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中國航天四老、兩彈一星元勛、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屠守鍔去世。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吳興。194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歷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研究員、高級技術顧問。曾任西南聯大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北京航空學院教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顧問等。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參加地空導彈初期試制,任副總設計師;研制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任總設計師;研制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任總設計師。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火箭專家,生于浙江湖州,1936年畢業于埭溪中學,194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1941年赴美國留學,1943年獲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后在美國布法羅寇蒂斯飛機工廠任工程師。1946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校人之一。從1957年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一分院副院長。1965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1982年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90年任
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長期從事火箭總體研究與設計,領導并組織了近、中程火箭的研制,成功地主持了遠程運載火箭的研制生產和全程飛行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是中國航空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2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他先后擔任中國自行研制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制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
導彈總設計師
屠守鍔成為錢學森院長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導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1957年9月,屠守鍔作為聶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我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導彈技術的引進,而后,他便和戰友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枚導彈的仿制工作。在從仿制到獨立研制的艱難歷程中,在研制第一枚地空導彈和地地導彈的過程中,他成了導彈設計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在蘇聯撤走專家的困境下,屠守鍔走馬上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全面主持技術工作。面對阻力,他只平靜地說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
屠守鍔是一個不信邪的人。他和同事們廣泛聽取意見,深入科研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制訂了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還參與制訂出其技術發展方向,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導彈等重大技術方案和技術途徑。這個規劃經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中央專委會議批準實施后,對中國導彈與火箭技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在首飛試驗中墜毀,痛苦與失望籠罩在科技人員的心頭。屠守鍔臨危受命,指導設計人員,開展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兩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終于換來了豐碩成果:修改設計后,從1964年6月開始,這種中近程導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都取得成功。比這種型號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總結、攻關的過程中,中國第一代導彈技術專家成長了起來。他們掌握了導彈研制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后各種型號導彈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礎,并直接為中國1966年10月進行的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
1965年3月,由周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作出一項重大決定:盡快把中國的首枚遠程導彈搞出來,并由屠守鍔擔任總設計師。此番他擔任的總設計師角色,按錢學森的說法,既是技術總負責人,又是指導日常設計工作和最后拍板的技術決策人。屠守鍔深知自己肩上這副擔子的分量,而且留給他的時間又那么緊:1971年試飛,1973年定型。如果能有一個正常的科研環境,憑著屠守鍔的卓越學識和全體研究人員的聰明才智,按時完成任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偏偏在這時,一場浩劫席卷全國,屠守鍔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難。
屠守鍔想方設法避開政治風暴的襲擊。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一個接一個的批斗會,他依然我行我素,埋頭于資料、圖紙和各種數據,座談、討論、論證、實驗,聽取專家意見,提出新的設想。他大膽革新,勇于探索,在制導技術、推進技術、結構材料、發射試驗等方面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的工作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展著。有人曾看到,某次群眾大會上,別人慷慨陳詞,屠守鍔卻凝神屏氣,筆走游龍,旁若無人地演算公式。1968年,屠總他們終于拿出了遠程導彈的初步設計方案。
這之后,研究院的派性斗爭愈演愈烈,本想遠離政治的屠守鍔卻時時得到政治的關照,常常被無端拉上主席臺,接受批斗。周總理在得知這些情況后,開列了包括屠守鍔在內的一批重要專家的名單,并指示:要在政治上保護這批搞國防科研的專家,必要時可以用武力保護。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帽子的屠守鍔幸免于難,但他主持制訂的設計方案卻遭到非議。屠守鍔堅持原則,據理力爭,終使自己的方案得以實施。
隨著方案的確定,發動機、箱體、地面設備等的研制工作全面鋪開。那段時間,規章制度被說成是修正主義的管、卡、壓受到批判,許多情況下都是憑良心辦事。為了保證型號質量的可靠,在為期100天的總裝測試中,年過半百的屠守鍔始終堅持在一線,一刻也沒離開過。當屠守鍔認為導彈可以出廠運往發射場試飛時,卻產生了不同意見。
問題很快提交到周總理那里。總理聽完介紹,問:屠總,你認為這枚導彈可以發射嗎?屠守鍔毫不遲疑地回答:該做的工作我們都做了,它的性能狀態是良好的。我們認為,這枚作為首發試驗的導彈,應該得到最好的考驗,以便通過飛行試驗,進一步檢驗我們的方案,從中找出不足。
關鍵時刻,又是周總理支持了屠守鍔。7月,導彈被運往發射場。為了掌握情況,總理要求每天向他匯報一次導彈的狀況。9月8日,屠守鍔專程回京,向總理作匯報。那天中午,總理特地備了幾樣菜,與屠總等共進午餐。總理的關懷,給了屠守鍔無窮的力量和信心。兩天之后,大西北的發射場傳出喜訊:中國自行研制的首枚遠程導彈飛行試驗獲得基本成功!
1980年5月9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出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零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范圍內的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全世界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
屠守鍔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次發射試驗,但沒有哪一次像這次這樣舉世矚目。這是一次遲到的試驗。遠程導彈要投入使用,必須經過全程飛行的考驗,然而由于種種政治風波的干擾,這次試驗被擱置了整整9年才得以進行。這又是一次特殊的試驗,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剛剛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如果試驗成功,無疑會為這個春天錦上添花。作為這枚導彈總設計師的屠守鍔,雖然并不為局外人所知,自己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980年早春,屠守鍔和研究院院長張鐮斧--一個在上甘嶺戰役中立過赫赫戰功的英雄團長一起,率領試驗隊進入了依然寒氣逼人的茫茫戈壁。戈壁灘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陽光明媚,轉眼就可能飛沙走石。屠守鍔身穿工作服,在火箭測試陣地與發射陣地之間穿梭往來,鼻孔、耳朵、衣服里常常灌滿了沙土。他常常一干就是20多個小時,困了在木板床上打個盹,又奔赴現場。
要確保發射成功,遠程導彈身上數以十萬計的零部件,必須全部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在那復雜如人體毛細血管的線路管道上,哪怕有一個接觸點有毛病,都可能造成發射失敗。盡管有嚴格的崗位責任制,盡管發射隊員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但在屠守鍔帶著大家所進行的幾十次眼看手摸、儀器測試中,還是查出了幾根多余的銅絲。多懸呀!屠守鍔肩上的擔子實在太重了。短短幾個月,他渾圓的臉瘦了一圈,烏黑的頭發也白了幾許。
導彈在發射塔上矗立起來了。在簽字發射之前,屠守鍔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仰望數十米高的塔身,他想上去作最后的檢查。張鐮斧院長考慮到屠守鍔的身體,要搶著上塔,但屠守鍔說什么也不干。年過花甲的屠守鍔不顧連日勞累,一鼓作氣,爬上了發射架。
當導彈伴著驚天動地的巨響,穿過云端,越過赤道,準確命中萬里之外的目標,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時,就出現了本文開始那動人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