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5日 (農歷十月廿五),“鐘表大王”孫梅堂在上海病逝。
孫梅堂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鐘表大王”。亨達利鐘表店原為洋商企業,中文招牌為“亨達利洋行”,孫梅堂從洋人手里并購亨達利后,經他掌管改造,使之成為中國鐘表行業的一顆明珠。
孫梅堂又名孫鵬,浙江鄞縣人,生于1882 年。1902年他從上海圣約翰大學一畢業,即接辦其父孫廷源經營的上海美華利鐘表行。美華利于1876年創辦,在上海河南路三馬路(今漢口路)。在孫廷源心里一直有個想法:中國作為最早發明計時儀器的國家,一定要生產出自己的鐘表。無奈年事已高,他把這個重任交付給兒子孫梅堂。孫梅堂一改當時同業中普遍存在的經營鐘表的同時兼營其他進口商品的陳規,認為鐘表行就應該只做鐘表生意,否則無異降格為百貨店了。這種獨樹一幟,“丟卒保車”的決策,開了當時鐘表行業經營改革的先河。
1905 年孫梅堂奉父命去寧波家鄉創辦一個作坊式的制鐘實驗工場,他不惜重金羅集能工巧匠,以手工為主,終于制造出第一批國產時鐘。1912年孫梅堂為做到產銷銜接,將工場從寧波遷到上海楊樹浦。1915年孫梅堂在上海閘北天通庵(現寶山路橫浜路)新建了美華利時鐘廠,職工擴至百余人。工廠設機械制造部,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各種齒輪、軸芯、圓片等零件;另設紅木鐘架部,組裝插屏鐘、大鐘、天文鐘、亭式鐘、車站鐘、落地鐘等。其中插屏鐘由于造型輕巧、款式多樣,深受一般家庭喜愛。而四面40-60英寸建筑大鐘制造成功,更使美華利聞名大江南北。隨后美華利以100英寸的四面單套大鐘闖出國門,一舉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質獎章。
1917 年孫梅堂并購了他的合伙股權,接盤亨達利鐘表行,并將美華利總管理處遷至南京路河南路的亨達利營業大樓二樓。他利用亨達利原來與洋商的進貨渠道,加上美華利的眾多群體批零兼營,實現了鐘表的進銷兩旺,孫梅堂因此有了“鐘表大王”的稱號。他旗下的分支機構僅在上海就有亨達利、時中、惠林登、太平洋、華盛頓等鐘表行,另有三個發行所。到1925年美華利成立50周年時,全國11個城市有分支機構25家(包括鐘廠),企業集團框架初現。1931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孫梅堂在閘北天通庵的美華利制鐘廠、首飾廠和大批里弄民房均被日軍炸毀,他原先制定的“先鐘后表,分步發展”的計劃終成泡影。但身陷困境中的孫梅堂不受敵偽利用。汪偽上海市長傅筱庵因與孫同鄉,欲委任孫梅堂為上海商會會長之職,他拒而不就,并自嘲“寧為茶籮,不當漢奸”(“茶蘿”是寧波土語:窮光蛋)。1956年美華利轉為公私合營企業。1958年12月4日孫梅堂在上海病逝,享年76歲。
孫梅堂
亨得利和亨達利的老照片
亨得利創建80周年發行的明信片
上海亨達利全體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