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
水從高處掉落,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得在其墜落的過程中,分散開來,而在分散到一定的大小時,重力作用在上面,阻力進行反向力作用,造就水滴奇特而又優美的形狀。
概述
【水滴】(waterdrop)由于水的表面張力作用,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后,以小水珠的形態出現,稱為水滴。水滴過大,不能被空氣托住時,便因重力而下降,成為雨滴。
水滴的形狀:上圓下扁
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講水滴的形狀理解成淚珠狀,前頭是圓的,后面漸漸彎成尖尖的。但是科學告訴我們,水滴不像淚珠,而像一粒粒小饅頭——上圓下扁。
從實驗室的風洞測試中,到實際拍攝的雨滴照片上,水滴的形狀都是如此。
其實原因不難想象,水滴本身是個流體,按照流體力學原理,一個流體球在空氣中自由掉落時,前端受到的壓力最大,結果前端被壓扁,則后端則保持圓形,結果就成了饅頭形。
衛星水滴的形成
單個水滴的形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比如我們站在山腳下看瀑布,會發現圍繞著瀑布,有一片薄霧持久地懸在空中。顯然,霧氣是由非常小的小水滴組成的,小到足以在空氣中懸浮不落下。所以水滴的形成過程中,會出現尺寸大小各不相同的多種水滴。170年前,法國人思·薩瓦特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他讓水從一個6mm直徑的噴嘴噴出,觀察水滴形成的圖樣,發現水滴周期性地從管口形成并噴射出來,但是在每兩個大的、主要的水滴之間,他總能找到一個小得多的“衛星水滴”,一個大水滴后總跟著一個小水滴。
這些衛星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呢?一百年見,有關流體的科學研究簡直汗牛充棟,其中應該有人已經費心觀察過水滴的形狀,然而,早期文獻中只有一張圖正確,那是在一個世紀之前,由英國物理學家約翰·斯特拉特所繪制的。可惜那張圖畫太小了,所以幾乎沒有研究者注意到。直到1990年,英國數學家林格林等人將水滴形成過程拍攝下來,才揭示了衛星水滴形成的全過程。

一滴水在形成之初,是懸掛在水龍頭尾端水面的一個鼓漲部分。逐漸地,它會形成一個腰身,這個腰身越變越細,掛在下端的水滴則變成了淚珠狀,這大概就是人們想象水滴是淚珠狀的原因吧。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水滴的腰身會被卡斷,然后形成一個又短又尖的尾巴。可是實際上,水滴的腰身是越拉越長,變成一根細長的圓柱,下端則懸掛著一個幾乎接近球形的水滴。接下來,細圓柱與球形接觸的部分開始變得更細,最后成為一個尖點。在這個階段中,整體的形狀看起來就像一根毛線針插在一個桔子上。水滴“桔子”隨后從針尖處脫離,然后它一面墜落,一面還在進行輕微的振動。
故事并沒有結束。現在,細圓柱尖尖的尾部開始變圓,還會有微小的波動向上傳到它的頂端,使它看起來好像一串越到上面越小的珍珠。最后,這根細圓柱的頂端收縮成一個尖點,然后整根細圓柱也掉下來!在墜落的過程中,它的頂端變成了球形,并有了一系列復雜的波動沿著它上下傳遞。衛星水滴出現了!
至此,我們了解了衛星水滴的真實身份:它原來是拉長水柱變化而來的。而它的存在,又和它相鄰的被剪斷的那個大水滴的輪廓形狀緊密相關:朝向下面大水滴的方向,衛星水滴的輪廓是尖銳的,而另一邊,形狀卻比較平緩,這是個高度不對稱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