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8年前的今天,1906年7月23日 (農歷六月初三),日本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逝世。
第4任臺灣總督 兒玉源太郎
兒玉源太郎(1852年3月16日-1906年7月23日),長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臺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臺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臺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后藤新平,此時期奠定臺灣的近代化,被稱為「兒玉、后藤時代」。
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日清戰爭)時期擔任陸軍次官,之后獲升為陸軍大將,后續也擔任過內務大臣、文部大臣,并受封伯爵。
1899年6月:兒玉源太郎提出「有關臺灣統治的既往及將來」備忘錄,揭露經營臺灣對岸的廈門港之動機,提出在廈門設置臺灣銀行支店(分行)的想法,以此為日本南進的策略鋪路。
1897年11月上旬,陳少白在日治臺灣臺北創立興中會臺灣分會,會員有楊心如、吳文秀、趙滿期、容祺年、莊某等五、六人,并逐漸打開局面。陳少白并多次至臺灣指導興中會臺灣分會會務,并先后獲取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后藤新平的支持與援助。1900年,孫中山計劃在惠州起義,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贊同孫中山的計畫,計畫支援興中會發動惠州革命,命令民政長官后藤新平協助在臺北的孫中山,后因日本內閣改組,政策轉變,新內閣不愿意援助中國革命,惠州革命遂告失敗,鄭士良逃亡,日本人上田良政與多位興中會會員慘遭滿清殺害。孫中山于11月10日化名「吳仲」,與后藤新平同行乘「橫濱丸」自基隆啟航返回日本。
1903年(明治36年),兒玉(別號第三孔明)中將后繼田村怡與造為陸軍參謀次長(參謀總長為大山巖),日俄戰爭中兒玉源太郎升為大將調為滿州軍總參謀長,在203高地爭奪戰中支援乃木希典大將為戰場總指揮。
1906年(明治39年),兒玉源太郎奉調回國,任命其任職中國東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創立委員長」。上任之后,兒玉源太郎制定了對中國東北移民50萬的計畫,企圖日化東北。1907年,在前往中國東北赴任時,突然暴癥死于船上,結束其一生。
點評:曾經侵略中國,對中國犯下罪行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