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 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三篇
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下面是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1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游。
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游客們,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上,兩旁的山上,是蒼松翠柏,好像云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長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綿延。這段長城的墻體是用整齊巨大的條石鋪成,有的條石長達2米,重數百斤。內部填滿泥土和石塊,墻上頂地面的地方鋪滿方磚,十分平整。墻頂外側筑有高2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擊口,供仰望和射擊用。城墻每隔一段,筑有一個堡壘式的方形城臺。城臺有高有低,高的叫敵摟,是守望和軍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墻臺,高度與城墻相差不多但突出墻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
八達嶺海拔1000米,綿延曲折的長城如巨龍騰飛于崇山峻嶺之上。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建筑工程的杰出代表。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筑。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火,晚上的叫做燧火。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余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百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看到烽火臺,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叫(烽火戲諸侯):周朝有個國君叫周幽王,他有一個美女,她的脾氣很怪,總是不笑,幽王就想辦法。于是他點燃了求救信號(烽火),結果,引得諸侯白來一趟,她卻哈哈大笑,幽王也很開心。可是,真有敵人來進攻的時候,幽王點燃了烽火,卻不見人來,幽王就被敵人殺死了。還有一個故事,叫(孟姜女哭塌長城):傳說當年孟家生了一個女兒叫孟姜女。因為秦始皇要修筑長城,需要很多人力。秦始皇便抓了許多人去修長城。突然,不知從哪里冒出一句謠言:只有把萬喜良埋在長城底下,就可以使長城永保堅固,秦始皇就信以為真,派人捉拿萬喜良。萬喜良逃到了孟家。孟家的人見萬喜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就讓孟姜女和萬喜良成親了。好景不長,兩人成親不到十天,萬喜良就被官府的人抓去修長城了。到了秋天,孟姜女見丈夫還沒回來,給他送寒衣去了。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千里迢迢來到長城腳下。當地人卻告訴她:萬喜良早就被埋在長城下面了。她頓時悲痛欲絕,放聲痛哭。霎時,天昏地暗,八百里長城被哭塌了。正在這時,秦始皇巡察長城而來,他見孟姜女長得眉清目秀,就想讓她做妃子。孟姜女讓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一是為萬喜良修一座墳墓;二是讓滿朝文武祭奠萬喜良;三是在長城和萬喜良的墳墓中間修一座和飛虹一樣雄偉的大橋。三件事辦完之后,她就投海自盡了。
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2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筑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筑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并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筑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御,“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筑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采納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筑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筑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筑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筑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里,先后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墻,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防御性城墻!遍布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于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里。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里布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復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火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嘆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
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3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演顏詩穎,大家可以叫我小顏或顏導。歡迎大家到八達嶺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希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游客們,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八大奇跡之一,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足足有一萬三千多里長,像一條長龍盤旋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它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游客們,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長城,您可以發現,這里是人山人海,所以各位要小心謹慎,以免發生意外。現在您向遠處看,就可以發現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盤旋于山脊上,景色十分壯觀。這高大堅固的長城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我們站在城墻頂上,您會發現這里像很寬的馬路,可供五六匹馬并行。現在請到我這邊來,看到我身后這成排的垛子了嗎?它有著兩米多高,上面有瞭望口和射口,可供瞭望和射擊用。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移,那高高的城臺叫烽火臺,它分為兩層,上面是瞭望臺,下層駐扎著許多士兵。士兵們一旦發現敵人,就點燃烽火,將消息傳到遠方。可見,烽火臺在當時的軍事中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您一定會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我們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現在讓我來給您講一個關于長城的故事。傳說,有一對夫妻,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在他們結婚時,秦始皇召集百萬民夫修筑長城,范喜良也被抓去了。孟姜女在家里苦苦等待夫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孟姜女始終沒有等到夫君。于是,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萬里尋夫。不料夫君早已成了一堆白骨,悲傷之下,孟姜女哭倒了長城,自己也成了望夫石。這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您聽了這個故事,是不是對長城有了新的認識了呢?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八達嶺長城導游詞范文,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內容,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站。
上一篇: 國產疫苗對Delta有用嗎?鐘南山回應:有所下降,但還是有保護作用心得感悟 下一篇: 新冠病毒“突破感染”是怎么回事 新冠病毒預防措施
分類導航
- 唐詩三百首
- 古詩三百首
- 宋詞精選
- 元曲精選
- 古詩十九首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 寫景的古詩
- 詠物詩
- 描寫春天的古詩
- 描寫夏天的古詩
- 描寫秋天的古詩
- 描寫冬天的古詩
- 描寫雨的古詩
- 描寫雪的古詩
- 描寫風的古詩
- 描寫花的古詩
- 描寫梅花的古詩
- 描寫荷花的古詩
- 描寫柳樹的古詩
- 描寫月亮的古詩
- 描寫山的古詩
- 描寫水的古詩
- 描寫長江的古詩
- 描寫黃河的古詩
- 描寫兒童的古詩
- 山水詩
- 田園詩
- 邊塞詩
- 含有地名的古詩
- 節日古詩
- 春節古詩
- 元宵節古詩
- 清明節古詩
- 端午節古詩
- 七夕古詩
- 中秋節古詩
- 重陽節古詩
- 古代抒情詩
- 傷懷的古詩
- 詠史懷古詩
- 愛國古詩
- 送別詩
- 離別詩
- 思鄉詩
- 思念的詩
- 愛情古詩
- 勵志古詩
- 哲理詩
- 閨怨詩
- 贊美老師的古詩
- 贊美母親的古詩
- 關于友情的古詩
- 關于戰爭的古詩
- 憂國憂民的古詩
- 婉約詩詞
- 豪放詩詞
- 人生必背古詩
- 論語
- 詩經
- 孫子兵法
- 三十六計
- 史記
- 周易
- 山海經
- 資治通鑒
- 黃帝內經
- 了凡四訓
- 夢溪筆談
- 千字文
- 世說新語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韓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繚子
- 吳子
- 傷寒論
- 天工開物
- 素書
- 漢書
- 文心雕龍
- 呂氏春秋
- 孝經
- 孔子家語
- 顏氏家訓
- 孫臏兵法
- 搜神記
- 笑林廣記
- 楚辭
- 樂府詩集
- 論衡
- 百戰奇略
- 戰國策
- 三國志注
- 將苑
- 六韜三略
- 反經
- 公孫龍子
- 司馬法
- 逸周書
- 黃帝四經
- 清官貪官傳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貞觀政要
- 金剛經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水經注
- 農桑輯要
- 文昌孝經
- 六祖壇經
- 地藏經
- 徐霞客游記
- 弟子規
- 增廣賢文
- 幼學瓊林
- 冰鑒
- 容齋隨筆
- 智囊
- 圍爐夜話
- 商君書
- 魏書
- 周書
- 三字經
- 子夏易傳
- 笠翁對韻
- 公羊傳
- 爾雅
- 三國志
- 后漢書
- 明史
- 晉書
- 宋史
- 新唐書
- 舊唐書
- 隋書
- 元史
- 宋書
- 北齊書
- 新五代史
- 陳書
- 金史
- 南齊書
- 梁書
- 舊五代史
- 遼史
- 北史
- 南史
- 續資治通鑒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記
- 高士傳
- 大唐西域記
- 傳習錄
- 小窗幽記
- 國語
- 說苑
- 本草綱目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千金方
- 奇經八脈考
- 瀕湖脈學
- 棋經十三篇
- 古畫品錄
- 茶經
- 百家姓
- 智囊(選錄)
- 羅織經
- 朱子家訓
- 陶庵夢憶
- 紅樓夢
- 三國演義
- 聊齋志異
- 西游記
- 水滸傳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義
- 太平廣記
- 警世通言
- 鏡花緣
- 醒世恒言
- 剪燈新話
- 隋唐演義
- 初刻拍案驚奇
- 老殘游記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俠五義
- 穆天子傳
- 二刻拍案驚奇
- 喻世明言
- 說唐全傳
- 老殘游記續集
- 三刻拍案驚奇
- 四十二章經
- 心經
- 法華經
- 華嚴經
- 楞伽經
- 無量壽經
- 圓覺經
- 易傳
- 抱樸子
- 陰符經
- 黃庭經
- 文子
- 太玄經
- 悟真篇
- 聲律啟蒙
- 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