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電影《鳴梁海戰》
1597年3月,以野蠻兇狠著稱的日本海賊王所率領的海盜部隊,大舉侵朝,朝軍毫無準備,遭到慘敗。朝鮮王迫于形勢,順應民心重新任命一代名將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統制使。而此時,當年揚威海上的威武水師,只剩下可憐的12艘軍艦,眾將對敵我形勢極度悲觀,紛紛表現出"此戰必敗"的情緒。李舜臣力排眾議,命人焚毀軍隊輜重給養倉庫,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氣概,號召部下與倭寇決一死戰。
在鳴梁和珍島碧波亭之間,有一水流湍急的海峽。李舜臣趁退潮時派人設置了鐵索與木樁。大戰當前,李舜臣身先士卒,親率旗艦戰船孤軍迎戰。一場惡戰,擊沉敵人指揮船和其它戰船兩艘。海賊王被殺,陣形大亂。這時已開始退潮,海水湍湍東流,朝鮮戰船趁勢猛攻,敵船招架不住,順流東撤,但被鐵索和木樁擋住去路。朝鮮戰船抓住有利戰機,奮力沖殺,擊沉敵船三十余艘,斃敵4000余人,重創了日本艦隊,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影片剛柔并濟,血性戰爭場面令人振奮,而韓國電影特有的細膩手法,又將影片情緒渲染的感人至深。
影片敘事緊湊,欲揚先抑,大戰之前鼓點密集,鋪排手法多樣,有種山雨欲來之勢;戰爭心理刻畫細膩,日軍戰船較多,軍力強大,朝鮮新近多敗,人人自危,不少主和派甚至害怕與日本開戰禍及妻兒,片中對于這些人物心態描寫相當到位;主帥李舜臣力挽狂瀾,利用鳴梁海峽回流地利之勢來設計戰略,有勇有謀的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鳴梁海戰》優點在于不神化英雄人物,并未一味迎合觀眾的民族情感,影片花重金砸出的61分鐘激烈海戰毫無尿點,尤其李舜臣身先士卒,以主艦單挑倭寇數艘艦船的場景,不僅打出了水軍的士氣,更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
影片中前期給我個人一種感觸,為什么強盜會那么理直氣壯,正義卻顯得那樣悲壯蒼傷,這讓我想到日本對我國從明朝開始到近代,多次的侵略和侵占,將我們置身于水深火熱中,片中朝鮮軍民與我們一樣,在民族存亡之際,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李舜臣在處決逃兵,焚毀軍隊輜重給養倉庫后,為挽回失去的信心和動搖的軍心,激勵軍士們:“逃避不能生存在,茍且何以求生”、“恐懼心同樣存在于敵我軍中,誰能將恐懼心化為勇氣,變化為成千萬倍能量,你將戰無不勝”,并親領旗艦孤軍迎獨戰,激勵起軍民的斗志,塑造了軍魂和一種強大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強于自己的敵人,讓人感到血液膨脹,激情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