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7年前的今天,1927年7月13日 (農歷六月十五),中國共產黨宣布退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孫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之后,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7月1日于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汪精衛以全票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鮑羅廷被任為政治顧問,后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最高顧問。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精衛左傾,被稱之為“西山派”,是當時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1926年3月20日發生中山艦事件。4月1日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重申聯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之后,由于和蔣中正的政見分歧,汪精衛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1926年12月,中國國民黨左右派正式分裂,國民政府各擁山頭,鮑羅廷隨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927年2月汪精衛自法回國,途經蘇聯受到斯大林的接見。回國后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的排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2日蔣中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汪精衛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的武力清黨行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蔣中正下令進行“清黨”,清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并在各地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分子。國、共兩黨因而正式決裂,并展開了十年的武裝持續對立。 5月中,經過李宗仁及朱培德居中斡旋,武漢及南京避免開戰,決定暫時分頭繼續北伐。月底,共產國際決議改變中國共產黨方略,準備武裝工農成立新軍、徹底進行土地改革;但仍然留在國民黨內,使國民黨及武漢國民政府成為工農革命獨裁機構。與此同時,共產黨在湖南進行的流血土地改革,斗爭地主,使國民黨內不少軍官不滿,終與何鍵發生沖突;何鍵、朱培德等亦開始清共,是為“馬日事變”,其事變的共產黨員及傾共民眾死亡人數在數百到一千余人。7月13日中國共產黨公開發表宣言退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武漢發生"七·一五"反共事變,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布正式與共產黨決裂。隨后,汪精衛即表示愿意與南京國民政府“和平統一”,時值蔣介石宣布下野,終促成寧漢合流。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可說是完全結束。
評論:國共兩黨本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道本不同自然不相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