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云
魚鱗云”在氣象學上叫“透光高積云”,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民間有“天現魚鱗云,不雨風也顛”,預示近期天氣會不穩定的說法。
簡介
魚鱗云,狀如魚鱗的云。 宋 陸游 《題齋壁》詩之四:“瓜蔓水平芳草岸,魚鱗云襯夕陽天。” 清 唐孫華 《早秋雜興》詩之一:“羊角風生時有籟,魚鱗云起不成峰。”
魚鱗云”在氣象學上叫“透光高積云”,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
一般而言,冷空氣來之前,云層較高,數量也不多,冷空氣來后,云層逐漸壓低、加厚,市民會看見成片濃重的云,接著就會下雨了。“天現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民間說法
民間有“天現魚鱗云,不雨風也顛”,預示近期天氣會不穩定的說法。
形成原因
魚鱗云是指云間有規則的、空隙大的大范圍云層。出現這種云層是天氣將轉晴并且有兩三天萬里晴空的征兆。原因是高空冷空氣下沉沖破了連續的云層,從而形成了魚鱗云。冷空氣下沉到地面受熱,空氣中的水分蒸發,相對濕度降低,氣壓升高,云層也升高(關鍵詞:云層懸浮在等密度的流體中)從而出現連續晴天。這樣的云層一般出現在秋天。 也即將出現秋高氣爽的征兆。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觸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動、植物的水分,隨時蒸發到空中變成水汽。水汽進入大氣后,成云致雨,或凝聚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滲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發(升華),再凝結(凝華)下降。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水汽從蒸發表面進入低層大氣后,這里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濕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如果空氣繼續被抬升,就會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溫度高于0°C,則多余的水汽就凝結成小水滴;如果溫度低于0°C,則多余的水汽就凝化為小冰晶。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并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就是云了。
專家認為
這種云在氣象學中叫“透光高積云”,俗稱“魚鱗云”,這種云一般在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出現,預示著一兩天之后可能會出現大風、降溫、降雨等;天氣開始好轉時,厚重的云層會升高、開裂,這時也會呈現出魚鱗形狀的云。民間有諺為證:“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南大氣象學教授余志豪介紹,“魚鱗云”又叫“沉積云”,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一般而言,冷空氣來之前,云層較高,數量也不多。冷空氣下來后,云層逐漸壓低、加厚,人們會看見成片濃重的云,接著就會下雨了。天氣開始好轉時,厚重的云層會升高、開裂,這時就會呈現出像昨天那樣魚鱗形狀的云。氣象專家還介紹,“沉積云”還會轉變為“高積云”,預示著一兩天之后可能會下雨。
觀云識天氣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鉤鉤云指釣卷云,這種云的后面,常有鋒面(特別是暖鋒)、低壓或低壓槽移來,預兆著陰雨將臨;
“炮臺云,雨淋淋”:炮臺云指堡狀高積云或堡狀層積云,多出現在低壓槽前,表示空氣不穩定,一般隔8-10小時左右有雷雨降臨。
“云絞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層移動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說云所處高度的風向不一致,常發生在鋒面或低壓附近,所以預示有雨,有時云與地面風向相反,則有"逆風行云,天要變"的說法。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江豬指雨層云下的碎雨云,出現這種云,表明雨層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將來臨。有時碎雨云被大風吹到晴天無云的地方,夜間便看到有象江豬的云飄過“銀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臨”:棉花云指絮狀高積云,出現這種云表明中層大氣層很不穩定,如果空氣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運動,就會形成積雨云,將有雷雨降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灰布云指雨層云,大多由高層云降低加厚蛻變而成,范圍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產生連續性降水。
“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根據云的移動方向來預測陰晴,云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來臨。云的移動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風向。這一諺語說明,云在低壓內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它適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動較快的云。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魚鱗天指卷積云,出現這種云,表明高層大氣層不穩定,如果云層繼續降低、增厚,說明本地區已處于低壓槽前,很快會下雨或刮風。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鯉魚斑指透光高積云,往往處在由冷變暖的變性高壓氣團控制下,云層如果沒有繼續增厚,短期內仍是晴天。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陽落山時,西方地平線下升起一朵城墻似的烏云接住太陽,說明烏云東移,西邊陰雨天氣系統正在移來,將要下雨。一般來說,如接中云,則當夜有雨;如接高云,則第二天有雨。但如西邊的烏云呈條塊狀或斷開,或本地原來就多云,那就不是未來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指陰雨天時,西北方向云層裂開,露出一塊藍天,稱“天開鎖”。這說明本地已處在陰雨天氣系統后部,隨著陰雨系統東移,本地將雨止云消,天氣轉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指春、夏時節,雨天的中午,云層裂開,太陽露一露臉,但云層又很快聚合變厚,這表明本地正處在準靜止鋒影響下,準靜止鋒附近氣流升降強烈、多變。上升氣流增強時,云層變厚,降雨增大;上升氣流減弱時,云層變薄,降雨減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陽照射強烈,云層上部受熱蒸發,或云層下面上升氣流減弱,天頂處的云層就會裂開。隨著太陽照射減弱,或云層下部上升氣流加強,裂開的云層又重新聚攏變厚。因此,“太陽現一現”常預示繼續陰雨。這句諺語和“太陽笑,淋破廟”、“亮一亮,下一丈”等諺語類同。
“日落射腳,三天內雨落”:指太陽從云層的空隙中照射下來,稱“日射腳”,傍晚出現日射腳,說明對流作用強烈,預示有雨。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晨東方無云,西方有云,陽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陰雨系統移來,加上白天空氣一般不大穩定,天氣將會轉陰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邊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對流減弱,形成彩霞的東方云層,將更向東方移動或趨于消散,預示著天睛。
"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現霧,說明有暖濕空氣移來,空氣潮濕,是天陰下雨的征兆;久陰之后出現霧,表明天空中云層變薄裂開消散,地面溫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結成輻射霧,持到日出后霧將消去,就會出現晴天。
在暖季的早晨,如天邊出現了堡狀云,表示這個高度上的潮濕氣層已經很不穩定,到了午間,低層對流一旦發展,上下不穩定的層次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強烈的對流運動,形成積雨云而發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的諺語。
另外,有天氣預兆的云在演變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季節性和地方性。當天空中的云按照卷云、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這樣的次序從遠處連續移來,而且逐漸由少變多,由高變低,由薄變厚時,就預兆很快會有陰雨天氣到來;相反,如果云由低變高、由厚變薄、由成層而崩裂為零散狀的云時,就不會有陰雨天氣。在暖季早晨,天空如出現底平、頂凸、孤立的云塊(淡積云),或移動較快的白色碎云(碎積云),表明中低空氣層比較穩定,天氣睛好。
此外,云的顏色也可預兆一定的天氣,如冰雹云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色亂絞的云絲,云邊呈土黃色。黑色是陽光透不過云體所造成的;白色是云體對陽光無選擇散射或反射的結果;紅黃色是云中某些云滴(直徑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之間)對陽光進行選擇散射的現象。有時雨云也呈現淡黃色,但云色均勻,不亂翻騰。還有不少諺語是從云色和云形來預兆要下冰雹的。例如,內蒙古有“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夾紅,最怕黃云下面長白蟲” 等諺語,山西有“黃云翻,冰雹天;亂攪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黑云黃云土紅云,反來復去亂攪云,多有雹子災嚴重”等諺語。還有“午后黑云滾成團,風雨冰雹一齊來”、“天黃悶熱烏云翻,天河水吼防冰蛋”等說法,這些都說明當空氣對流強盛,云塊發展迅猛,象濃煙一股股地直往上沖,云層上下前后翻滾時,就容易下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