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姓
匡姓起源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長垣西南)宰,即為匡地的地方長官,其孫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為匡姓。到北宋初年,為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為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為民姓中有主姓,大為不妥,遂令主姓改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周代鄭國有匡邑(河南扶溝縣西南),當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稱匡氏。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雎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為姓,也稱匡氏。
造姓
造姓起源 造姓相傳為周穆王時名臣造父的后代,他以善于駕車和養馬著名,曾駕車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亂。他的后代,便有人以他的名字為姓。另外,相傳古代西羌族中也有人以造為姓,但其血統應另有淵源。造姓歷史上形成了京兆等郡望。
弘姓
弘姓起源 弘姓是以祖上名字為姓的姓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弘演,是個被國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后世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為姓,成為弘姓。弘姓家族本來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為太子,天下要避諱用弘字作為姓名。于是弘姓就都改為李姓。隔了好幾代人后,弘姓才被恢復。后來弘姓就成了歷史上的罕見姓。
滿姓
滿姓起源 為先帝舜的后代。周文王打敗商國以后,將舜的后裔胡公滿封在陳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春秋時期陳國被楚國打敗,陳國滅亡。陳國的子孫于是將開國元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姓作滿,同時也有的以國名為姓,姓作陳的。
招姓
招姓起源 招姓來源有兩支,除了晉國步招后裔外,更重要的一支相傳是出自春秋時陳國,由陳侯的弟弟招而來。招因卷入一場內亂被放逐到越國,從此在當地居住下來,他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為姓。
召姓
召姓起源 傣族姓。還有漢姓,讀shao,西漢有南陽太守召信臣。
兆昆姓
兆昆姓起源 兆昆現在姓氏為兆,姓兆昆前姓beerjijite(博爾濟吉忒)此時為蒙古。 蒙古人種 mongoloid發源于亞洲的一種種族,通常以人類的主要種族種類之一而著稱,包括亞洲北部與東部的民族、馬來西亞人、愛斯基摩人、通常還包括美洲印地安人在內,他們具有黃膚、粗黑直發、稀少的胳腮胡、矮小身材、圓頭、鼻小而顴骨突出的寬扁臉以及帶有內眥贅皮的眼睛等特點。
釗姓
釗姓起源 周康王名釗,或其子孫以為氏。又,或金姓所改。--《正字通》
漳姓
漳姓起源 以前在湖南邵陽一帶,原姓章,后有一支遷至湖南湘鄉,為有所區別,改加三點水姓漳。
耿姓
耿姓起源 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后來的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溫縣東。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為了與讀做xing的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國,在今天的陜西省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后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