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姓
起源
琚姓起源
琚,通璩、蘧,為春秋戰國衛大夫蘧公伯玉后人,后為避難,改為璩,取不忘伯玉之意。
蘧公伯玉,名瑗,今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生卒不詳,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淮南子》卷二十 .泰族訓里稱“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也。”。
“璩”姓之先祖為春秋戰國時衛國上大夫蘧伯玉,傳二十七世至“璦”,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載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為“璩”姓。
琚應為近代某些歷史原因,人們對璩的誤寫。影響頗廣,大都寫璩為琚,但音仍為璩,故經常為琚璩通用。
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河南、山西、湖北、浙江、安徽、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