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姓
喬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橋姓所改,是一個以山命名的姓氏。據《元和姓纂》及《萬姓統譜》所載,相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在今陜西省黃陵縣城北),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于是這些人就以山為姓,稱為橋氏。至于橋氏改為喬氏,是在南北朝時的魏。據桑君編纂的《新百家姓》記載,東漢時有太尉橋玄的6世孫橋勤在北魏任平原內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歡的專權和壓迫逃了出來,橋勤隨孝武帝一起投奔
池姓
池姓起源 出自嬴姓,始成于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以居住地為姓。《風俗通》載:“氏于地者,城、郭、園、池是也。”古代城墻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于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蒙姓
蒙姓起源 1、以山名為姓。周朝的時期,有官職名為東蒙主,職責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為姓,形成蒙姓。 2、為他姓所改。這一支蒙姓改自東蒙氏。 3、來源于高陽氏。夏朝建立以后,顓頊的后代被封在蒙雙(有說法為雙蒙),他的后代于是將封地的名作為姓氏,成為蒙姓和雙姓。
屠姓
屠姓起源 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傳,上古時代,黃帝與炎帝兩個部族聯合起來,在涿鹿與九黎族大戰,擒殺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遂將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歸順的,就遷到鄒、屠兩地定居,形成鄒、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為姓。鄒、屠二地均在今山東境內。 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諸侯,其中一支封于?國。?國滅亡后,其族人遂以國名命姓,為?姓,后來又去邑為屠,稱屠氏
藺姓
藺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時,晉獻公的少子成師被封于韓(現在陜西省韓城縣),他建立了韓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后代子孫遂以韓為姓,稱韓姓。傳到韓厥(即韓獻子)時,他的玄孫叫韓康,在趙國為官,得到藺(今山西柳林縣北,一說在陜西渭南縣西北)作為封邑,他的后代子孫遂以封邑名為姓,稱藺姓。
卓姓
卓姓起源 卓姓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的后裔。楚威王有個兒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為姓,稱為卓氏。
賴姓
賴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賴,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后以國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后裔。相傳炎帝后裔有四支,屬于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東遷,于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后來接受周
籍姓
籍姓起源 籍氏的得姓,是由于他們的祖先是春秋時代為晉大夫伯厴,司晉之典籍,以官為氏,籍亦作藉。籍氏家族,當時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地位崇高,不過,到了“三家分晉”,揭開戰國之幕時,這個家族遠離山西老家,播遷到當時的宋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的商丘縣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帶地方,繼續繁衍滋長,最后在河北省的永平縣(古為廣平郡)成了當時的名門望族。籍氏家族的人要尋根,可到商丘和永平。 還有一種說法:籍姓
咸姓
咸姓起源 出自高辛氏。帝嚳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臣子咸丘黑,是咸姓始祖。出自巫者。商代有賢臣名咸,因為以卜祝巫事為職業,故稱咸巫,其后代以祖先名字為姓,稱咸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公的王妃驪姬發難,欲立奚齊為嗣,驅逐公子重耳和夷吾,導致晉國內亂。后廢晉國公族,稱為咸氏。
索姓
索姓起源 索氏出自子姓,是湯王的后代。商朝的王公貴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滅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在魯(今天的山東省境內),建立了魯國,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遷徙到魯國,這六姓分別為徐姓、條姓、蕭姓、索姓、長勺姓和尾勺姓。其中的索姓定居于魯,于是形成索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