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4年前的今天,1940年7月26日 (農歷六月廿二),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二戰時期日本漫畫中對大東亞戰爭勝利的期待,圖中顯示其打倒美英,東南亞土著“歡迎”的映象
大東亞共榮圈,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
大東亞共榮圈,以日本與東亞與東南亞以“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作為建設目標為意義,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欲樹立“中日滿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構想的為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的“近衛聲明”。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中國、朝鮮、日本、滿洲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蘭、印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為大東亞之范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偽滿洲國、中國為一個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而且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在內閣設立大東亞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與偽滿洲國(代表:首相張景惠)、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賓(總統勞威爾)、緬甸(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并在會后發表《大東亞宣言》揭暨其目標。
雖然大東亞共榮圈是以所謂“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獨立”為號召,但是大東亞共榮圈中的獨立國家卻是由日本軍隊掌控或部分掌控,實為日本侵略亞洲國家的戰爭,而且大東亞共榮圈內的英屬馬來亞與荷屬東印度群島日方也沒有使其獨立;雖然日本在戰爭末期改變其目標,準備讓爪哇島獨立。
大東亞共榮圈隨著日本的投降而結束,雖然日本被認為是“一時的侵略者”,但是日本軍隊排除東南亞殖民地宗主國的勢力,并且企圖建立現代化體制,同時也讓菲律賓、緬甸等國獨立,許多如蘇卡諾、勞威爾等獨立運動領袖也多與日本方面聯合。至今關于這方面的正反討論仍持續不斷地進行。
此外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朝鮮、韓國等部分亞洲國家則一直堅持“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為取得侵略本國機會的大義名分而已,其實質是在這個共榮圈中接受日本的統治。事實上,日本現今有些民眾仍認為中日戰爭為“被迫應戰”,而大東亞共榮圈,更是“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的必有作為。另一方面,此歷史定位與論點常成為日本與鄰近國家地區﹔如中國、韓國外交關系發展的不利因素。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