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
生物特性
衣原體是一種即不同于細菌也不同于病毒的一種微生物。衣原體與細菌的主要區別是其缺乏合成生物能量來源的atp酶,也就是說衣原體自己不能合成生物能量物質atp,其能量完全依賴被感染的宿主細胞提供。而衣原體與病毒的主要區別在于其具有dna、rna兩種核酸、核糖體和一個近似細胞壁的膜,并以二分裂方式進行增殖,能被抗生素抑制。 衣原體屬于原核類生物。名稱和分類
衣原體chlamydia 以鸚鵡熱病原體和沙眼病原體為代表的專性寄生性的微生物。最早是由宮川米次等(1935)從腹股溝淋巴肉芽腫患者的染色體中作為宮川小體而發現的,被命名為宮川氏體(miyagawanella)(e.brumpt,1938)。其后,相繼又出現很多其它名稱,例如作為立克次氏體的親緣種被稱為rickettsia formis、neor-ickettsia等,也有作為病毒類而稱之謂鸚鵝熱和腹股溝淋巴肉芽腫病毒(psittacosislymphogranvlo-ma,virus,plv)、鸚鵝熱病毒群(psittacosisvirus group)等,相當混亂?,F在已按伯杰式分類法歸為衣原體目(chlamidiales,l.a.pagei等,1971)。然而目前尚有許多不明之處。侵染粒子呈直徑0.3微米的球形,可用光學顯微鏡看到;在被細胞壁和細胞膜包裹的細胞質中有核糖體;核酸同時含有dna和rna;已證明有葡萄糖代謝活性和蛋白質合成能力;在細胞液胞內增殖,不進入細胞質質內。侵染粒子通過吞噬作用進入細胞波胞內,轉化成一般稱為網狀結構體的粒子。網狀結構體通過分裂增殖,在浸染后期成熟為侵染粒子。因此,在增殖周期中,雖沒有保持作為粒子的連續性的潛伏期,然而,由于沒有證實網狀結構體的侵染性,所以從外表看起來,有一個相當于潛伏期的時期。為此,如上所述,直到最近仍作為病毒進行分類。生活史
衣原體有兩種存在形態,分別稱為原體和始體。原體有感染力,它是一種不能運動的球狀細胞。原體逐漸伸長,形成無感染力的個體,稱為始體,這是一種薄壁的球狀細胞,形體較大。衣原體的類型和相關疾病
已知的與人類疾病有關的衣原體有三種,分別是鸚鵡熱衣原體、沙眼衣原體和肺炎衣原體。這三種衣原體均可引起肺部感染。鸚鵡熱衣原體可通過感染有該種衣原體的禽類,如鸚鵡、孔雀、雞、鴨、鴿等的組織、血液和糞便,以接觸和吸入的方式感染給人類。沙眼衣原體和肺炎衣原體主要在人類之間以呼吸道飛沫、母嬰接觸和性接觸等方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