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來
2013年1月24日,復旦大學教授鄧正來逝世,享年56歲,曾將哈耶克理論引入中國。 1982年畢業于四川外語學院,并于同年就讀于北京外交學院。1985年碩士畢業后未就業,個人獨立治學,被媒體報道稱為中國第一個學術個體戶。
2003-2008年,受聘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西方法哲學研究所所長。
2008年加盟復旦大學,現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輯刊》主編、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編、《復旦政治哲學評論》主編、《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主編、《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主編,吉林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大學特聘教授、江西財經大學贛江學者講座教授,澳門大學資深訪問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等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兼職教授。
鄧正來1956年2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70年,隨父母支援三線建設,移居四川內江。1971年起,在位于內江的西南醫療器械廠工作。1978年,就讀于四川外語學院英語專業,1982年獲學士學位。1982年-1985年,就讀于外交學院國際私法研究生專業。1985年以后,開始在北京獨立從事學術翻譯和研究工作。1987年,創立燕京社會科學研究所,任所長。1992年,在香港創辦《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任主編。1994年,在香港創辦《中國書評》,任主編。2002年,創辦《中國社會科學評論》,任聯合主編。2003年,正式受聘吉林大學,任吉林大學法學院暨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法哲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創辦個人學術網站正來學堂。2008年,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創立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并任院長。2009年,受學校委托創立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任主編;同年創立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任主任。鄧正來還曾任民進中央委員會特聘研究員,Fudan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中國社會科學輯刊》、《復旦政治哲學評論》、《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等刊物主編,華中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浙江大學法學院等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兼職教授,以及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澳門大學資深訪問教授、江西財經大學贛江講座教授、貴州大學特聘教授等學術兼職。
鄧正來在中國社會科學的多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0-2004)》,在總共21個學科的論文引證排名中,鄧正來在6個學科中位居前50名:
鄧正來是中國社會科學,特別是法學和政治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他被公認是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199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規范化和社會科學自主性運動(1990年代中期)、哈耶克自由主義研究(1990年代晚期)及中國(法律)理想圖景大討論(2000年代中期)的主要引領者和推動者。他于1992年發表的《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開啟了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先河。他與美國杰弗里亞歷山大聯合主編的《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迄今仍是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必備參考書之一。他是中國研究哈耶克思想的標志性學者。他所撰寫的《規則秩序無知:關于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哈耶克社會理論》、《哈耶克法律哲學》等論著,被公認代表著漢語世界哈耶克研究的先進水平。他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其法學代表作《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于2005年發表后,僅發表在CSSCI刊源上的評論文章就有近百篇,開創了中國自民國以降法學界集中評論一位學者某部著作的最大盛況。該書還被日本法學家全文譯為日文出版,是當代中國法學界極少數被譯為日文出版的學術專著。
鄧正來長期致力于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經典著作的漢譯工作,組織、策劃并獨立翻譯出版了大量學術名著,是我國近二十年來西學東譯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早在1987年,他就擔任華夏出版社二十世紀文庫學術編委和總審校,并在該叢書翻譯出版了在中國法學界極具影響力的西方法哲學著作《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該書迄今仍是中國法學界引證數最高的西方法學論著之一。1988年以來,他先后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國際政治學漢譯名著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國際政治學名著譯叢等叢書總審校及北京大學政治與法律哲學經典譯叢主編等職,并主持翻譯了《牛津法律大詞典》、《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布萊克維爾政治思想百科全書》(新修訂版)和《布萊克維爾政治制度百科全書》(新修訂版)等大型工具書,為擴展中國社會科學、特別是中國法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理論視野做出了杰出貢獻。他還完成了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二、三卷)和《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等220萬字代表性論著的漢譯工作,被公認為哈耶克思想在漢語世界的傳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此外,他還是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和《法理學》(第一、二卷)、喬治薩拜因《政治學說史》及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等10余部論著的譯者或校者,為我國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前沿性理論寶庫。
鄧正來是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術事業的優秀組織者。他既是當代中國多個著名學術刊物的創辦者,也是多個著名學術平臺和學術機構的創立者,還是大型學術叢書和前沿學術討論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先后創辦了中國首批嚴格遵循國際學術規范的學術刊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著名書評??吨袊鴷u》、著名西方法哲學研究??段鞣椒烧軐W家研究年刊》及首批政治哲學研究??稄偷┱握軐W評論》等學術刊物。由他主編的各類學術刊物累積出版84期(本)。他創立了中國訪問量最大的以學者個人命名的學術網站正來學堂(截至2013年1月27日,訪問量已逾1500萬人次)。受聘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后,他創立了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倡導以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為特色;成立了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張以當代中國問題的跨學科研究為旨趣;受命擔任中國內地第一家以全球化為主題的中文在線學術雜志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主編,并負責在線雜志的運營工作。除了策劃大型學術譯叢外,他還策劃了法律出版社中國法律哲學臨界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重新發現中國文叢和中國深度研究文叢、上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發展論叢等學術叢書,組織出版了一大批主題鮮明、論說嚴謹的學術論著。
鄧正來長期致力于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研究,為建立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傳統、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促進中國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早在1990年代中期,鄧正來就致力于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研究,并最終提出了中國社會科學要自主于西方社會科學文化霸權的著名主張。為此,鄧正來既從一般性的學理層面進行了初步探討,也以中國法學為個案提出了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的著名主張,還從全球主義(全球化話語)與全球化進程的互動、世界秩序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的知識轉型、生存性智慧等多個視角系統論證了根據中國、走向世界的學術命題,并以Series onDeveloping China和Fudan Journal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等英文出版物為平臺,極力推動中國社會科學走向世界,贏得了國際學界的廣泛尊重。
鄧正來是中國青年學術人才培養的不懈探索者。他秉承走向學術本身的理念,通過西學原典精讀、讀書小組、大師思想Seminar、暑期講習班、暑期翻譯班等獨特方式,全心致力于青年學術人才的培養。無論是作為民間學者,還是作為大學研究生和博士生導師,鄧正來均以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批判、辯駁方式及源于自身治學實踐的研究性翻譯、個殊化路徑和以中國為思想根據等治學理念,引領青年學者培養學術批判的精神、學術對話的品格、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根據中國的關懷。
鄧正來的一生是獻身于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發展事業的一生。為了中國學術,這一《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的創刊理念是鄧正來學術生涯的真實寫照。他的英年早逝,既是復旦大學和上海學術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社會科學界的重大損失。
甲辰年十二月廿五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