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路之路:新中國70年入藏交通史 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的較量仍在持續。 印軍開展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后勤行動,大有與我軍展開長期對峙之勢。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說完了公路,我們再來說青藏鐵路。
有了青藏公路,之所以還要建鐵路,是因為公路運輸有著明顯的缺點。
首先是運量少。
單臺汽車的運載量極為有限,遠遠比不上鐵路車皮。當時,青藏公路從格爾木到拉薩的路段,年運力只有區區幾十萬噸。
其次是成本高。
當時在拉薩從內陸買煤炭要700塊錢一噸,而其中的600塊都是運費;一塊磚在內陸賣8分錢,到了西藏就要賣一塊多。
再者是安全隱患大。
由于是高原凍土環境,路面在反復的凍脹與消融中極易變形,經常出現地基凹陷、道路翻漿、邊坡滑塌等現象,司機在這樣的路面上行駛是比較危險的。
所以從各方面來說,在青藏高原上運輸物資,鐵路遠比公路要好。
而青藏鐵路的修建,還要感謝慕生忠。
青藏公路通車后,彭總請慕生忠吃飯。慕生忠向彭總提出要修建鐵路,他說對西藏的戰略支援,光靠公路可不行。
1956年春,慕生忠乘著吉普車、帶著負責勘測的同志順著青藏公路沿線附近向高原挺進。
同行的工程師曹汝楨以前沒有上過高原,很難吃得了這個苦,他說“別說走路,就是躺著也和下地獄差不多”。
但在慕生忠的帶領下,他們翻山越嶺、一路向前。
醫生說上高原不準飲酒,但曹汝楨卻被慕生忠的酒量、豪氣、意志所感化,開始往水壺里灌酒。
最終,慕生忠一行完成了從蘭州到拉薩2000余公里路線的初步勘測工作。
他們認為,凍土問題雖然在當時還無法解決,但是青藏鐵路可以修。
1957年底,青藏鐵路通過選線方案;1958年初,500多人的勘測隊伍開始沿著選定的線路推進、做進一步的詳細勘測和設計工作。
之后,青藏鐵路工程局成立,慕生忠擔任局長。
1858年9月,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路段開工。1960年,全線勘測和設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然而此時,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和國內經濟困難,很多重大工業項目紛紛下馬。
1960年6月,青藏鐵路工程局被撤消,9個月后,青藏鐵路全面停建。
青藏鐵路項目第二次上馬,已經是12年后了。
1973年7月,青海湖邊的哈爾蓋到格爾木652公里的鐵路恢復建設。
12月9日,毛主席接見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
在談話中,毛主席表示,為了加強中尼貿易,青藏鐵路不僅要修到拉薩,還要修到尼泊爾的首都。
1974年1月,青藏鐵路項目重新上馬,項目施工由解放軍鐵道兵部隊負責。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展開對高原、凍土、鹽湖路段的施工展開技術攻關。
1974年3月及1975年3月,鐵道兵第十師、第七師先后開赴青海,展開西寧—格爾木路段的建設工作。
至于格爾木—拉薩路段,當時急需推進的是兩個前期準備工作。
一是科研攻關。
當時組織了全國9個部委與19個省、市、自治區的68家研究所、設計院、工廠、高校的1700多名科研技術人員進行相應的技術攻關。主要解決高原環境下的鐵路建設、保養以及火車的動力保障和通信問題。
二是實地勘探。
1974年下半年,先頭勘探隊伍首先出發入藏,航空測量與選線工作也逐步展開。1975年,1700人的勘探隊伍沿著青藏公路兩側向拉薩挺進。
然而在1978年7月,青藏鐵路工程項目迎來第二次下馬。
原因很簡單,高原凍土和高寒缺氧兩大難題一時難以被攻克。相關部門將目光投到了滇藏方向,準備從昆明向拉薩修建鐵路。
但在此時,共和國的歷史也迎來了轉折——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我國的建設重點迅速東移,東南沿海的鐵路運力漸顯吃緊,滇藏鐵路的前期規劃也一度被擱置。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進藏鐵路的工程項目再度被提上議程。
1997年,鐵道部計劃司兩次組織專家進行論證。
在青藏、滇藏、甘藏、川藏四個方案的爭論和交鋒中,青藏和滇藏兩個方案脫穎而出,這兩個方案各有優點。
就青藏線而言:
第一,青藏線線路最短,比滇藏線短514公里;
第二,青藏線前期的勘探和設計工作已經有了多年的積累,凍土和缺氧兩大難題也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案;
第三,青藏高原呈現“遠看是高山、近看是平川”的地貌特點,海拔落差小、地勢平坦、溝壑較少,因此需要的橋梁和隧道也較少。
就滇藏線而言:
雖然要反復穿越橫斷山脈的大型山脊,要跨越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大型水流,但是滇藏線沿途氣候溫和、水利、森林、礦產、旅游資源豐富,如果從昆明修建入藏公路,將對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重大的拉動作用。
此后的幾年,兩個方案被反復地推敲論證,青藏線的建設方案最終勝出。
2001年6月29日,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準備工作,青藏鐵路的開工典禮在格爾木和拉薩同時舉行。
青藏鐵路建設工作的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基建事業進入新的紀元。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1986年,美國旅行家保羅·索魯搭乘火車游歷中國。
他在傳記《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中斷言:
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
后來,這句話被我國的媒體紛紛引用來打他的臉。
但是從這句話里,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這個工程到底有多難。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鐵路,即使是在21世紀,對于中國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高原凍土、高寒缺氧、生態保護,這是世界性的三大難題,但都被我們一一攻克。
首先是高原凍土問題。
工程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采用通風管路基、鋪設保溫板和熱管等多項技術來提高凍土路基的穩定性;
或者以橋代路,將橋基修在地下一百多米深的永久凍土層,并在地面上架設最長12公里的大橋作為鐵路路基。
其次是高寒缺氧問題。
從配發氧氣袋、氧氣瓶,到建立氧氣站、高壓氧艙,各個參建單位為施工隊伍建立起了完整的保障體系,包括修整青藏公路、沿途架設輸電線路。
再者是生態保護問題。
青藏鐵路沿途需要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這就需要在建設規劃中盡量采用繞行的方案;
在相關的地點,要根據野生動物的遷徙和繁衍規律調整施工時間;
同時,施工隊伍還根據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在格爾木至唐古拉山路段設置了25條通道以供野生動物遷徙。
2003年8月,青藏鐵路鋪架工程成功通過可可西里無人區;
2005年8月,全線路基、隧道、橋涵等基礎工程基本完成、青藏鐵路鋪過唐古拉山;
2005年10月,青藏鐵路全線貫通;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開通試運營;
2014年8月15日,青藏鐵路重要支線拉薩—日喀則段開通運營。
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從2001年6月開建,到2006年7月落成,修建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鐵路,中國人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
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世界屋脊”之上修建鐵路,外國人曾經不敢想的事,中國人做到了。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把路修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才能得到發展、藏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
正如韓紅在《天路》中唱的那樣,“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
青藏鐵路的落成,成為人類基建史上開天辟地的壯舉!
里程最長、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里程最長、海拔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里程最長、時速最高的高原凍土鐵路,海拔最高的火車站,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鋪架基地……
一個又一個的世界紀錄,承載起13萬名工程技術人員的血淚和汗水、承載起中國人百年來在世界屋脊上鑄就天路的夢想!
在川藏和青藏公路的施工過程中,有3000多名建設者因為“高原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青藏鐵路上世紀一期工程施工中,據統計先后有179人犧牲、633人負傷。
而在青藏鐵路新世紀二期工程施工中,全線累計接診病人45.3萬余人次,其中400余例高原性腦水腫、800余例肺水腫全部得到了有效救治,并創造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傳播、非典零發生”的奇跡。
再說下川藏鐵路的最新進展。
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29日,川藏鐵路雅安—林芝段工程項目獲批上馬,總投資3198億元。
雅安—林芝段全長1011公里,橋隧比達到95%,也就是說,這1011公里的鐵路線上有958公里全都是橋梁或者隧道。
其中,隧道總計72座,所有隧道總長加起來合計838公里,比北京至鄭州的鐵路里程還要長出175公里!
僅從這些數字來看,此項工程的施工難度,就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
川藏鐵路建設共分成三段,此次上馬的工程是雅安—林芝段,而另外兩段早已在2014年12月開工。
如今,成都—雅安段已經在2018年底建成通車,拉薩—林芝段全線47座隧道現已全部貫通,預計明年就能開通運營。
川藏鐵路最難的一段,就是雅安-林芝段,要依次經過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區與高山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底區,預計此項工程耗費的時間長達10~12年。
這項工程聽著嚇人……
但是當代中國人,揣著盤古開天辟地的決心、秉著愚公移走大山的毅力,任何困難都嚇不倒我們。
昆侖山脈阻擋不住中國人的腳步,橫斷山區更無可能!
寫在最后:
公路、鐵路通到西藏,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其意義之重大堪比昆侖。
首先,是經濟上的極大發展。
如果西藏不通路,那么電力、網絡如何連通?西藏的基礎設施如何搭建?西藏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如何推進?
只有把公路、鐵路修到西藏,藏民才能享受到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西藏的生產生活才能與內陸的經濟發展相互掛鉤。
也只有西藏與內陸在經濟上實現捆綁,西藏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的西藏。
其次,是國防上的極大鞏固。
如果西藏不通路,那么部隊、物資如何進藏?與印軍的對峙和較量如何開展?我們拿什么去保證西南的邊防?
只有把公路、鐵路修到西藏,后方的物資才能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對面的印軍才不敢揚刀躍馬犯我邊疆。
印度宣稱在進行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后勤輸送,但他們也不想想,我們已經經營西藏數十年,即便他們陳兵百萬,又有何妨?
過去,一代代工人修橋筑路血灑高原;如今,解放軍戰士頂著風雪戍守邊疆。
這就是我們保衛國境的資本、這就是我們寸土不讓的決心。
青藏高原是滋養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江河源頭,昆侖之巔是孕育華夏數千載文化的精神故鄉。
西藏,永遠都是中國的西藏。
萬千軍民艱苦奮戰數十載,為的是藏民的福祉、為的是邊境的安防。
把千里蜿蜒的公路從各個方向鋪到喜馬拉雅、把氣勢磅礴的鋼鐵動脈架上青藏高原的脊梁,新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用血肉之軀托舉起炎黃子孫千年的夢想。
一條條天路昭示著華夏文明數千年的榮耀,承載起當代中國七十載的輝煌!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2021年創業策劃書格式模板范文最新 下一篇: 格列佛游記讀書心得體會800字范文三篇
分類導航
- 唐詩三百首
- 古詩三百首
- 宋詞精選
- 元曲精選
- 古詩十九首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 寫景的古詩
- 詠物詩
- 描寫春天的古詩
- 描寫夏天的古詩
- 描寫秋天的古詩
- 描寫冬天的古詩
- 描寫雨的古詩
- 描寫雪的古詩
- 描寫風的古詩
- 描寫花的古詩
- 描寫梅花的古詩
- 描寫荷花的古詩
- 描寫柳樹的古詩
- 描寫月亮的古詩
- 描寫山的古詩
- 描寫水的古詩
- 描寫長江的古詩
- 描寫黃河的古詩
- 描寫兒童的古詩
- 山水詩
- 田園詩
- 邊塞詩
- 含有地名的古詩
- 節日古詩
- 春節古詩
- 元宵節古詩
- 清明節古詩
- 端午節古詩
- 七夕古詩
- 中秋節古詩
- 重陽節古詩
- 古代抒情詩
- 傷懷的古詩
- 詠史懷古詩
- 愛國古詩
- 送別詩
- 離別詩
- 思鄉詩
- 思念的詩
- 愛情古詩
- 勵志古詩
- 哲理詩
- 閨怨詩
- 贊美老師的古詩
- 贊美母親的古詩
- 關于友情的古詩
- 關于戰爭的古詩
- 憂國憂民的古詩
- 婉約詩詞
- 豪放詩詞
- 人生必背古詩
- 論語
- 詩經
- 孫子兵法
- 三十六計
- 史記
- 周易
- 山海經
- 資治通鑒
- 黃帝內經
- 了凡四訓
- 夢溪筆談
- 千字文
- 世說新語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韓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繚子
- 吳子
- 傷寒論
- 天工開物
- 素書
- 漢書
- 文心雕龍
- 呂氏春秋
- 孝經
- 孔子家語
- 顏氏家訓
- 孫臏兵法
- 搜神記
- 笑林廣記
- 楚辭
- 樂府詩集
- 論衡
- 百戰奇略
- 戰國策
- 三國志注
- 將苑
- 六韜三略
- 反經
- 公孫龍子
- 司馬法
- 逸周書
- 黃帝四經
- 清官貪官傳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貞觀政要
- 金剛經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水經注
- 農桑輯要
- 文昌孝經
- 六祖壇經
- 地藏經
- 徐霞客游記
- 弟子規
- 增廣賢文
- 幼學瓊林
- 冰鑒
- 容齋隨筆
- 智囊
- 圍爐夜話
- 商君書
- 魏書
- 周書
- 三字經
- 子夏易傳
- 笠翁對韻
- 公羊傳
- 爾雅
- 三國志
- 后漢書
- 明史
- 晉書
- 宋史
- 新唐書
- 舊唐書
- 隋書
- 元史
- 宋書
- 北齊書
- 新五代史
- 陳書
- 金史
- 南齊書
- 梁書
- 舊五代史
- 遼史
- 北史
- 南史
- 續資治通鑒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記
- 高士傳
- 大唐西域記
- 傳習錄
- 小窗幽記
- 國語
- 說苑
- 本草綱目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千金方
- 奇經八脈考
- 瀕湖脈學
- 棋經十三篇
- 古畫品錄
- 茶經
- 百家姓
- 智囊(選錄)
- 羅織經
- 朱子家訓
- 陶庵夢憶
- 紅樓夢
- 三國演義
- 聊齋志異
- 西游記
- 水滸傳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義
- 太平廣記
- 警世通言
- 鏡花緣
- 醒世恒言
- 剪燈新話
- 隋唐演義
- 初刻拍案驚奇
- 老殘游記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俠五義
- 穆天子傳
- 二刻拍案驚奇
- 喻世明言
- 說唐全傳
- 老殘游記續集
- 三刻拍案驚奇
- 四十二章經
- 心經
- 法華經
- 華嚴經
- 楞伽經
- 無量壽經
- 圓覺經
- 易傳
- 抱樸子
- 陰符經
- 黃庭經
- 文子
- 太玄經
- 悟真篇
- 聲律啟蒙
- 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