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路徑
臺風路徑是臺風中心(眼)移動的軌跡。受內力和外力兩種動力的影響,其主要路徑基本有三條。但由于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也有多種異常路徑。
定義
【臺風路徑】(typhoon track)臺風中心(眼)移動的軌跡。
氣象業務中通常是在地面天氣圖上,點繪出每隔一定時間(如6小時)的臺風中心位置,然后按時順序用線段連結而成。
特點
典型的臺風路徑,近似拋物線形狀,最初在低緯度地區向偏西方向移動,以后向北的分量逐漸增大,在中緯度地區由向偏西移動轉為向偏北移動(臺風轉向),到了中高緯度則向東北方向移去。在向偏西移動時其移速約每天4個緯距,在轉向前移速逐漸減小,在轉向后迅速增大。
有相當數量的臺風在轉向前遇到陸地減弱消失,其路徑近似于一條直線。還有一些臺風(如南海臺風)移向、移速多變,路徑很不規則。
臺風移動的動力因素
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于作用于臺風的動力。
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臺風范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臺風范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臺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臺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臺風基本臺風上自東向西移動。
西北太平洋臺風的移動基本路徑
由于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臺風移動路徑并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進型臺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后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臺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陸,波及泰、柬、緬等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
②登陸型:臺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臺灣島登陸,然后穿過臺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并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這類臺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③拋物線型:臺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最終大多變性為溫帶氣旋。
異常路徑
西北太平洋常見幾種異常路徑:根據異常臺風路徑對我國的影響,通常將異常路徑分為八種型式:
(1) 黃海臺風西折:其主要特點是臺風沿125E附近北上到黃海時突然西折,襲擊遼魯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徑是在這一帶向東北方向轉向的。
(2) 南海臺風北翹:這類臺風主要特點是到南海北部急轉,沿經線方向北上,正面襲擊廣東省。正常路徑是在南海北部繼續西移,登陸我國廣東西部、海南島或越南。
(3) 倒拋物線路徑:倒拋物線與拋物線路徑相反,它將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動,有少數在我國華東登陸。正常路徑是向西北方向移動或成拋物線向東北方向轉向。
(4) 回旋路徑(又稱作“藤原現象”):當兩個臺風距離足夠接近時,在太平洋上常見到互相作逆時針方向回旋,并存在互相吸引的趨勢。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曾對此做過實驗,并指出其間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徑:當臺風在前進過程中,同時出現左右來回擺動,表現成一條蛇形路徑。預報時,每一次擺動,都可能引起預報結論的混亂,或隨實況不斷地改變預報結論。
(6) 順時針打轉:臺風打轉是其移向急變的一種方式,打轉以后往往選擇一條新的路徑移動,使原來的預報失敗。順時針打轉一般發生在基本流場很弱的環境里。
(7) 逆時針打轉:有一部分逆時針打轉發生在幾種基本氣流并相互作用的環境里,這和順時針打轉基本氣流很微弱的環境不同。
(8) 高緯正面登陸:這類臺風生成以后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動,登陸朝鮮和我國遼寧、山東一帶。這類路徑很穩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個經度上,這種路徑比正面登陸我國華東的路徑要偏北10-15個緯度。
臺風路徑預報
應用各種探測資料(如飛機探測、雷達探測和衛星云圖等)及時掌握臺風動態,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強度,結合考慮大型流場的演變趨勢,運用演變趨勢的持續性進行合理的外推,或用地面圖上的變壓和等壓面圖上的變高作臺風移動的短期預報。但當臺風轉向或打轉時,應全面仔細分析,然后作出判斷。
當臺風移到130°E以西區域時應用變高、變壓預報臺風移動的幾條經驗:
①臺風一般向-3 h時變壓或-24 h變壓中心偏西半個緯距的方向移動,臺風移向和±3 h變壓中心連線的方向大致平行。
②在臺風的東北方(朝鮮、日本等地區)連續出現正變高,且副熱帶高壓軸線呈東西向,則臺風未來將向西北方向或偏西方向移動,相反,連續出現負變高,這時即使副熱帶高壓很強,也要注意臺風未來有轉向的可能。
③臺風登陸后,如在它的北部產生倒槽,在此槽線附近又是-3 h變壓,-24 h變壓等負變壓區的軸線(即氣壓下降最大區與倒槽槽線重合),則此軸線指示的方向即為臺風短期的移動方向。
④當臺風越過琉球群島后,預計將正面登陸于浙江沿海,若沿海-3 h變中心穩定在某地區,則該地區可能為臺風登陸的地區。
⑤臺風進入東海后,如日本、朝鮮一帶連續出現正變壓,則臺風一般不會北上轉向,而是向偏西方向移動。
⑥地形對臺風的影響,臺風在經過臺灣及其后在福建登陸期間的異常路徑一般是地形誘生低壓發生發展的結果。在降水強度上東部沿海特殊地形對臺風北側東南氣流的輻合抬升使得暴雨增幅1倍以上。地形對臺風強度也有一定影響,約為4~5 hPa。地形影響主要在低層,高度場往往分裂為兩個中心,低層臺風主體受山脈阻擋在位置上落后于高層。
臺風移動過程中會出現停滯、打轉、擺動等特殊路徑,變化多端,很難預報。特殊路徑所對應的天氣形勢也是多種多樣,當操縱氣流很弱時,臺風易出現停滯打轉現象;當環流形勢變化很快時,臺風易出現打轉等不規則路徑。當出現雙臺風或三個臺風同時存在時,常有特殊路徑。此時臺風移動路徑可歸納為五種類型,即平行拋物線、相向拋物線、西臺風西行東臺風轉向、西臺風打轉、直接打轉等。
臺風演變過程

臺風形成后,一般會移出源地并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臺風,氣旋半徑一般為500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臺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臺風眼三部分組成。
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云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臺風眼之間有環形云墻;臺風眼位于臺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臺風眼區的風速、氣壓均為最低,天氣表現為無風、少云和干暖。隨著臺風的加強,臺風眼會逐漸縮小、變圓。而弱臺風、以及發展初期的臺風,在衛星云圖上常無臺風眼(但是有時會出現低空臺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