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蝴蝶效應”的概念,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
蝴蝶效應
詞條由來
“蝴蝶效應”的概念,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意圖是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它的由來是這樣的:1963年的一次試驗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致地考察結果,在一次科學計算時,洛倫茲對初始輸入數據的小數點后第四位進行了四舍五入。他把一個中間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來再看時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前后計算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前后結果的兩條曲線相似性完全消失了。再次驗算發現計算機并沒有毛病,洛倫茲發現,由于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微小的誤差隨著不斷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后來,洛倫茲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一問題。他認為,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即使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過程中將結果積累起來,經過逐級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氣運動。于是,洛倫茲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他于是認定這為:“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又稱“蝴蝶效應”。從此以后,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