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7年前的今天,1947年12月16日 (農歷冬月初五),首顆晶體管問世。
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1947年12月16日,美國新澤西州墨累山的貝爾實驗室里,3位科學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約翰·巴頓(John Bardeen)和沃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成功地在貝爾實驗室制造出第一個晶體管。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到了1950年,William Shockley開發出雙極性接面晶體管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也就是現在俗稱的晶體管,而第一款采用晶體管技術,并商業化裝置于1953年上市,竟然是一款助聽器。
他們在導體電路中正在進行用半導體晶體把聲音信號放大的實驗。3位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在他們發明的器件中通過的一部分微量電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過的大得多的電流,因而產生了放大效應。這個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晶體管。正因它是在圣誕節前夕發明的,而且對人們的生活發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所以被稱為“獻給世界的圣誕節禮物”。因此,這3位科學家共同榮獲了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6年,當3位發明家榮獲諾貝爾獎時,他們的科技成果正闊步走進世界億萬人民的家庭,應用在電視機、收音機、高保真音響等設備里。
晶體管促進并帶來了“固態革命”,進而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半導體電子工業。作為主要部件,它及時、普遍地首先在通訊工具方面得到應用,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由于晶體管徹底改變了電子線路的結構,集成電路以及大規模集成電路應運而生,這樣制造像高速電子計算機之類的高精密裝置就變成了現實。
Bell Labs首顆Transistor的實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