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真北沙參、萊陽參、遼沙參、野香菜根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禁服;痰熱咳嗽者慎服。
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北沙參的根。北沙參多年生草本,生于海岸沙地、沙灘,或栽培于肥活疏松的沙質土壤,分布于山東、遼寧、河北、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地。分春參(二年生參)和秋參(一年生參),以秋參為好,刨出根,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洗凈,用開水燙后剝去外皮,當日曬干或文火烘干;然后再除去粗糙部分,扎把。或洗凈,直接曬干。
北沙參根呈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至45厘米,直徑0.2至1.5厘米。表面淡黃色,略粗糙,偶有殘留外皮,不去外皮者表面黃棕色。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并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其,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甜。以粗細均勻,去凈栓皮,色黃白者為佳。
北沙參含有揮發油、香豆素、淀粉、生物堿、三萜酸、豆甾醇、各甾醇,沙參素等成分。實驗證明,北沙參能提高T 細胞比值,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升高白細胞,增強巨噬細胞功能,延長抗體存在時間,提高B 細胞,促進免疫功能。北沙參可增強正氣,減少疾病,預防癌癥的產生。
1.肺燥陰虛,干咳痰少,咽干鼻燥者,可與麥冬、玉竹、貝母、杏仁等配伍,以潤肺止咳。
2.常用于熱病后期胃陽不足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等癥,臨床多與生地、石斛、麥冬等配伍,以清熱養胃生津。
3.若胃陰不足,脘部酌痛,嘈雜似饑者,則可與麥冬、白芍、甘草等同用, 以養陰生津止痛。
4.胃陰虛兼見肝腎陰虛,肝氣不舒,癥見脅痛脘脹,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者,可與麥冬、生地、枸杞子等并施。
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體質輕潤,可升可降;
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主治燥傷肺陰之干咳痰少,咽干鼻燥,肺癆陰虛之久咳嗽血,熱傷胃陰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
北沙參反藜蘆、惡防己。
北沙參功用與南沙參相似而產于北方,故名北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