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12日 (農歷六月初三),中國和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第二階段談在北京展開。
第二階段談判:1983年7月12日,中英兩國關于香港前途第二階段談判在北京舉行。這一階段談判歷時14個月,共舉行了22輪。
談判開始,英方堅持“主權和治權分離”的立場,即“在承認中國對香港的主權的原則下,由英國大體上像過去那樣管治香港”。而中方則堅持主權和治權不可分割的立場,認為1997年中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是包括行使行政管理權在內的完整的主權,而不是被架空了的名義上的“主權”。前3輪談判基本上是各說各的,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第4輪會談也不歡而散。
1983年9月,鄧小平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說,英國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勸告英方改變態度,避免出現到1984年9月中國不得不單方面公布解決香港問題方針政策的局面。
1983年10月14日,撒切爾夫人致函中國領導人,表示雙方可以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持久性安排。在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進行的第5輪和第6輪談判中,英方不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的立場,會談有所進展。但是撒切爾夫人又想在1997年以后讓英國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保留一名英國總督,并稱這是保持香港繁榮必不可少的。中方嚴詞拒絕了這個主張。撒切爾夫人不得不讓步,同意雙方如能達成新的安排,英國將不再堅持英國管治,也不再要求1997年后在香港扮演角色,即不再謀求任何形式的中英共管。至此,中英談判的主要障礙開始排除。
1983年12月~1984年4月,中英雙方舉行了6輪(第7輪~第12輪)談判,主要議題是1997年以后的安排以及過渡期的有關問題。5~9月,雙方又接連舉行10輪(第13輪~第22輪)談判,主要討論1997年前過渡期的安排和政權交接事宜。
在香港設立聯合機構問題是談判難題之一,談判一度陷入僵局。1984年4月,英國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訪華,對會談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同年7月,杰弗里·豪再次訪華,與中國外長吳學謙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取得了重大進展。鄧小平會見了杰弗里·豪,表示希望過渡時期不出現問題,今后中英兩國要更好地合作。
評論:第二輪談判對后來“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