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姓
共姓起源 源出姬姓。西周時周厲王施暴政,被國人趕走。當時有一位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為共(在今河南輝縣)伯,由于他品行高尚,深得百姓尊重,大家就推舉他代行天子權力,史稱“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厲王的太子靜長大成人,共和就把政權歸還給他,立為周宣王,自己回到共國。共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后世子孫以國為姓,稱共氏。另有一支是晉獻公的后人。晉獻公有個太子叫申生,母親齊姜死得早,后來晉獻公寵幸驪姬,驪姬為
皋姓
皋姓起源 ①姓源:皋陶氏之后。 ②姓氏考略:吳郡有皋姓,系春秒時越大夫皇如之后。 ③風俗通:漢有司徒長史皋誨。 ④千家姓:廣陵族。
高堂姓
高堂姓起源 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齊國卿士高敬仲奚采于高堂,其 后人以高堂為氏。郡望:齊郡(今山東臨淄一帶)。 諫主而勛遷光祿 傳禮而爵贈萊蕪 上聯說三國時魏國平陽人高堂隆,字異平,黃初年間為堂陽長。明帝即位后,官散騎常侍,當時朝中大建宮殿,他曾上疏諫阻。官至光祿勛。 下聯說西漢魯人高堂生,字伯,西漢今文禮學的最早傳授者。秦始皇焚書后,僻l》已不傳,只有他能背誦,并有專門研究。現存的《禮儀》十七篇
剛姓
剛姓起源 剛姓是一個來源于地名的姓氏。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城邑名剛壽(約在今山東東平一帶),居住在當地的人后來以地名為姓氏。最初是漢姓,但后也有滿人姓剛。 姓氏考略:剛氏,乃以邑為氏。史記云:伐齊取剛壽。按,清有兵部尚書剛毅。
淦姓
淦姓起源 ①萬姓統譜:宋有?靼玻???恕 ②堂號考:臺灣省臺中市多此姓。 ③罕用字體表:?鰲 淦 ①姓氏考略:以水為氏,江西永修多此姓。 ②池北偶談:金日?后有金者,為制置使,宋高宗為加點水,遂有淦姓。
改姓
改姓起源 回族中的改姓,初期見于康熙年間居北京牛街的社會活動家改弼廷。改氏先祖為麥加人,故其姓應是由“名改姓”而來,或為求仕入官者的賜姓。
尕姓
尕姓起源 回族姓。回族中的尕姓,主要源自明清時的伊斯蘭教法官“尕最”的首音。再有,自中亞而來,精通《古蘭經》誦讀的學者及在清真寺里擔任初級經文教學的阿訇,人稱“尕阿訇”,也是少數尕姓之源。在新疆地區有一尕姓家族,上祖為明代望族。至清初,曾祖曾考取進土入翰林院,故陜西咸陽一帶有民謠:“先有尕家墳,后有河州城”。另外,個別尕姓也有出自信仰伊斯蘭教的藏族同胞。
浮姓
浮姓起源 姓氏考略:共工臣有浮游,見古文瑣語。路史:春秋時有姜姓國、萊國,萊共工浮柔出奔棠國,其后有浮萊氏,簡為浮氏。
付姓
付姓起源 付 氏來源有三個, 一是付蘇,二是符姓,三是傅氏。明代有付告 1。符氏來源 《元和姓篡》: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笙令,因為氏。瑯琊。 《姓氏急就篇》:符氏,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 《廣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瑯琊。 宋代歐陽修《符氏族譜》,明代宋濂《符氏世譜記》,明代丘浚《世引堂記》,也基本上如上所說。流傳最廣的宋代《百家姓》中記有“祖武符劉”,列入百家姓
復姓
復姓起源 ①通志氏族略:漢時有復中翁,東海人,系漢宣帚微時之師。 ②千家姓:東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