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3年前的今天,1791年12月5日 (農歷冬月初十),音樂神童莫扎特逝世。
在世界音樂史中,被冠以“天才”的作曲家頗多,但真正能當之無愧“天才”稱號的非莫扎特莫屬。一位只活了35歲的作曲家,至今仍被廣大音樂愛好者作為音樂藝術的化身來崇拜和敬仰,實屬難得。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是萊奧波爾德的第7個孩子。其父音樂天賦甚高,很有抱負,時任薩爾茨堡領地主塔希斯伯爵的宮廷樂隊作曲家兼副樂長。他所寫的“玩具交響曲’”直到現在還在演出,但是他最為人們賞識的成果是一篇有關小提琴演奏方法的論述,該文在1756年出版,這一年恰逢沃爾夫岡出世。阿瑪德烏斯*莫扎特的原名叫約翰內斯*克里索斯托姆斯*沃爾夫岡烏斯*戈特利波,在拉丁語中戈特利波翻譯成阿瑪德烏斯(上帝之愛)。上帝的確垂愛他,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瑪麗亞*安娜(Maria Anna 1751—1829 杰出的鍵盤樂器演奏家)都是神童,小沃爾夫岡3歲時就可以憑默記背出姐姐剛剛彈過的鍵盤練習曲,并隨時糾正他父親在小提琴上拉錯的音,5歲寫出了小步舞曲,8歲就創作出奏鳴曲和交響曲。1762年初萊奧波爾德認為兩個孩子已經準備就緒,可以走向世界了。莫扎特一家三口便出現在慕尼黑選帝侯的宮廷里。同年末他們聲譽鵲起,得以在國王的維也納宮廷里演出。此后的幾年中,莫扎特一家的演出足跡遍及歐洲各地: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烏得勒支、薩爾茨堡、維也納、羅馬,小沃爾夫岡所到之處都引起了觀眾的熱烈贊揚。他根據人們唱給他的曲調即興演奏出奏鳴曲,為老歌配上新的伴奏,在用餐巾蓋住的鍵盤上彈奏。在羅馬,教皇把他裝扮得像棵圣誕樹,并授于他金刺勛章(可他卻破壞了教會的規矩,在只聽了兩遍后就在譜紙上記出了一首教廷唱詩班唱的九聲部“贊美詩”并使之流傳民間,這在當時是被絕對禁止的)。在倫敦,他還為喬治三世國王演奏,當夏洛蒂王后唱詠嘆調時為她伴奏。1768年莫扎特遵國王之命創作了一部正常長度的歌劇“裝癡作傻”,1769年5月1日于薩爾茨堡大主教官邸首演,那年他12歲。隨后愛樂學會正式承認了他的作曲家身份,而這一職稱從來沒有授予任何不到20歲的年輕人。但經過多年在各地異常忙碌的巡回演出,隨著小沃爾夫岡稚氣的消褪,他那神童的光環已不復存在,大眾對他的新奇感也消失殆盡,那些閃電式的巡回演出也終止了。莫扎特的早期創作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帶他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中的創作習作,[歷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其間主要受J.C.巴赫以及馬蒂尼、納爾迪尼、約梅里等人的影響。他廣采各家之長,鍛煉了極強的適應各種創作需要的能力。
1782年后,莫扎特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期。這年夏天他創作了歌劇“后宮誘逃”,1782年7月16日于維也納城堡劇院首演。1782年8月4日莫扎特和康斯坦策*韋伯在斯蒂芬教堂舉行了婚禮,馮*沃爾德斯塔登男爵夫人為新婚夫婦舉辦了一個雖是小規模卻有王侯貴族氣派、極其奢華的婚宴。這段時間莫扎特的創作極有光彩,也最具特色。寫出了大量的舞曲、嬉游曲、小夜曲及各種類型的最優秀的協奏曲和室內樂。也就在這一年莫扎特結識了海頓,兩位音樂巨人結為忘年交,在1785年和海頓及迪特斯多夫一起拉的弦樂四重奏中擔任中提琴手,并創作了著名的“海頓四重奏”。同年開始創作他幾部歌劇的巔峰之作中的首部作品:“費加羅的婚禮”(1786.5.1于維也納布爾格劇院首演)。
1788年后的作品屬于莫扎特創作生涯中的晚期精品,其中有歌劇“女人心”(1790.1.26于維也納布爾格劇院首演);“魔笛”(1791.9月于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降E大調“第39交響曲”(完成于1788.6.26);G小調“第40交響樂”(完成于1788.7.25)和C大調“第41交響曲”(完成于1788.8.10),這也是莫扎特創作的最后一部亦是最優秀的一部交響曲,標題為(朱庇特)。朱庇特是希臘神話中的創造之神。這個標題是后人對這首作品的尊稱,因為此曲充分運用賦格手法,完美地融合了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這部作品莫扎特僅用了15天的時間就完成了。1787年間的一天,一位從波恩遠道而來的年輕鋼琴家拜訪了莫扎特,當這位年輕人接過主人漫不經心地遞給他的主題開始即興演奏時,一股令人驚愕的音樂洪流傳遍了整棟房子,莫扎特站了起來和他的朋友們神情驚異地默默傾聽著這位17歲青年的演奏。“注意這個年輕人,”莫扎特對朋友們說,“有一天他會震動世界的!”。這位年輕人就是被后人尊稱為“樂圣”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莫扎特一生的最后幾個月是在貧病交加、情況日益惡化中度過的。1971年7月,弗朗茨*馮*伐塞克*舒特巴赫伯爵匿名托人委托莫扎特寫一首“安魂曲”,9月下旬“魔笛”首演結束后,莫扎特正式開始了“安魂曲”的創作。但此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到了11月,他已經不能起來繼續寫作,預感到死亡將至,他常常對妻子和弟子蘇斯邁爾說:“這首”安魂曲“是為我自此寫的呀……”同時他反復向蘇斯邁爾講解他的構思和進展。12月4日,星期天。下午,莫扎特叫來探病的朋友拿來總譜,和大家一起唱起了“安魂曲”。樂曲只完成了一半,第三樂章第六曲“流淚之日”僅僅寫了8小節,莫扎特泣不成聲,他已經知道死亡就在眼前。朋友們走后,莫扎特掙扎著用盡最后的力氣,囑咐蘇斯邁爾應該怎樣把樂曲寫完。12月5日零時55分,偉大的莫扎特閉上了眼睛,在彌留之際,嘴里叨念的是“安魂曲”中定音鼓部分的曲譜,為別人創作的“安魂曲”成為吊唁自己的哀樂了。莫扎特、凱魯比尼、、柏遼茲、()威爾第和福萊五位作曲家創作的“安魂曲”被稱為五大安魂曲,但最著名而演奏得最頻繁的則是莫扎特的安魂曲。海頓和肖邦的葬禮上均演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這也算是對這位音樂“神童”所表達的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