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學家余英時逝世 著名史學家余英時個人事跡
余英時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后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著名史學家余英時逝世 著名史學家余英個人事跡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著名史學家余英個人事跡
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生于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當代歷史學家、漢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1950-1955年,就讀于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為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生。1956-1961年,就讀于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榮獲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首屆漢學獎。
余英時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開創性研究,是罕見曾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他著作等身,凡數十種,包括《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歷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等。
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消息,2021年8月1日,余英時于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年91歲 。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20日由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公布最受關注的漢學獎得主。史學泰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余英時獲此殊榮。據了解,余英時是我省潛山縣官莊鎮金城村人,在家鄉度過了九年的難忘時光。其故居還完好保存,目前已修繕一新。
今年84歲的余英時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后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接受西方學術洗禮,專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44歲時當選臺“中研院”院士。他早期以英文著書并在美國嶄露頭角,中年以后為讓東方讀者也能理解,改用中文,60年間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多篇,許多理論至今仍為學術界稱道,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之一。
臺灣唐獎6月21日公布完第一屆的獲獎名單。永續發展獎的得主是挪威第一位女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1987年她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布倫特蘭報告”,首次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因而被稱為永續發展的教母。生技醫藥獎則由美國德州大學的詹姆斯·埃里森博士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博士共同獲得。法治獎頒給了南非的奧比·薩克斯,他早年致力于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并因此遭到種族主義當局的暗殺而致殘,后來他參與南非新憲法的起草。漢學獎的得主是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
唐獎是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梁捐資設立的,共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四大領域的獎項,每兩年頒獎一次,由中外學術權威共同評選,旨在以華人的視角,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和新課題,并以此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被期待成為“東方諾貝爾獎”。各獎項獎金都為5000萬元新臺幣(約合1038萬元人民幣),比諾貝爾獎獎金還高。
中國“士”的典型
唐獎評選中尤受矚目的是漢學獎。“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領域。本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并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
唐獎第一屆漢學獎頒發給余英時教授的獎詞稱:在超過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余先生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尊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芝加哥大學的余國藩教授稱:“余英時教授就是他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一點。”林毓生與余英時是老朋友。在林毓生看來,在當代歷史界沒有人的成就能超過余英時,他天資非常高,但光有天資還不行,他還非常注重細節,并且堅持了幾十年。“余先生做研究,可以幾天幾夜幾乎不睡覺,他今年84歲了,仍是如此”。
余英時先后任教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培養了許多卓有成就的學生。“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表示,余英時最偉大之處,在于很會抓學術史上的重要議題,每每提出一個說法,都能在學界激蕩出火花,影響不只局限于史學界,甚至擴及人類學、社會科學界。
“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余英時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里面。20世紀的史學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斷代清晰,“很少人會跨越時代,但余先生從上古到民國都有研究,我們常開玩笑地說,他對事情、史實的論斷,都有好幾千年的歷史背景在里面”。
在得獎后,余英時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受之有愧”。他說:“漢學獎不是專門給中國人的,是給研究中國的學者,還有其他三個同樣重要的獎項,都是很新的,這是全球化的一種動向。”
2006年,余英時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在60年間,余英時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余篇。今年1月出版了《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是其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禮壞樂崩帶來百家爭鳴
時代周報:你在《論天人之際》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軸心突破時代中政治背景的問題。
余英時:書中的政治背景基本上談的是周公在周代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什么孔子要夢周公,為什么他強調自己繼承周公的思想,原因就在這里。要想取得天命,必須靠人的努力。你給老百姓好的生活,老百姓就會擁護你,支持你,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個很大的突破。但這個突破還沒有到“軸心突破”,因為它還是在天命的范圍之內。這是第一點。第二,它談的還是以王朝為中心,到孔子才脫離以王朝為中心,變成以個人為中心,就跟天命發生關系了。孔子只有幾個地方談到天命,都是講他個人與天的關系的,“知我者其天乎”之類。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周公在這個意義上也很重要,他本身就有很多巫的行為,日本人也講過,有的人根本就稱他為“大巫”。近代章太炎還說漢朝的董仲舒也是“大巫”。所以我并不是用巫來罵人,只是說一種事實的變化,思想史的根源上可以追溯到巫,基本上修改了原來對巫的看法。我認為當時存在著一個巫集團,有可以和天溝通的技能,所以人王(“天子”)任用他們,但其實他們本身沒有資格和天溝通,他們是奉人王之命,才能和天溝通的。上古王朝相信巫能夠為它取得天的支持,很多甲骨文的記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著名史學家余英時逝世 著名史學家余英個人事跡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建國72周年演講稿 2021建國七十二周年國慶節演講稿 下一篇: 2021第24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總結
分類導航
- 唐詩三百首
- 古詩三百首
- 宋詞精選
- 元曲精選
- 古詩十九首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 寫景的古詩
- 詠物詩
- 描寫春天的古詩
- 描寫夏天的古詩
- 描寫秋天的古詩
- 描寫冬天的古詩
- 描寫雨的古詩
- 描寫雪的古詩
- 描寫風的古詩
- 描寫花的古詩
- 描寫梅花的古詩
- 描寫荷花的古詩
- 描寫柳樹的古詩
- 描寫月亮的古詩
- 描寫山的古詩
- 描寫水的古詩
- 描寫長江的古詩
- 描寫黃河的古詩
- 描寫兒童的古詩
- 山水詩
- 田園詩
- 邊塞詩
- 含有地名的古詩
- 節日古詩
- 春節古詩
- 元宵節古詩
- 清明節古詩
- 端午節古詩
- 七夕古詩
- 中秋節古詩
- 重陽節古詩
- 古代抒情詩
- 傷懷的古詩
- 詠史懷古詩
- 愛國古詩
- 送別詩
- 離別詩
- 思鄉詩
- 思念的詩
- 愛情古詩
- 勵志古詩
- 哲理詩
- 閨怨詩
- 贊美老師的古詩
- 贊美母親的古詩
- 關于友情的古詩
- 關于戰爭的古詩
- 憂國憂民的古詩
- 婉約詩詞
- 豪放詩詞
- 人生必背古詩
- 論語
- 詩經
- 孫子兵法
- 三十六計
- 史記
- 周易
- 山海經
- 資治通鑒
- 黃帝內經
- 了凡四訓
- 夢溪筆談
- 千字文
- 世說新語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韓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繚子
- 吳子
- 傷寒論
- 天工開物
- 素書
- 漢書
- 文心雕龍
- 呂氏春秋
- 孝經
- 孔子家語
- 顏氏家訓
- 孫臏兵法
- 搜神記
- 笑林廣記
- 楚辭
- 樂府詩集
- 論衡
- 百戰奇略
- 戰國策
- 三國志注
- 將苑
- 六韜三略
- 反經
- 公孫龍子
- 司馬法
- 逸周書
- 黃帝四經
- 清官貪官傳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貞觀政要
- 金剛經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水經注
- 農桑輯要
- 文昌孝經
- 六祖壇經
- 地藏經
- 徐霞客游記
- 弟子規
- 增廣賢文
- 幼學瓊林
- 冰鑒
- 容齋隨筆
- 智囊
- 圍爐夜話
- 商君書
- 魏書
- 周書
- 三字經
- 子夏易傳
- 笠翁對韻
- 公羊傳
- 爾雅
- 三國志
- 后漢書
- 明史
- 晉書
- 宋史
- 新唐書
- 舊唐書
- 隋書
- 元史
- 宋書
- 北齊書
- 新五代史
- 陳書
- 金史
- 南齊書
- 梁書
- 舊五代史
- 遼史
- 北史
- 南史
- 續資治通鑒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記
- 高士傳
- 大唐西域記
- 傳習錄
- 小窗幽記
- 國語
- 說苑
- 本草綱目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千金方
- 奇經八脈考
- 瀕湖脈學
- 棋經十三篇
- 古畫品錄
- 茶經
- 百家姓
- 智囊(選錄)
- 羅織經
- 朱子家訓
- 陶庵夢憶
- 紅樓夢
- 三國演義
- 聊齋志異
- 西游記
- 水滸傳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義
- 太平廣記
- 警世通言
- 鏡花緣
- 醒世恒言
- 剪燈新話
- 隋唐演義
- 初刻拍案驚奇
- 老殘游記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俠五義
- 穆天子傳
- 二刻拍案驚奇
- 喻世明言
- 說唐全傳
- 老殘游記續集
- 三刻拍案驚奇
- 四十二章經
- 心經
- 法華經
- 華嚴經
- 楞伽經
- 無量壽經
- 圓覺經
- 易傳
- 抱樸子
- 陰符經
- 黃庭經
- 文子
- 太玄經
- 悟真篇
- 聲律啟蒙
- 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