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淡水中富營養化后,“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
水華
概述
“水華”(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的水華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華現象是由浮游動物——腰鞭毛蟲引起的?!八A”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另外,水中出現此現象(一般呈紅色)則為赤潮。原因
淡水中富營養化后,“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有“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游漢口江段中也出現“水華”。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并有難聞的臭味。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當藻類大量生長時,這些藻類能釋放出毒素——湖靛,對魚類有毒殺作用。藻類大量死亡后,在腐敗、被分解的過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體嚴重惡臭。而造成水華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還是水域沿線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鉀等含量上升。

導致水華發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體的富營養化。
湖泊等水體的富營養化依然是我國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重大水環境問題.研究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對于科學預測湖泊中藍藻水華的產生,并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其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環境意義.為探索富營養化湖泊中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綜述了目前對我國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成因研究現狀和對水華形成機理的一般認識.分析了導致藍藻水華形成的化學、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環境因素,論述了藍藻,尤其是微囊藻成為水華優勢種的可能原因.認為對水華的形成需要全面認識,營養鹽濃度的升高可能僅是藍藻水華形成、且人們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探索水華成因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夏季藍藻水華發生時環境特征的研究與觀察,而應該提前關注藍藻的越冬生理生態特征、春季復蘇的生態誘導因子及其閾值以及在復蘇后,藍藻如何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群體,并逐步成為湖泊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種乃至形成水華的過程.并需要對藍藻越冬的生存對策、藍藻群體的形成的條件、藍藻在春季復蘇的觸發條件及其生態閾值、以及藍藻在與其它藻類種群競爭中取勝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夠的認識.藍藻水華的“暴發”是表觀現象,其前提還是藻類一定的生物量,且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根據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野外對水華形成過程的原位觀測,提出了藍藻水華成因的四階段理論假設.即在四季分明、擾動劇烈的長江中下游大型淺水湖泊中,藍藻的生長與水華的形成可以分為休眠、復蘇、生物量增加(生長)、上浮及聚集等4個階段,每個階段中藍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導環境影響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華藍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溫及黑暗環境所影響;春節的復蘇過程主要受湖泊沉積表面的溫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細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質與能量則決定了水華藍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長狀況,一旦有合適的氣象與水文條件,已經在水體中積累的大量水華藍藻群體將上浮到水體表面積聚,形成可見的水華.研究藍藻水華的形成機理必須尋找導致水華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階段的觸發因子或特異性因子,針對不同階段藍藻的生理特性,進行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并對其發生的每一進程進行預測,尋求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
除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之外,水溫,洋流,水體的PH值,光照強度等均會對藻類等水華生物的大爆發產生影響,在個別時候甚至是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