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坐落在北京市蘆溝橋畔,是國內重點工科院校和全軍綜合性大學之一。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培養博士、碩士和本科3個層次的學員,輪訓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師、旅、團長和各級技術軍官,培訓雙向選擇生和外軍留學生。主要為全軍培養裝甲兵排長、坦克排長、陸軍步兵排長和具有軍事指揮員素質的各類工程技術軍官,同時培養地方和軍隊雙向選擇的專門人才。
學院介紹
裝甲兵工程學院主要承擔著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和外軍留學生教育四類培訓任務,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初級生長軍官的學歷教育全部由學院承擔;同時,還承擔著裝甲裝備科研、部隊技術服務、為總部機關提供業務咨詢等任務。
學院占地面積7300余畝,包括坦克駕駛場,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擁有2個全軍重點學科,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全軍重點實驗室,近200個實驗室、專修室和7個大型專業訓練場,圖書館藏書近50萬冊,并建有電子閱覽室,與國家圖書館、總裝備部科技情報所、清華大學等大型圖書館、資料中心建立了聯機檢索;裝備動力研究中心、裝備作戰仿真中心、軍體訓練中心等設施達到軍內一流水平。校區綠樹成蔭,環境優美,設施齊備,條件優越,是理想的教學科研園地。
多年來,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學院的建設發展給予了很大的關懷和支持,中央軍委首長先后視察學院研究的裝甲裝備成果和多次來院視察、檢查指導工作,為學院瞄準軍事前沿、搶占發展先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全軍第16次院校會議后,根據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和未來人才培養的需求,學院黨委確定了“十二五”建設規劃和目標,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高等工程教育與軍事職業教育有機融合、裝備與信息特色鮮明,具備推進陸軍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核心能力的“軍內領先、國內知名”高水平特色學歷教育院校。
歷史概述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是全國重點高等工科院校和全軍十二所綜合性院校之一,是我軍培養裝甲機械化部隊工程技術軍官和指揮軍官的最高學府。
裝甲兵工程學院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軍工六校之一。學院座落在北京市豐臺區,占地7300多畝,建筑總面積達63萬平方米,毗鄰著名的抗日戰爭“七七事變”發生地盧溝橋畔,靠近五環路、六環路、京港澳高速,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
學院隨哈軍工創建至2014年,已經走過了62年的發展歷程。1961年按照中央軍委部署,在西安獨立建院,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遷址北京與第二坦克學校合并成立坦克技術學校,后來又先后更名擴建為裝甲兵技術學校、裝甲兵技術學院,1986年恢復現名。1999年5月,根據全軍院校體制編制調整,學院由總參謀部轉隸總裝備部。在61年的辦學治校過程中,學院始終堅持弘揚哈軍工優良傳統、認真總結辦學治校經驗、突出軍事裝備特色,逐漸凝煉形成了“秉承軍工傳統、服務陸軍建設、緊貼裝備育人”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宗旨。現為全國重點工科院校,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教學科研
裝甲兵工程學院基本形成了以裝甲裝備全系統、全壽命周期為主線的學科專業布局,以工為主,工、管、軍、理、哲互為支撐的學科專業體系。1982年學院開始研究生教育,1986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可在56個學科專業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2] 同時,具有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并可在材料工程、兵器工程和車輛工程3個工程領域面向軍內外招收和培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學院現有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獲“求是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人被評為全國、全軍優秀(模范)教師,1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40余項,軍隊級科技進步獎370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軍隊級教學成果獎60余項。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院擁有一支學術造詣深、結構合理、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230余名,有一批在軍內和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學院還聘請多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并與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間聯系。學院承擔著國家和軍隊許多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任務,科研成果豐碩。
主要任務
為陸軍培養具有軍事指揮員素質的各類工程技術軍官和具有工程師素質的軍事技術指揮官;開展裝甲裝備方面的科學研究;面向社會培養經濟建設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培養博士、碩士、本科和大專四個層次的學生,輪訓坦克師長、旅長、團長,培訓外軍留學生并受教育部委托培養地方本、專科大學生。
學院承擔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四類培訓任務,其中,“合訓分流”類初級指揮生長干部學歷教育是培訓任務的主體;同時,還承擔陸軍武器裝備科研、為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提供技術服務、為總部機關決策提供業務咨詢等任務。
學院設施
專業設施
學院占地7300畝,總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建有現代化教學訓練場館10余個,擁有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信息化裝備培訓與實驗中心、裝備作戰仿真中心、裝備動力研究中心、裝備保障研修中心、軍體訓練中心等實驗室(專業教室)150余個。擁有裝甲車輛綜合訓練場、戰術訓練場、射擊場等10個專業訓練場。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有油料光譜、人機環境等6個裝備技術實驗室和1個試驗場、3個試驗站。
配套設施
各種教學科研、生活和文體設施齊全,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科技活動中心、圖書館、軍體訓練中心、游泳館和綜合實驗樓等260多個實驗室和專修室,10個綜合訓練場館。已建成全軍首家以千兆以太網為技術支撐的校園網,在校學員可通過校園網實現與互聯網的聯接。
師資隊伍
有650多名教員和400多名專職科研人員。教員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近70%。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得者、裝備再制造工程學科締造者徐濱士教授;“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著名仿真工程專家王精業教授;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還有“求是獎”獲得者、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軍優秀教師、軍隊院校育才金獎、銀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總裝“1153”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等一大批骨干教員。學院還廣納賢士,聘請了多名“兩院”院士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和兼職教授。
部門設置
學院有近200個各類實驗室、專修室和7個大型專業訓練場。其中表面工程實驗室、裝備作戰仿真實驗室和發動機實驗室的建設屬國內一流水平。建有計算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光電測試中心、模擬訓練中心、全軍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和水上軍事訓練中心等教學科研設施。
學院設有基礎部、機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指揮管理系、技術保障工程、信息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外訓系等8個系部共30多個教研室。
學院專業
工程技術類招生專業為車輛運用工程、裝備保障指揮和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合訓分流招生專業為信息與計算科學、軍用材料工程、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信息工程、軍用光電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仿真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兵器工程、導彈工程、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
學院現有各培訓層次專業27個,其中本科專業16個,分布在工學、管理學、軍事學和理學四大學科門類,在校學員5000余人。
辦學特色
學院現有兵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可在工學、管理學、軍事學、理學和哲學5個學科門類培養研究生;并有7個工程專業領域學位授予權;還可在11個二級學科開展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工作。“十五”期間有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個,總裝“雙十二工程”重點建設學科3個,還有“十一五”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5個,并在學科建設上形成了“統籌規劃,打造精品,促進學科創新發展”的辦學特色。
辦學成就
從1999年起,學院作為全軍首批7所試點院校之一,承擔了“合訓分流”改革試點任務。在幾年的探索實踐中,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總體設計,狠抓過程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緊貼裝備開展“合訓分流”學歷教育已成為學院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這一成果2005年獲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3年以來,學院共取得170余項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1項,二等獎42項,三等獎113項。坦克履帶板新材料、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分布式虛擬現實應用系統開發與支撐環境,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外軍交流
學院是全軍首批對外開放單位之一,先后接待了70多個國家300余個軍事代表團,為4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留學生3000余人。同時,通過專家互訪、學術交流、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等方式,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美、英、法、德、日、韓、波蘭等國家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2012年9月19日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問裝甲兵工程學院,并發表演講。
2014年3月18日,國防部外事辦公室組織外國駐華武官參觀裝甲兵工程學院,來自近70個國家的90余位外國駐華武官應邀參加。
活動期間,各國駐華武官聽取了裝甲兵工程學院情況介紹,參觀了部分陸軍裝甲裝備,觀看了坦克駕駛訓練,并與學院的干教和學員進行了交流,中午在學院食堂與學員共進午餐。各國駐華武官表示,此次參觀介紹不僅使他們對裝甲兵工程學院的整體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更使他們對中國軍校學員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認識,中國軍校的培訓模式和高素質的青年學員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國防部外事辦公室每年組織外國駐華武官參觀一些中國部隊單位和院校,加深駐華武官對我軍隊建設情況的了解,增進中國軍隊與各國軍隊的友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