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極臭氧洞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南極地區臭氧總量小于周圍地區,另一方面是在季節變化的角度來看,從9月到10月南極地區臭氧總量突入大幅下降,形成季節變化中的低谷。
南極臭氧洞
概述
1985年,英國學者JosephFarman等人發現(rctq_118.jpg:臭氧洞發現者),自1970年以來,在南極的春天(9-10月),南極大陸上空氣柱臭氧總量急劇下降,形成一個面積廣大的臭氧總量很低的地區。南極臭氧洞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南極地區臭氧總量小于周圍地區,另一方面是在季節變化的角度來看,從9月到10月南極地區臭氧總量突入大幅下降,形成季節變化中的低谷。南極臭氧洞產生和變化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根據觀測事實和大氣環流特點分析,科學家們推斷:大氣環流攜帶氯氟烴(CFCs),隨赤道附近的熱空氣上升,分流向兩極,在南極的冬季(6-9月份),氯氟烴類物質被冰晶云吸收并積聚,當南極的春季來臨(9月下旬),陽光照射冰云,冰晶融化,釋放吸附的氯氟烴類物質,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分解產生氯原子,與臭氧反應,形成季節性的“臭氧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