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分類目錄
試論古籍整理中的字形問題
古籍整理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對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對造福于子孫千秋萬代,其價值都不可低估的,近幾年來,在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下,這項工作已經制定規劃,撥給專款,組織人力,正扎扎實實地進行中。
整理古籍涉及的面十分廣泛,許多問題有待探討。這里僅就其中字形問題,談點一得之見,聊表獻芹之意。
(一)
整理古籍,除了影印善本書、手稿之外,都有一個如何處理字形的問題。校點本固然要對古籍中的字形,根據本書前后文字或不同版本文字以及他書引文,逐一校勘,下一番甄別、取舍的工夫;注譯本也不能回避這個問題。提高性質的專著,固然要講究字形,做到一字不茍;通俗讀物,哪怕是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幾首詩,也要甄別字形,馬虎不得。
古籍中字形問題之所以復雜,是因為:
第一,漢字在漫長的發展過中,不斷演變,出現了紛繁復雜的情況。從甲骨文、金文、大籀、小篆、隸書到楷書,字體的演變,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字形。即使是后期的楷書,從漢末至今,在近兩千年的使用中,又有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以及避諱字等等的區別,給字形帶來種種分歧。同一個字往往有好幾個不同的形體,例如:“丘”可以寫作“邱、坵、 ”,“回”有四種寫法,“畝”字的形體多達七種。這里僅僅是說楷書的不同字形,還不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籀、小篆、隸書以及行書、草書等的不同寫法。
第二,古籍在長期輾轉抄寫,反復翻印的過程中,又有不少字形的變異。別字姑且不論,單是錯字,就有偏旁的脫漏、誤植,筆畫的錯訛、變形,不勝枚舉。這也就是為什么古籍,即使是善本書需要進行校勘的原因之一。道理自明,無庸贅述。
如何處理字形分歧問題呢?一九六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版社事業管理局公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作為統一鉛字字形的范本,并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重鑄銅模,廣泛推行。經過好幾年的努力,逐步扭轉了報刊出版物中紛然雜陳的字形分歧。這是一種進步的,可喜的現象,其業績是不可磨滅的。
不過,這份字形表只規范現代漢字的字形,表前的說明指出:“至于排印古籍和科技書籍的,以及人名地名里的罕用字的字形,有待以后逐步整理,另行公布。”采取這種謹慎態度,本無可非議。只是“有待”一待就是二十年,未免太久了。在當前古籍整理的密鑼緊鼓中,不能再等待了。這個問題宜列入議事日程,給予以認真的解決。
(二)
解放以來,在有關部門和專家們的努力下,處理古籍中的字形問題,摸索出不少成功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大體上,在下列方面基本解決或接近解決,但有的問題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于避諱字 避諱字是封建時代因避諱改易文字而產生的。從秦漢開始到清末以前,古籍中遇當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忌諱用原字,而采取改字、空字、缺筆的辦法回避。有的甚至不惜改變前人的姓名、官名、地名、書名、年號等,往往搞得混亂不堪,或者“令人暗索,有如射覆,甚不應也”(陳垣《史諱舉例》)。這是一種病態的現象。當然,避諱字作為一種歷史痕跡,在校勘學上有一定的作用,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本文不加討論。
辛亥革命之后,逐步糾正這種弊端,解放后,已經徹底廢除。對古籍中的避諱字,分別情況,給予適當處置。缺筆避諱字,除影印本,其他各種本子都堅決改進來,諸如:¥(丘,避孔子諱),¥(玄,避康熙皇帝玄燁諱)之類的怪字,均一掃而空。對空字避諱和改字避諱,則做具體分析。據中華書局《古籍點校通例(初稿)》歸納為:“凡作者避本朝名諱或家諱者,一律不做改動”;“后人傳刻古書避當朝諱者,則應據古本回改”。這樣做既保留了原書面貌,又方便讀者閱讀。當然,其中一些提法,有的同志有不同看法,還可商議討論。
我個人的看法是,對清代作者避本朝名諱或家諱者不宜提“一律”不作改動,以改為“一般”不改為妥。即遇影響理解文義,造成混亂者,則應回改。例如:清人為避雍正(胤禛)諱改王士禛為王士正或王士禎,為避乾隆(弘歷)諱改明弘治年號為宏治,這些都宜回改。這類情況不少,回改對讀者有好處。再從避諱學上存真的角度,即保存作品的原貌,以利辨證、確認作者和作品產生時限的角度來說,保留清人著作中的避諱字的意義,不及保留清以前著作中的避諱字的意義大。現存清人資料較多,確認清人及其作品的時限,還有多方面的依據,避諱字的存真要求可適當放寬些。
關于繁體字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歷史上繁簡字體的分歧,古籍本身存在這類問題。整理時一般都采取謹慎的態度,不排斥古籍中的簡體字。例如:“無”作為“無”的簡體字,上古已出現,后來有的刻本改為“無”時不對的。
二是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后,能否用簡化字刊印古籍一直有爭議(詳熊國禎《關于用簡體字排印古書的初步看法和建議》,《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80年第7期)。目前大體上根據不同的讀者對象和實際情況,分別采用繁體字和簡化字處理古籍的字形。
屬于普及性質的,如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詩文,一般古籍的通俗讀物,用簡化字印刷。從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情況來看,用簡化字進行古籍普及工作,還是可行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中有意保留了“籍、乾、摺、夥、徵、覆、馀、隻、像、準、瞭、鍾、鬱、疊、麼”十五個繁體字,一般就能夠適應刊印古籍普及本的需要。個別會產生歧義的簡化字,可另刻其繁體字,作為特殊處理。據了解,目前各地出版社都作如此處理。試設想,如果不用簡化字排印古籍通俗讀物,而一律用繁體字,一般年年輕人都看不懂,古代文化的普及工作恐怕就要中斷了。
還有一類選注讀本,如人民出版社編印的《古代散文選(上、中、下)》,正文用繁體字,題解、注釋等用簡化字。這種雙軌制的方法,再發稿和排印中麻煩不少,稍不注意,容易繁簡相混,但對有志深造的古籍愛好者來說,通過字形的比較,逐步掌握繁簡字,有利于直接閱讀古書。這是一種良好讀物,很受歡迎。
至于提高性質的,如古籍校點本、研究專著等,仍用了繁體字印行,這并不違背漢字簡化的精神,也不違反普及于提高的分工。當前漢字簡化工作屬于現代漢字的范疇,并不包括古代漢字。不管將來現代漢字改革變化到什么程度,作為提高性質的古籍整理本,仍將來采用繁體字,這是毫無疑義的。
關于通假字,古今字 一般需保留。即使是通俗讀物,保留通假字、古今字仍有好處,可以通過注釋、講解讓讀者獲得有關這方面的知識。當然,入門的初階書也可以改通假字為本字,改古字為今字,以方便初學者。而對提高性質的古籍本來說,則不可妄改。清代乾隆學者嚴厲抨擊明人(特別是明代書賈)篡改古書,是十分正確的。解放后古籍整理都認真遵守這以寶貴遺訓,有的注釋本還進一步用“×,通×”表示通假字,用“×,后來寫作×”表示古今字,還用“×,同×”表示異體字,以資區別。這些做法,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關于錯字 必須認真改正,這正是古籍校勘的任務之一,中華書局《古籍點校通例(草稿)》明確指出:“底本一般筆畫小誤,字書所無,顯系誤刻者,可以逕改,不初校記。”“凡遇日曰淆舛,已巳混同之類的誤刻,均須指正,以免誤排。”
(三)
但是,有的字形問題,在古籍整理種尚未得到解決,有的似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里特提出來,供有關方面考慮。
關于異體字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于發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聯合通知指出:“全國出版的報紙、雜志、圖書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內的異體字。但翻印鼓書須用原文原字的,可作例外。”在整理古籍種,對異體字處理方式不一。有的一律保留;有的一律不用;一般是改動個別的異體字,如“咲”改為“笑”,而大多數異體字仍予保留。可是,究竟哪些異體字須改,哪些不改,似乎沒有明確的標準。例如,有的把“煙”改為“煙”,有的不改,異體并存。
以我之見,對古籍中的異體字,除影印本之外,都應該改過來。這是因為:第一,異體字本身在版本、校勘上沒有多大的意義,起碼就目前對異體字的研究來說,還找不到它們有確認時限的作用,似無存真必要;第二,廢除異體字,有利于讀者,可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辨識字形的工夫;第三,保留異體字,徒然給編索引、詞典以及文字的信息處理增添了麻煩,實無益而有害。似不足取。
不過問題并不那么簡單,對什么叫異體字,在理解上還有分歧。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指出:異體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按:著重號為引者所加),很明顯它們是有別于古今字、通假字、繁簡字的。但是按這個定義來對照《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則其中不少是不能算異體字的,例如:“舍”和“捨”就不是異體字,因為它們意義并不完全相同,而且“舍”字上古就有,“捨”是后來才出現的,應屬于古今字,在現代漢字中又屬于繁簡字。“逾”和“踰”也不是異體字,僅僅因同音而借用,屬于通假字,在現代漢字中又屬于繁簡字。其他還又“岳:嶽”;、“游:遊”、“背:揹”。此外,有的在現代可以算是異體字,可在古代卻不是,例如“于:於”。正由于理解不同,在實際處理種也就各異了。看來有必要重新編定現代漢字的異體字表和古代的異體字表。
關于新舊字形 《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對現代漢字的字形做了規范化,調整了一部分字的形體,這樣舊產生了新舊字形的問題。例如,把“¥”改為“¥”,把“¥”改為“¥”,把“呂”改為“呂”,把“¥”改為“直”,把“吳”改為“吳”(詳閱《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修訂本所附的《新舊字形對照表》)。新舊字形在筆形和筆數上都有出入。
新字形原是供現代漢字使用的,并不要求排印古籍使用。可是,在目前的古籍刊印中往往新舊混雜。一般來說,屬于該表6197個通用漢字范圍內,用的是新字形,超過這個范圍的冷僻字則仍舊沿用舊字形。有的甚至同一個字同時用新舊字形,例如“吳”和“吳”同在一本書中出現,大概是新舊銅模鑄的字混在一起了。這樣,無端又增加了新的字形問題,給讀者帶來不便,也給整理古籍增添了無謂的麻煩。比方說,編專書詞典,究竟以新字形為準,還是以舊字形為準,令人傷透腦筋。有的字,弄得不好,就會錯認為是兩個字,兩收而失誤。又如編索引,字的筆畫數或四角號碼,以新字形為依據,還是以舊字形為依據呢,這也是難題。有的索引按舊字形計算筆畫或四角號碼,可排出來得字卻是新字形,對不上號。好心得編排者只得向讀者聲明:找不到時,請到相鄰近得筆畫數內查找。這么以來,徒然浪費了編者和讀者的許多寶貴時間。不久將來,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整理古籍工作時,這個問題將更為突出。看來,這種混亂狀況目前就應該設法克服。宜采取一律新字形。現在的問題時,需要認真調查一下:究竟時恢復原有的舊字形的銅模經濟些,還是增添通用漢字以外的新字形銅模方便些。筆者不了解情況,不敢妄言。請有關部門和專家考慮、定奪。這里只能呼吁重視這一“小事”。
[附注]本文原列有不少字例,因印刷條件限制,大都刪去。
(此文載《廣西大學學報》1984)
猜你喜歡
網友關注
- 閩南語方言——關于購物
- 臺灣土話—臺灣諺語之美生命禮俗篇
- 啾啾啾——五月天
- 閩南語罵人大全
- 朋友——譚詠麟
- 東北話中的“整”
- 纏綿游戲——梁漢文
- 四川話詞匯構成(四)
- 笑談廣東話粗口
- 東北話速成寶典(下)
- 山東海陽方言情書
- 岷縣方言版情書
- 閩南語方言——談論事物
- 全日愛——黎明
- 西安碎碗的笑話
- 四川話詞匯構成(二)
- 廣東話撲街的意思
- 讓一切隨風——鐘鎮濤
- 大家來學藏語
- 爸爸去哪兒各地方言版大全
- 幽默的四川方言
- 全國各地如何叫老婆
- 東北方言小幽默笑話之坐出租
- 茂名方言笑話
- 東北話中的“磨嘰”
- 四川話詞匯構成(六)
- 廣州為什么叫羊城呀
- 閩南語方言——談論活動
- 學生爆笑方言聽寫古詩
- 粵語歌曲--all about you(鄧紫棋)
- 閩南語方言——關于語言
- 閩南語方言——關于日期
- 官家山版方言情書
- 湖南方言鬧笑話
- 河南方言十則
- 湖南方言的笑話大全
- 臨夏方言版情書
- 上海話怎么稱呼人
- 傻女——陳慧嫻
- 東北話速成寶典(上)
- 上海話問候打招呼怎么說?
- 喬布斯情書大改寫,網友比拼方言版
- 歲月無聲——beyond
- 四川人來京的奇葩一天游
- 卡啦永遠ok——譚詠麟
- 粵語歌曲學習--無賴(鄭中基)
- 重慶方言
- 閩南語方言——敘述時間
- 閩南語簡介
- 四川話詞匯構成(三)
- 杭州話同普通話詞匯對照
- 四川話詞匯構成(一)
- 水中花——譚詠麟
- 四川經典段子
- 冷雨夜——beyond
- 閩南語方言——談論日常生活
- 閩南語方言——關于介紹
- 閩南語方言——提問題
- 四川話詞匯構成(五)
- 閩南語方言——形容物品、度量、比較
- 錘子
- 閩南語方言——辨別身份
- 續集——容祖兒
- 閩南語方言——收音機和電視機
- 閩南語方言——年、月、日
- 閩南語方言——關于所有物
- 閩南語方言——關于拜訪
- 閩南語方言——課堂用語
- 高邑方言版情書
- 閩南語方言——問候語
- 閩南語方言——詢問地址
- 閩南語方言——關于年齡
- ok啦——五月天
- 風流——陳小春
- 粵語歌曲學習--where did you go(鄧紫棋)
- 一生中最愛——譚詠麟
- 湖南方言土話大全
- 閩南語方言——辨別物品
- 內蒙方言詞典
- 各地方言版“我愛你”
- 常用閩南語方言
精品推薦
- 甘南州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察布查爾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柯坪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烏魯木齊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