜,初中時參加過編纂《漳平市劉氏族譜》。進而對耆宿們提到的“老祖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記得是高一下學期的一天,一次偶遇,有幸拜讀了宗族首部族譜《劉萬春六房開族譜》的復印件,雖說是復印件,卻是清朝年間的版本,族譜編纂于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而這個抄本是經清朝雍正年間和清朝咸豐年間重修的,在光緒年間重抄。在這部古譜中,竟然發現到一條重要史料,我的先祖海若公,乳名二嬰,官名角斌,號孩若,又號海若。曾任江西廣信府推官,后來奉黃閣部之命起兵勤王,連升三級,被賜封為招討使,負責廣東諸路兵馬的聯絡工作。這當中的“黃閣部”會不會就是黃道周呢?我再次遍查各個版本的漳平縣志。此次從姓氏和官名進行查找。從中初定,在同一時期,漳平卻是沒有一位黃姓人氏擔任過內閣大學士。再對漳州府范圍進行查找,除了黃道周在南明時擔任過武英殿大學士,別無他人。由此可知,“黃閣部”就是黃道周。我的祖先是響應他的號召起兵勤王,建功立業的。他的仕宦時代應是南明隆武政權。我又從江西省和廣信府以及廣信府治所在地今天的上饒去尋找,遍翻地方志史料,卻沒有發現到廣信府推官劉角斌或是劉二嬰、劉孩若、劉海若的蛛絲馬跡的記載。要知道南明是不被清朝所承認的政權,南明政權的官員在清朝看來都是偽官,不被承認也就不去記載了。看來,劉角斌確實是南明隆武政權的官員。
其一、他經歷過明清鼎革的歷史時期,由于黃道周和鄭成功的抗清,清朝在福建的統治是斷斷續續。先是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也就是清朝順治三年,鄭芝龍降清,清軍入閩,繼而南明隆武政權覆滅。而后,鄭成功豎起抗清大旗,堅持十余年,其子鄭經在臺灣統治期間也經常進軍福建老家,最終在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揮師東進滅亡明鄭政權。
其二、他的兄長曾任南明官員,并起兵勤王由此連升三級,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劉大夏已經二十歲,是個成年人了。
看來,劉家是屢受明朝恩澤。劉大夏記述其胞兄事跡,應是真實的。由于族譜經歷過兩次重修,現在已無從找到劉大夏當年的編纂的版本。但是兩次重修的時間,與首次編纂的版本時間相隔不遠,最后一次重修的時間,也就相距一百八十多年,也就是大約六代人的時間。
我想從族譜中遍尋這一時期的歷史人物,希望從只言片語中去找尋其中的吉光片羽。首先,想到了母親的祖先荊輝公,那是我和幾位舅表兄妹在玩耍中,來到外公的祖厝金勾堂。好古的我,注意到一個兩個地方,一個是正廳右墻上寫著幾個毛筆大字“都使司僉事荊輝公劉廷璞”,另一個地方就是祠堂供奉的開基始祖荊輝公夫婦的考妣神主牌位。上面刻著荊輝公及其配偶的姓氏。當時關于這一發現,欣喜若狂的我,趕忙回到外公家,先是告訴了做客的母親,再請教了外祖父。不料,都沒有給到我想要的仕宦朝代和具體官名兩個答案。回到城里家中,趕到新華書店,遍尋匱乏的史料,正好新華書店有本《明史》,當中有招討司和府推官的記載,再參考了好不容易到了一本《中國歷代官制》一書,得知其應為明朝官員。再從漳平縣政協文史資料中發現了鄭超麟的一篇文章,關于徐霞客來漳平的游歷史料的發現,從中提到了徐霞客的族叔徐日升曾任明朝崇禎年間的漳州府推官,徐霞客就是應其之邀,兩次游歷漳州的。途中沿著九龍江,經過了漳平。通過檢索和推算,荊輝公就是海若公的堂叔,他是海若公的二叔祖父棲竹公劉一鸞的第六個兒子,海若公的五叔祖仁芳公劉一晉江縣學庠生,得知,劉一錄應是經營山貨發家,按照“山里人喜歡看海,海邊人喜歡看山”的道理,劉一錄應是在泉州經商發家的。劉一錄在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去世,由此得知其被封為內閣中書舍人和請為冠帶鄉賓都是在南明隆武年間。
根據鄭超麟(1901-1998年)先生晚年撰寫的回憶錄,由漳平縣政協編輯而成的《髫齡雜憶》的記載,近代的漳平有四大宗族和四小宗族。“坂尾劉家”就是四大宗族之一,清末最后一位舉人、曾任民國國會眾議員的劉萬里就出自“坂尾劉家”,曾任族長。劉一錄五兄弟的父親碧涯公劉光侯,字明昌,就是“坂尾劉家”的開基始祖,從漳平縣永福里留田社頓村(今漳平市永福鎮同春村)遷徙到此。他與明朝進士蔣時馨年齡相仿,在蔣時馨被萬歷皇帝罷官后,為其接風洗塵并挽留其定居坂尾。
劉一鸞過世于1646年正月。那時正好是南明隆武二年。族譜編纂于清朝,自然按照清朝的規定,書寫清朝年號,記述為順治三年。南明隆武政權滅亡于1646年農歷八月,從那時開始,清軍才進軍福建,繼而陸續占領各縣進行統治。由此可知,劉一鸞去世的時候實際上仍然在南明隆武政權的統治時期。劉慶登在明朝崇禎年間曾考中漳州府學生員,應是先通過他,其父得以被封為父子同職的。果然,在族譜中得到了印證。劉一錄是著名的漳商,譜稱“富甲三縣”,根據其長子劉廷霄在崇禎年間考中的晉江縣學庠生可知其曾經商泉州,并發家致富稱為當地巨商。
“坂尾劉家”和“丁坂劉家”都出自“萬春劉家”,那么萬春劉家是怎么來的呢?其中有和故事呢?原來,萬春劉家本姓留,留姓是我國較為罕見的姓氏之一,福建的留姓部分改為劉姓,由此人丁更少。福建的留姓多祖溯五代十國的晉江王留從效,而漳州的留姓大多以曾任漳州刺史的留從效兄長留從愿為祖先。“萬春劉家”也不例外。根據漳平永福的地名,可以得知其發展演變。永福的老地名“留田”和“留柄”歷史上為留姓聚落。因其發展而冠以族姓。再結合永福原為百家畬洞所在地,漳平簡稱菁城,漳平多有“畬”、“寮”、等畬家印記的地名。可以得知留家先是被畬家涵化,留柄的開基始祖留旭,在其去世后,就是按照畬家習俗,取以郎名,名敘第九,稱為“九郎”。即留九郎,也就是劉九郎。其妻高三姐,也是數字名稱。參考漳平各姓氏宋元明初男女祖宗都廣泛存在著郎名和娘名。他們夫婦二人游獵到一塊群山環繞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己經發展,形成聚落,就是日后的永福里留柄社留柄鄉下留柄。傳到留九郎的孫子留乾敏、留乾效兩兄弟,在明朝宣德、正統年間參加了明朝歷史上最大的畬人民族大起義百家畬洞起義,為避免牽連,其子由此將祖姓“留”改為“劉”。留乾敏的孫子愨軒公劉鳥,字舜仁,就是“萬春劉家”的開基始祖。
愨軒公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只得跟隨其姐來到童養媳的婆家永福高洋,由其姐夫許法隆一家撫養。許法隆就是畬家的“法名”,即具有法術之人才能擁有的。所謂的法術,應為“師公”。在瑤族、畬族、壯族都有體現,堪稱該文化的“活化石”。由于曾受畬人涵化,愨軒公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躲避徭役逃往他鄉,以貨郎擔為生,最后被其母親族人看中選為上門女婿,一家三口定居在頓村。愨軒公夫婦四十年間生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次子南田公劉璋,字文賢,是劉家的族長,從正德年間起就應承徭役,進貢家釀蜂蜜,就是族譜中的大二房始祖。南田公的四弟,就是大四房的始祖,其后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四大宗族之一的“丁坂劉家”。“丁坂劉家”的開基始祖子尚公劉有定曾經在明朝崇禎年間參加了宗族斗爭,并代表劉氏家族前往福建省城福州遞狀子的。他在清朝順治年間,給被鄭成功圍困的漳州府城清軍運糧,而被清政府嘉獎,由此發家。并從此離開永福頓村,前往城郊居仁里丁坂鄉居住的。因為當時的劉氏家族大都參加了明清之交的抗清斗爭。
外公和外婆曾經告訴我荊輝公開基史話。說是沒有做官后,一路遷徙,途中撿了三個乞丐婆為妻,生下三個兒子。外婆的繼父就是荊輝公的二房長孫劉秋金,外公與劉秋金是同祖父堂兄弟,外公最小。后來,劉秋金因為喪子之痛,自甘墮落,沉迷于賭博,先是賣女,再是賣自己頂替債主的壯丁名額,當了國軍。追隨蔣介石潰逃到臺灣,駐守金門期間,兩次泅水想逃回大陸。可惜被臺灣妻子告發,被抓了回去,嚴加看管。直至一九九四年,病逝臺東綠島,享年八十二歲。由于臺灣妻女反對,終生未能踏上返鄉之路。劉秋金去臺后,外公做了其大堂嫂的上門女婿,娶了我外婆。由此繼承了二房長孫的家業。由于荊輝公的長子繁衍數代后,因為沒有子嗣而絕后。二房成為了荊輝公的大房。
我也試圖從荊輝公的袍澤劉角斌和劉慶登尋找其后裔,并從其口述中填補歷史的空白。不料,劉慶登傳到曾孫,因為無子嗣也絕了后。劉角斌倒是留下后裔,繁衍子孫,但也大多數典忘祖,不能言及祖公事了。從同族叔公的筆記本得知,劉角斌生于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和曹操同歲,享年六十六歲。其妻鄧氏,比劉角斌年長一歲,卻享年八十六歲,在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劉角斌的墓葬至今仍如族譜所載保留在其祖父開基的鄉村漳平縣居仁里華寮社華寮鄉即漳平市蘆芝鎮華寮行政村華寮自然村華寮尾。由于族譜編纂于清朝時期,生卒年月均冠以清朝紀年,沒有從人物所處的實際情況出發,劉角斌夫婦當以南明紀年終老于世的。譜載,劉角斌和劉廷璞、劉慶登一樣,稱為逸民,也就是為民族大義,隱居而終。
而“坂尾劉家”和黃道周的文友陳六韐有無關系呢?我從《劉萬春六房開族譜》中中找到了如下記載。首先,劉慶登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劉廷璞的堂弟、劉角斌和劉大夏的堂叔,就是陳六韐的孫女婿。其次,還是劉慶登的侄兒,娶了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李伯韓的女兒,李伯韓是永福李莊人,和陳六韐一樣都為民族大義,一人出仕廣東,參加南明抗清;一人自崇禎年間掛冠而歸隱居深山,筑“永安樓”,后迫于清朝進逼,舉家自焚。原來如此,我的祖先也曾揭竿而起,救國救民。雖未成功,但也成仁。與黃道周、陳六韐、李伯韓一道共同譜寫了民族正氣!高二時,我特地為之篩選是要前往黃道周故里漳州東山島懷古,還是神游廈門,一睹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風采。最終,我選擇了較為便捷的廈門之行。也由此從實際出發,前往廈門市圖書館去尋找黃道周途經江西廣信期間的詳細情況。根據黃道周學生洪思的記述以及黃道周的相關史料記載,黃道周在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憤于鄭芝龍按兵不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繼妻蔡玉卿兩人自組“扁擔兵”和“夫人兵”北上勤王。途經江西廣信,廣信官員蜂擁相迎。可惜劉角斌官職較低,未能述及。因此未能從中見載史料。
但是,族譜記載當為可信。劉角斌當為接待官員之一,因為同屬漳州老鄉,他鄉遇故知,必將委以重任。由此有了外公口述的蜜蠟當書的故事。劉角斌奉命回到漳平家鄉,由于當時人各屬所在宗族,其父、祖都為族中賢達。其振臂高呼,族人們必聞之響應。于是,在劉角斌和劉廷璞、劉慶登的支持下,毀家創建了一支以劉氏族人為主的義軍“劉家軍”,北上當時的南明隆武政權都城福京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勤王。不料,遭到了鄭芝龍的猜忌。鄭芝龍迫使劉家軍解散,以高官厚祿來個杯酒釋兵權,將劉家軍一分為三。一部分孔武之人如劉廷璞,授予軍中掌管印信等閑職;一部分文人如劉慶登,卻引薦入閣,做文秘工作;一部分官紳如劉角斌明升暗降,外放京城。只是隆武帝深為感動,卻愛莫能助,只得厚恩劉家。先是給劉角斌連升三級,從府推官升為招討司招討使,負責廣東各地軍事武裝的聯絡工作;繼而封劉廷璞為都指揮使司僉事,令地方官員請其老父劉一鸞為冠帶鄉賓、立匾傳后;最后封劉慶登為內閣中書科中書舍人,其父劉一錄得以父子同職,繼而也令地方官員請為冠帶鄉賓、立匾傳后。
從劉廷璞的墓葬地點小芹菜得知,小芹菜與山羊隔比鄰,自明朝萬歷年間就稱為畬家藍姓族人聚落。作為漢人的劉廷璞怎么能安葬在畬家村寨呢?而翻閱族譜得知,劉廷璞的孫媳婦和曾孫媳婦多代多人都姓“南”,按應為諧音訛傳,為畬家“藍姓”。劉廷璞的祖先曾經接受畬家涵化,但是漢化程度比畬家較高,因此歸屬為漢人。與畬家畢竟有別。外公相告,此系劉廷璞在隱居深山后,根據祖先曾受畬家涵化,以養蜂采蜜為掩護,來到畬家村寨,親近接觸后,與之密切聯系,伺機起兵。不僅可成抗清據點,又可受到尚武的畬家相助。劉廷璞隱居的“金勾堂”中“金勾”兩字當有此寓意。一個“勾”字,不單是地形風水之稱。當為金戈鐵馬之隱喻。有著當年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的激勵,也有以退為進韜光養晦伺機起兵的深謀遠慮。劉廷璞等人如黃道周族譜所述蔡玉卿率子孫為民族大義隱居深山,甘與山都木客為伍。其三個妻子,或為南明將相之后,亂世相逢;或為畬家、山都木客首領,以乞討相遇稱之。劉廷璞的子孫,謹遵祖訓,聰明伶俐,卻不仕清朝。由此得到了族人們的欽佩,宗族賢達劉萬里也嘆為觀止地寫了“子孫聰明”四個大字。
由于外公年齡越來越大,舅舅又不喜歡養蜂,蜂箱是越養越少。物以稀為貴,所有的巢蜜都成為了我的專享。也是因為舅表兄妹就有四人,人數太多而不夠分。母親又是外公和外婆結婚十幾年而生育的長女。母親按照古法,讓我品嘗巢蜜。剛開始還好,由于從未吃過,我非常激動和新鮮。一連吃了好幾口。但是好景不長,由于里面有大量蜂蛹,白色的還在蠕動,使我不忍咬下。不料,巢蜜過分新鮮,氣味非常嗆人,使人難以下咽,食用多塊,非常膩口。父親倒是吃的很歡。母親把巢蜜帶回家,先是讓我次日一大早空腹食用,這樣更佳。然而食用多塊,胃腸反而更為難受。母親只得換個方法,用蒸鍋清蒸給我吃。唉!可惜了巢蜜了,原本新鮮,營養極高。而蒸煮之后,不僅口味大變,而營養也大打折扣。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母親繼而將蜂蛹下鍋如炒菜般清炒。經過炒熟之后的蜂蛹不僅香氣撲鼻,而且口感較好。然而,食多,仍然反胃。怎么辦呢?就在這時,父親提出如果能適當加些鹽巴下鍋,說不定會更加順口。母親先是反對,繼而只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嘗試一番,果然,經過鹽巴入味后,口味更好些了。雖然,我們都知道這都不是原味,而且營養也都降低了。
兩年前,我們家迎來了新成員,也就是我的愛人。她是武漢人,祖父母和父母都是美食家,祖父曾任桂系部隊的軍需官,為李宗仁的愛將;祖母原為李宗仁的大丫鬟,深受李宗仁夫人郭德潔的信任,經李宗仁夫婦介紹而許配成親。大武漢加上大家閨秀,自然眼光獨到。況且我們福建簡稱“閩”,為楚人祖先南下與之繁衍而形成的新民族,史稱“七閩”,又稱楚之別種也。武漢為楚國故地,閩楚又自古淵源。自然對口。美味的巢蜜自然引得愛妻青睞,當然,母親也提到了多年談巢蜜色變的我的情況,建議母親如能加入自家的土雞蛋與之煎炒,可能會更加入味。果不其然,香噴噴的蜂蛹,加上了色澤誘人的土雞蛋,真乃色味俱佳的營養大餐,吃了還想吃。大有大快朵頤之感!就在我暢享美食之旅的同時,我再次把目光轉向了美食背后的故事。再次關注起先祖養蜂抗清和他的恩師黃道周。
說來也巧,筆者生于公元一九八五年,而黃道周生于一五八五年,相隔正好四百年;求學于旅游專業,而被稱為“游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與黃道周為好友;大學就讀的地方為泉州古稱刺桐城,為留從愿、留從效兄弟的故里,刺桐城和清源山由此得名;被評為全校優秀畢業論文特等獎的大學畢業論文,述及了黃道周一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從事旅游行業高管時,先后開發了黃道周故里東山島與黃道周夫人蔡玉卿的娘家,也是我的先祖留從愿的風水寶地,也曾是留從愿后人的地皮——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華安土樓大地土樓群的旅游專線。
當然,同為“八五后”,一位人杰,一位正在創業。有著天壤之別,雖有成就,也見差距。而我尋找黃道周的歷程,不正是進行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而黃道周與先祖劉廷璞和劉角斌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也感召著我不斷進取!雖然目前找不到黃道周的后人,作為他的袍澤之后,能秉承祖訓,傳承精神,不正是他的后裔嗎?比之自稱為其子孫,卻未加以求索,夸夸其談老調重彈,照本宣科光輝事跡,追根溯源其世系傳承,雖然上述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其所占高度和格局,相較甚遠。
其實,無論是誰,看似平凡,都說不定也可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從中發現與歷史人物有著或近或遠的關聯,有識之士也可為我所用,激勵奮進。
正是:撥開迷霧得真相,千思萬想獲真知;民族大義勵進取,古為今用悟人生!
網友關注
- 我替你記憶一切
- 棕熊先生的開心早茶
- 好餓好餓的魚
- 河馬先生的大雨傘
- 螃蟹的生意
- 賣名字
- 愛吃海膽的綠鱗鲀
- 小刺猬的那根豇豆
- 籠中鳥
- 樹洞里的朋友
- 父母老了,別讓我們的愛遲到
- 生命和愛,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 陪著父母去旅行
- 小豬和狐貍
- 靠近你,溫暖我
- 哄老婆不是一件容易事
- 唏哩呼嚕當大俠
- 怕穿皮鞋的母親
- 狗熊先生舉重
- 下輩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
- 滿頭鮮花的熊
- 小豬上學記
- 你不要像你爸
- 等你回家
- 冰上蝴蝶陳露的浪漫愛情
- 針線有愛
- 兩個豬寶貝
- 找不到家的小刺猬
- 白衣飄飄的愛情
- 白求恩的故事 白求恩的故事50字簡介
- 把最愛給誰
- 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
- 蜘蛛黑豆兒
- 嗨,我又結婚了!
- 洗澡時愛唱歌的青蛙
- 草叢里奔跑的蘋果
- 象先生客廳里的畫
- 張輝澤:帶領鄉親把百香果變成致富“金果果
- 神劍上的字
- 氣球的故事
- 眷戀最后那道光
- 池塘里的圓月亮
- 父親的花
- 最美味的早餐
- 粉色傘裙
- 愛讀報的獅子
- 大象來做客
- 如果愛情會說話
- 你考慮過愛情的感受嗎
- 長脖子熊
- 穿山甲球球
- 一種智慧叫彎曲
- 喜歡和愛是兩碼事
- 嘎嘎木屋搬家
- 一棵很高很大的樹
- 我需要一個下雪天(I Need a Sn
- 風兒來到大海上
- 蒙上眼睛的小老鼠
- 給老爸的快遞
- 守秘密的小兔子
- 床的左邊是海,床的右邊是山
- 強盜黑烏鴉投降
- 平安夜和金海草
- 選擇伴侶就是選擇后半生
- 因為愛你,連笑都這么像你
- 一套童話書
- 父母面前,請放下手機
- 愛孩子,請先愛你的另一半
- 父親的發薪日
- 丫形蘋果樹
- 54條曼龍魚
- 豪豬先生和誰賽跑
- 別偷走父母的快樂
- 四姑娘
- 一生都在熱戀
- 像音樂和像錘子的敲門聲
- 寄自床底下的信
- 我與媽媽的最后一次別離
- 第五只氣球
- 父親母親
- 快樂的小籮筐
精品推薦
- 甘南州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察布查爾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柯坪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烏魯木齊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