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
物種名稱
中文名:揚子鱷中文別名:中華鼉、土龍、豬婆龍
拉丁文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行綱 sauropsida
目: 鱷目 crocodilia
科: 鼉科 alligatoridae
屬: 短吻鱷屬 alligator
種: 揚子鱷 a. sinensis
揚子鱷或稱作鼉,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于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云游歐洲,名揚世界。
外形特征
揚子鱷與同屬的密河鱷相似,但是體型要小許多。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一般只有1.5米長。不如非洲鱷和泰國鱷的體型那么巨大。揚子鱷的吻短鈍,屬短吻鱷的一種。因為揚子鱷的外貌非常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婆龍”。體重約為36公斤。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全身有明顯的分部,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膚革制化,覆蓋著革制甲片,腹部的甲片較高。背部呈暗褐色或墨黃色,腹部為灰色,尾部長而側扁,有灰黑或灰黃相間手術紋。它的尾是自衛和攻擊敵人的武器,在水中還起到推動身體前進的作用。四肢較短而有力,它的一對前肢和一對后肢有明顯的區別:前肢有五指,指間無蹼;后肢有四趾,趾間有蹼。這些結構特點適于它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陸地生活的特點。
尾長與身長相近。頭扁,吻長,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嵴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趾端有爪。身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部前面為灰色,自肛門向后灰黃相間。尾側扁。初生小鱷為黑色,帶黃色橫紋。
揚子鱷的吻短而純圓,吻的前端生有鼻孔一對。有意思的是,它的鼻孔有瓣膜可開可閉。眼為全黑色,且有眼瞼和膜,所以揚子鱷的眼睛可張開可合閉。
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區。生活環境 揚子鱷生活在淡水里,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蒿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而揚子鱷的洞穴還超過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渡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幸存下來。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丑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生長繁殖
6月份交配,7~8月份產卵,每窩可產卵20枚以上。卵產于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幼鱷9月出殼。具冬眠習性。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較難繁殖。在種良好的環境中和精心飼養條件下,揚子鱷于1980 年產下了中國第一批幼鱷,成為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目前,鱷魚一家安靜舒適地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繁殖后代,其種群數量日益壯大。
生活習性
有人把揚子鱷稱為鱷魚,把它看作是魚一類的水生動物。其實揚子鱷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只不過揚子鱷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具有水陸兩棲的本領而已。這樣,揚子鱷就擴大了生活的領域,使它們容易在生存斗爭中成為優勝者。揚子鱷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性情兇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產卵,每窩可產卵20枚以上。卵產于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具冬眠習性,每年10月就鉆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于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敵害或追逐食物。它最愛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魚、小蝦、水鳥、野兔、水蛇等動物。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而它就有很強的耐饑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
獨特的捕食方法
揚子鱷在陸地上遇到敵害或獵捕食物時,能縱跳抓捕,縱捕不到時,它那巨大的尾巴還可以猛烈橫掃。遺憾的是,揚子鱷雖長有看似尖銳鋒利的牙齒,可卻是槽生齒,這種牙齒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鉗子一樣把食物“夾住”然后囫圇吞咬下去。所以當揚子鱷捕到較大的陸生動物時,不能把它們咬死,而是把它們拖入水中淹死;相反,當揚子鱷捕到較大水生動物時,又把它們拋上陸地,使獵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塊食物不能吞咽的時候,揚子鱷往往用大嘴“夾”著食物在石頭或樹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軟或摔碎后再張口吞下,如還不行,它干脆把獵物丟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爛,等爛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揚子鱷還有一個特殊的胃。這只胃不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別好。
種群現狀
19世紀,揚子鱷出沒在長江下游,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蘇境內,喜在丘陵溪壑和湖河的淺灘上挖洞筑穴,不過這種爬行動物卻離不開水。它在陸地上動作笨拙遲緩,一旦到水里,卻如魚得水。而這種水陸兩棲的特點,導致了揚子鱷的悲慘命運。揚子鱷筑穴的淺灘多被開墾為農田,丘陵植被被大量破壞,丘陵地帶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干旱和水澇頻繁發生,使揚子鱷不得不離開其洞穴,四處尋找適宜的棲息地。這種遷移過程又為自然死亡和人為捕殺創造了機會。揚子鱷多年來遭到大量的捕殺,洞穴被人為破壞,蛋被搗壞或被掏走。而化肥農藥的使用也大大減少了揚子鱷的主要食物--水生動物的數量。目前揚子鱷分布范圍縮減到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狹小地區。70年代開始了大量的保護工作。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建立了揚子鱷自然保護區。一系列的保護行動,使揚子鱷的數量有所上升。1983年的普查,發現野生揚子鱷數量僅有500條。1992年的普查發現,野生揚子鱷的數量增加到900條。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更是取得突出成績,近幾年先后孵出幼鱷7000條。這是十分可喜的,人工繁殖的極大成功,為揚子鱷數量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如今中國大約圈養了10,000頭以上的揚子鱷,主要在位于安徽宣城市的中國揚子鱷繁殖中心,以及許多動物園里。 從70年代起,我國的科學工作者邁上了充滿坎坷的人工繁殖揚子鱷的征途,現在我國人工孵化鱷卵、人工繁殖鱷群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揚子鱷的數量已從建場初期的170條增加到4000多條,現在每年的繁殖數量都在1000條以上,揚子鱷已成為被國際貿易公約批準的第一種可以進行商品化開發利用的受脅動物。
保護級別
揚子鱷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cites附錄i,iucn則列為極危。相關資料
揚子鱷又名鼉,將揚子鱷稱為鼉,早在商殷的甲骨文里就有記載了。古人常認為鼉是龍的一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就將揚子鱷稱為鼉龍。老百姓則將它稱為土龍、豬婆龍。總之古代人們將揚子鱷視為“龍”。揚子鱷是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喜歡棲息在人煙稀少的河流、湖泊、水塘之中,它大多在夜間活動、覓食,主要吃一些小動物,如魚、蝦、鼠類、河蚌和小鳥等。它忍受饑餓的能力很強,能連續幾個月不進食。
人們常常用“鱷魚的眼淚”來比喻那些假惺惺的人。因為人們看到揚子鱷在進食的時候常常是流著眼淚在吃一些小動物,好像是它不忍心把這些小動物吃掉似的。那么揚子鱷流眼淚是怎么回事呢?它的眼淚并不是出于憐憫,而是由于它體內多余的鹽分主要是通過一個特殊的腺體來排泄的,而這個腺體恰好位于它的眼睛旁邊,使人們誤認為這個腺體分泌的帶有鹽分的液體就是它的眼淚,當它進食的時候,腺體恰好在分泌帶鹽分的液體,所以人們常常認為它是在假惺惺憐憫這些小動物了。
揚子鱷有冬眠的習性,因為它所在的棲息地冬季較寒冷,氣溫到0℃以下,這樣的溫度使得它只好躲到洞中冬眠。據觀察,它冬眠的時間從10月下旬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左右結束,算來揚子鱷冬眠的時間有半年之久。它用以冬眠的洞有些不一般,洞穴距地面兩米深,洞內構造復雜,有洞口、洞道、臥室、臥臺、水潭、氣筒等。臥臺是揚子鱷躺著的地方,在最寒冷的季節,臥臺上的溫度也有10℃左右,揚子鱷在這樣高級的洞內冬眠,肯定是非常舒適的。它在冬眠的初始和即將結束的這兩段期間內,入眠的程度不深,受到刺激能夠有反應。中間這段時間較長,且入眠的程度很深沉,就好像死了似的,看不到它的呼吸現象。
剛剛從冬眠中蘇醒過來的揚子鱷,首先要全力以赴去覓食,這時洞外已經是暮春時節了。過不多久,體力充分恢復后的揚子鱷們,雌雄之間開始發出不同的求偶叫聲和雌雄一呼一應,在百米之外可聽到雄鱷洪亮的叫聲,雌鱷較為低沉的叫聲。它們以呼叫聲做為信號,逐漸靠攏,聚合到一起。這時大約已經到了6月上旬。揚子鱷在水中交配,體內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鱷開始用雜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適的地方建筑圓形的巢穴供產卵,每巢約產卵10~30枝之間。卵為灰白色,比雞蛋略大。卵上面覆蓋著厚草,此時已是夏季最炎熱的季節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熱的陽光照射下腐爛發酵,并散發出熱量,鱷卵正是利用這種熱量和陽光的熱能來進行孵化。在孵化期內母鱷經常來到巢旁守衛,大約兩個多月的時間,母鱷在巢邊聽到仔鱷的叫聲后,會馬上扒開蓋在仔鱷身體上面的覆草等,幫助仔鱷爬出巢穴,并把它們引到水池內。仔鱷體表有桔紅色的橫紋,色澤非常鮮艷,與成鱷體色有明顯的不同。
需要說明的是,在揚子鱷的群體中,雄性為少數,雌性為絕對多數,雌雄性的比例約為5∶1。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是一種有趣的自然規律。動物學家們經過研究才發現:純吻鱷的受精卵在受精的時候并沒有固定的性別。在它的受精卵形成的兩周以后,其性別是由當時的孵化溫度來決定的。孵化溫度在30℃以下孵出來的全是雌性幼鱷,孵化溫度在34℃以上孵出來的全是雄性幼鱷,而在31~33℃度之間孵出來的,雌性為多數雄性為少數,如果孵化溫度低于26℃或高于36℃,則孵化不出揚子鱷來,揚子鱷的受精卵在孵化時大多在適宜孵化雌性的氣溫條件下,這就造成了雌多于雄的情況。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安徽省宣城地區,面積44300公頃,1975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揚子鱷及其生態環境。
本保護區地處江南古陸與金陵凹陷的過渡地帶,全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地形錯綜復雜、溝塘、渠、壩星羅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溏、溝沖、山洼和水庫中,分布有我國特有的,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有“活化石”之稱的揚子鱷。揚子鱷與美洲密西西比河鱷為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種淡水鱷,數量極其稀少,被國家的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采取就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相結合的措施,使揚子鱷的種群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解除了該種瀕臨滅絕的危險。
揚子鱷研究進展
早在3 000年前,我國的甲骨文字就有關于揚子鱷的記載,但直到1879年才由福韋爾(fauvel)命名為 alligator sinensis而公諸于世。有關揚于鱷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在揚子鱷生態學、組織學、胚胎學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整個研究歷程粗略地可分為2個時期。
1.拯救揚子鱷物種的研究(1982~1992年)
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揚子鱷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73年國際保護野生動物大會將其列為臨危種和禁運種。1981年中美科學工作者聯合調查結果為:野生揚子鱷僅存數300~500條。為了拯救揚子鱷,我國政府于 1982年在安徽宣城投資興建了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同時一些學者圍繞著揚子鱷的種群分布和數量、棲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動規律等廣泛開展研究。陳壁輝和他的同事們對揚子鱷種群數量和分布、揚子鱷的形態學和生態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于1985年出版了專著《揚子鱷》。雖然早在1976年人工孵化揚子鱷就獲得成功,但人工飼養幼鱷過程中出現卵黃硬結而導致大量幼鱷死亡的問題(仍未解決)。陳壁輝等(1989)分析了幼鱷出生后的野外生態條件,測定了幼鱷的能量代謝,計算出幼鱷將體內卵黃全部消化完所需時間后發現,幼鱷孵出后喂食過早是導致幼鱷卵黃消化困難并形成硬結的原因。據此采取的措施為:一是將幼鱷孵化溫度升高至31~32℃,以加速幼鱷卵黃吸收速率;二是推遲喂食時間至幼鱷孵出后18~20天,以使卵黃完全被吸收。同時發現,孵化的前20天,濕度為95%以上,20天后降為90%左右,能提高孵化率,消滅孵化卵出現膨脹現象。1987年揚子鱷的孵化率達95%以上,而幼鱷的死亡率僅為2.1%(1982年幼鱷死亡率為40%)。揚子鱷蛋殼外粘稠物質對防止卵脫水和外界水分過多地進入卵內,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若粘稠物質遭到破壞,就將降低孵化率。潘繼紅等(1988)發現,一些幼鱷的死亡是由變形桿菌引起的肝病致死或是由構櫞酸桿菌、假單胞桿菌和變形桿菌合并感染肺而致死的。最近,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的王仁平等在死亡幼鱷的胃腸中發現有大量的線蟲,因此,線蟲感染可能也是導致幼鱷死亡的原因之一。
經過10多年研究和多方努力,揚子鱷孵化率和幼鱷成活率均保持在95%以上,種群數量有了很大增加,不僅拯救了揚子鱷這一物種,而且為揚子鱷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1992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國際瀕危動植物貿易會議”上,批準了揚子鱷可以進行商業養殖和商業開發。據李成元等調查,至 1994年底,在83 000多hm2揚子鱷保護區內野生鱷為667~740條左右;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內的人工飼養鱷為4 376條,1997年底已達7 000余條。
2.揚子鱷組織胚胎學及生理學等基礎理論的研究(80年代末~現在)
揚子鱷鱗甲本質上與真皮鱗類似,而形成方式與鳥類羽毛的發生有相似之處。皮膚腺有3種;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頜腺。背腺僅在胚胎或幼鱷背中線左右兩側第2行鱗片下呈對稱分布,以后出現不對稱的退化,至成體時則呈不對稱分布,因此是一種退化器官。泄殖腔麝腺和下頜腺均屬全泌腺,其功能與交配和繁殖有關。揚子鱷舌腺有簡單的單管腺和復雜的復管泡狀腺2種類型,主要分布于舌尖及舌背中線兩側的固有層內,具滑潤食物和排泄氯化鈉的功能。連續低溫孵化將抑制舌腺的發育或阻止舌腺的形成。成年揚子鱷味蕾集中分布于舌中部,而胚胎期,于孵化第48天才開始發生,除舌尖最前部外,其余舌表面都有不同發育階段的味蕾,這可能也是一種退化現象。揚子鱷食管上皮為復層柱狀纖毛上皮,上皮表層細胞由柱狀纖毛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其發生與鳥類有類似之處。揚子鱷胃上皮,在胚胎期曾一度出現過杯狀細胞,隨之凋亡。胃腺有2類,賁門腺及幽門腺為單管腺(少數也有分枝),胃底腺為分枝管狀腺,它們均由胚胎時期的胃上皮向固有膜內陷形成。組織化學研究表明,賁門腺和幽門腺主要由粘液細胞組成,但在腺管底部也可能具有壁細胞和主細胞;胃底腺細胞組成與哺乳類相似。揚子鱷小腸與哺乳動物比較,腸壁缺少粘膜肌層,絨毛由固有膜向腸腔突入或由上皮向固有膜內直接凹陷形成,小腸腺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腸的前段,孵化第52天,小腸絨毛上皮和大腸皺襞上皮中才出現明顯的杯狀細胞。揚子鱷肝和胰細胞超微結構及其形成方式與鳥類雞基本一致。揚子鱷呼吸系統中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層含有纖毛細胞、粘液細胞和基細胞3種細胞,而在胚胎期,氣管和支氣管上皮中只能區分為亮細胞和暗細胞2種,其纖毛細胞和粘液細胞可能是在孵出后形成的。但肺上皮中纖毛細胞在孵化第46天時已明顯形成。其肺上皮Ⅰ、Ⅱ兩型細胞、喉的組織結構及形成過程與哺乳類較相似。作者最近對揚子鱷胚胎外周血液研究發現,血細胞的類型和形態可明顯地分為2個時期,孵化第40天之前各型血細胞幼稚細胞所占比例大,而第40天后則幼稚細胞所占比例很小,這與其骨髓在孵化第40天之前形成相符合。揚子鱷腎臟結構與其它爬行類相似,但其近曲小管和收集管上皮細胞中不具有質膜內褶,遠曲小管上皮細胞有少量質膜內褶,這與其淡水生活相吻合。揚子鱷的嗅覺較發達,其鼻腔大,鼻甲等結構比其它爬行動物復雜,嗅覺細胞的數量也相應增多。揚子鱷內耳結構與鳥類很相似,3個半規管的發育具一定的次序;視覺器官的結構與其它鱷類相比,其虹膜內的括約肌、睫狀體內的睫狀肌均屬橫紋肌,視細胞橢圓體內線粒體嵴突與線粒體長軸相平行。揚子鱷胚胎視網膜分層規律、視錐與視桿細胞的分化進程與爬行動物蜥蜴、石龍子相似。揚子鱷血糖值通常保持在108.75±23.5mg/100ml的基準水平附近,但也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這種變化與溫度的季節變化有一定聯系。
綜上所述,揚子鱷的組織結構特點和生理變化規律與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發達的嗅覺、視覺和聽覺與陸上捕食、營巢等行為相適應;特殊的肺小腔結構及味蕾構造又具有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血糖濃度的季節變化與揚子鱷的冬眠期、活動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適應。揚子鱷胚胎學研究對于探討揚子鱷的系統進化,確認其分類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證據。如揚子鱷胚胎早期的胃上皮出現過杯狀細胞,說明揚子鱷與較低等的兩棲類動物親緣關系甚遠;鱗甲及喉腔的形成方式等又提示我們,揚子鱷與鳥類和哺乳類均有相類似之處;背腺的發生及退化過程進一步證實了揚子鱷與密河鱷具有相當近的親緣關系,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但成年密河鱷仍具有兩側對稱的背腺,據此推測,揚子鱷比密河鱷可能具有更高層次的分類地位,或者說密河鱷是一種比揚子鱷更為古老的鱷類。
當然,揚子鱷的研究還急需拓寬和加深。盡管揚子鱷的肉已成粗產品“揚子鱷肉松”,第一雙揚子鱷皮革特制的皮鞋亦已悄然問世,但這僅是揚子鱷開發利用的一個開端。要進行深度開發利用,還需解決揚子鱷大批量繁殖和養殖等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揚子鱷具有特殊的進化地位。如何分類歸屬,目前爭論不一,揚子鱷的性別決定機制也引人矚目,諸如此類問題,單從組織學水平似乎難以確定,深入開展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研究過程與結論
2003年在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對揚子鱷的吼叫規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專題研究.在監測中,記錄了吼叫日期、吼叫時間、吼叫數和天氣情況.揚子鱷在每年的3月開始吼叫,11月停止吼叫;揚子鱷的吼叫數在不同的月份差異極顯著(χ2檢驗:χ2=448.29,df=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