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粉
應用歷史〖一〗歷代藥典中的記載松花粉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藥食兼用花粉品種,作為中國傳統藥材,其藥食兼用的歷史已逾數千年,從24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到今天的《中華藥典》等歷代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在民間更是以其神奇的功效被奉為“仙藥
應用歷史
〖一〗歷代藥典中的記載
松花粉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藥食兼用花粉品種,作為中國傳統藥材,其藥食兼用的歷史已逾數千年,從24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到今天的《中華藥典》等歷代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在民間更是以其神奇的功效被奉為“仙藥”。
漢《神農本草經》
“(松花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寒熱邪氣,利小便,消淤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
唐《新修本草》
“松花即松黃,拂取正似蒲黃,久服令輕身,療病勝似皮、葉及脂也。”
宋《本草衍義》
“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上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松黃一如蒲黃,但其味差淡,治產后壯熱、頭痛、頰素、口干唇焦、多煩躁渴、昏悶不爽。”
明《本草綱目》
“松花,甘、溫、無毒。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
清《本草從新》
“善糝諸痘瘡傷損并濕爛不痂”
〖二〗歷代藥膳中的記載
早在先秦時期,《周禮》就記載有“食治學”,并對飲食與疾病的關系作了富有哲理的闡述,奠定了中醫學“治未病”的醫學理論。后人又將可以食療的藥物編集成多種版本的《食療本草》,在這些專著中,都有用松花粉做湯、制餡、蒸餅、釀酒的記載。
宋《山家清供》
該書提到“松黃餅”的制作:在松花出粉時,收粉加入米粉,由水調后密封幾天,然后作如古龍誕餅狀。該品“不唯香味清甘,亦能壯顏益志”。
明《群芳譜》
“二三月間抽穗生長,花三四寸,開時用布鋪地,擊取其蕊,名松黃,除風止血,治痢,和砂糖作并(餅)甚清香,宜速食不耐久留。”
〖三〗歷代文學作品中的記載
松花粉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有“美人井”的傳說,還有作為貢品每年春季向皇上進貢的記載,文人詩圣們更是對酒當歌,抒發情懷,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唐代張沁的《妝樓記》及劉恂的《嶺表錄異》中寫到:晉代白州雙角山下,有一口美人井,凡汲飲此井水者,家中誕女多是非常俊美,其原因是井旁常年有松花開放,花粉落入井中,人們喝過有花粉的井水產生功效,故美女頗多。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腹空先進松花酒,樂天知命了無憂。”以及宋代詞人蘇東坡的“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等都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松花粉的奇特妙用。
成份與作用
〖一〗松花粉是天然微型營養庫
大自然創造了松樹長青、千年不老的奇跡,其生命之源就是松樹的精細胞——花粉。國珍松花粉含有最長壽生命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成份,其中包括多種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酶與輔酶、核酸、單糖、多糖等,總含量達 200余種。
下面是部分成份的檢測結果(見表1—3)
表1 松花粉主要氨基酸一覽表
氨基酸名稱 含量(mg/100g) 氨基酸名稱 含量(mg/100g)
天冬氨酸asp 1098 異亮氨酸ile 539
蘇氨酸thr 492 亮氨酸leu 846
絲氨酸ser 522 酪氨酸tyr 365
谷氨酸glu 1579 苯丙氨酸phe 572
甘氨酸gly 698 賴氨酸iys 802
丙氨酸ala 564 組氨酸his 189
胱氨酸cys 112 精氨酸arg 998
纈氨酸val 646 脯氨酸pro 880
蛋氨酸met 166 色氨酸trp 149
表2 松花粉主要維生素一覽表
維生素名稱 含量
(ug/100g) 維生素名稱 含量
(ug/100g)
vb1 6070 ve 3240
vb2 486 vc 56200
尼克酸 24000 vd3 22.8
vb6 1300 va 43.2
葉酸vm 930 β—胡蘿卜素 26.0
表3 松花粉主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表
元素名稱 含量(ppm) 元素名稱 含量(ppm)
鉀k 3118.8 鐵fe 129.9
鈉na 516.8 錳mn 280.7
鈣ca 481 銅cu 4.3
鎂mg 1427.5 鋅zn 98
磷p 3609.1 硒se 0.1
從上述幾組代表性的數據中不難看出,松花粉不愧是一個天然微型營養庫。
以上數據分別由地質礦產部浙江省中心實驗室、北京農業大學食品系、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理化測試中心等單位測定。
〖二〗松花粉與人類健康
松花粉是高效功能型保健食品,它可以全面調理人體各個系統,對人類健康極為有益。其醫療保健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松花粉與抗疲勞
松花粉內含全面而均衡的營養,可以增強體力、精力,使疲勞得到全面的恢復。關于松花粉抗疲勞的功能,有兩個很能說明問題的試驗。
1.小鼠耐力試驗:在正常飲食基礎上連續服用松花粉一周的小鼠,負重量游泳時間遠遠長于對照組,說明松花粉具有明顯抗疲勞作用,因而能增強動物耐力(見表4)。
表4 松花粉對動物耐力測驗
組別 劑量(mg/kg) 動物數(只) 平均游泳時間(分) p值
松花粉
對照 500
0 40
40 196.5±18.3
134.8±21.6 p
〖一〗歷代藥典中的記載
松花粉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藥食兼用花粉品種,作為中國傳統藥材,其藥食兼用的歷史已逾數千年,從24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到今天的《中華藥典》等歷代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在民間更是以其神奇的功效被奉為“仙藥”。
漢《神農本草經》
“(松花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寒熱邪氣,利小便,消淤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
唐《新修本草》
“松花即松黃,拂取正似蒲黃,久服令輕身,療病勝似皮、葉及脂也。”
宋《本草衍義》
“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上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松黃一如蒲黃,但其味差淡,治產后壯熱、頭痛、頰素、口干唇焦、多煩躁渴、昏悶不爽。”
明《本草綱目》
“松花,甘、溫、無毒。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
清《本草從新》
“善糝諸痘瘡傷損并濕爛不痂”
〖二〗歷代藥膳中的記載
早在先秦時期,《周禮》就記載有“食治學”,并對飲食與疾病的關系作了富有哲理的闡述,奠定了中醫學“治未病”的醫學理論。后人又將可以食療的藥物編集成多種版本的《食療本草》,在這些專著中,都有用松花粉做湯、制餡、蒸餅、釀酒的記載。
宋《山家清供》
該書提到“松黃餅”的制作:在松花出粉時,收粉加入米粉,由水調后密封幾天,然后作如古龍誕餅狀。該品“不唯香味清甘,亦能壯顏益志”。
明《群芳譜》
“二三月間抽穗生長,花三四寸,開時用布鋪地,擊取其蕊,名松黃,除風止血,治痢,和砂糖作并(餅)甚清香,宜速食不耐久留。”
〖三〗歷代文學作品中的記載
松花粉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有“美人井”的傳說,還有作為貢品每年春季向皇上進貢的記載,文人詩圣們更是對酒當歌,抒發情懷,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唐代張沁的《妝樓記》及劉恂的《嶺表錄異》中寫到:晉代白州雙角山下,有一口美人井,凡汲飲此井水者,家中誕女多是非常俊美,其原因是井旁常年有松花開放,花粉落入井中,人們喝過有花粉的井水產生功效,故美女頗多。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腹空先進松花酒,樂天知命了無憂。”以及宋代詞人蘇東坡的“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等都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松花粉的奇特妙用。
成份與作用
〖一〗松花粉是天然微型營養庫
大自然創造了松樹長青、千年不老的奇跡,其生命之源就是松樹的精細胞——花粉。國珍松花粉含有最長壽生命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成份,其中包括多種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酶與輔酶、核酸、單糖、多糖等,總含量達 200余種。
下面是部分成份的檢測結果(見表1—3)
表1 松花粉主要氨基酸一覽表
氨基酸名稱 含量(mg/100g) 氨基酸名稱 含量(mg/100g)
天冬氨酸asp 1098 異亮氨酸ile 539
蘇氨酸thr 492 亮氨酸leu 846
絲氨酸ser 522 酪氨酸tyr 365
谷氨酸glu 1579 苯丙氨酸phe 572
甘氨酸gly 698 賴氨酸iys 802
丙氨酸ala 564 組氨酸his 189
胱氨酸cys 112 精氨酸arg 998
纈氨酸val 646 脯氨酸pro 880
蛋氨酸met 166 色氨酸trp 149
表2 松花粉主要維生素一覽表
維生素名稱 含量
(ug/100g) 維生素名稱 含量
(ug/100g)
vb1 6070 ve 3240
vb2 486 vc 56200
尼克酸 24000 vd3 22.8
vb6 1300 va 43.2
葉酸vm 930 β—胡蘿卜素 26.0
表3 松花粉主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表
元素名稱 含量(ppm) 元素名稱 含量(ppm)
鉀k 3118.8 鐵fe 129.9
鈉na 516.8 錳mn 280.7
鈣ca 481 銅cu 4.3
鎂mg 1427.5 鋅zn 98
磷p 3609.1 硒se 0.1
從上述幾組代表性的數據中不難看出,松花粉不愧是一個天然微型營養庫。
以上數據分別由地質礦產部浙江省中心實驗室、北京農業大學食品系、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理化測試中心等單位測定。
〖二〗松花粉與人類健康
松花粉是高效功能型保健食品,它可以全面調理人體各個系統,對人類健康極為有益。其醫療保健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松花粉與抗疲勞
松花粉內含全面而均衡的營養,可以增強體力、精力,使疲勞得到全面的恢復。關于松花粉抗疲勞的功能,有兩個很能說明問題的試驗。
1.小鼠耐力試驗:在正常飲食基礎上連續服用松花粉一周的小鼠,負重量游泳時間遠遠長于對照組,說明松花粉具有明顯抗疲勞作用,因而能增強動物耐力(見表4)。
表4 松花粉對動物耐力測驗
組別 劑量(mg/kg) 動物數(只) 平均游泳時間(分) p值
松花粉
對照 500
0 40
40 196.5±18.3
134.8±21.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