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4日 (農歷三月初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對付蘇聯不斷擴大的影響,美國及其西歐盟國力主加強集體防務。美國、加拿大經與《布魯寒爾條約》締約國(英、法、荷、比、盧)談判,于1949年4月4日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簽字國除上述國家外,還有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12國(希臘、土耳其、聯邦德國、西班牙分別于1952年、1965年、1982年參加),并據此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公約規定,締約國聯合實行集體防務,任何締約國與他國發生戰爭時,其他締約國應給予援助,包括武力支援等。北約組織設在布魯塞爾。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為北約組織最高決策機構。
自1949年至1955年,北約完善了各級組織機構,統一軍事指揮體系,建立了一體化部隊,并推行“實力加談判”的政策。1978年通過重點加強常規力量的15年(1979-1994)長期防務計劃,每年舉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有關成員國還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及某些談判。
附:北約大事記
1949年4月4日:柏林危機后在華盛頓簽署了北約條約。最初屬于北約的有12個國家:美國、加拿大、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挪威、丹麥和冰島。以后參加的國家有:土耳其和希臘(1952年)、聯邦德國(1955年)、西班牙(1982年)、波蘭、匈牙利和捷克(1999年)。
1950年6月25日: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開始。北約的反應是:建立一支集中指揮的武裝部隊。
1955年5月14日:莫斯科對德國的加入作出反應:建立華沙條約組織。12月,北約決定用核武器武裝北約部隊。
1956年10月12日:匈牙利發生人民起義。同1953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61年建柏林墻和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一樣,西方按兵不動。
1962年10月22日:圍繞古巴島上的蘇聯導彈發生東西方危機。蘇聯讓步。1966年7月1日:法國人退出軍事一體化。北約總部于1967年從法國撤到布魯塞爾。
1967年12月13-14日:在阿梅爾報告基礎上制定“靈活反應戰略”。此前實行的是“大規模報復”戰略。
1968年7月1日:締結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7個星期后俄國人用武力結束了政治上的“布拉格之春”。
1972年5月26日:超級大國簽定限制戰略武器第一階段會談協定。在這個限制戰略武器的第一個重大協定之后又簽定了另一些協定。
1979年12月12日:北約作出在歐洲用新的核導彈“增補軍備”同時向莫斯科提出裁軍建議的雙重決定。盡管遇到激烈抗議,自1983年起部署了“潘興2”導彈。
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出任蘇共總書記。這個新人物以一系列裁軍建議使西方處于守勢。
1987年12月8日:中程導彈協定。美俄中程導彈將予以銷毀。
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北約的地區因此而擴大。1990年11月19日:北約與華沙條約簽定歐安會條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實行裁軍。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解散。12月蘇聯也解體。1994年1月11日:北約向從前的敵人提出建立和平伙伴關系建議。近30個國家參加。1997年,一項“基本文件”規定承認俄國的特殊地位。
1995年12月20日:北約維和部隊進駐波斯尼亞。自1993年起已經在那里運作的聯盟從聯合國手中接過了軍人確保和平的使命。
1998年10月13日:在科索沃沖突中北約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后通牒式的威脅。聯合國并未授權動用武力。
1999年3月12日:匈牙利、捷克和波蘭向聯盟交存批準書,這樣聯盟現在包括19個成員。
1999年3月19日:在法國舉行的科索沃問題和談失敗后北約揚言實施攻擊。(歷史今天)
1999年3月23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發布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空中打擊的命令。24日,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開始,這是北約自成立以來,首次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而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武力干涉。
1999年4月4月24-25日:在華盛頓舉行聯盟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其間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討論通過了北約面向21世紀的新戰略概念,確定了北約今后在“集體防御”基礎上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