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姓
起源
付姓起源
付 氏來源有三個,
一是付蘇,二是符姓,三是傅氏。明代有付告
1。符氏來源
《元和姓篡》: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笙令,因為氏。瑯琊。
《姓氏急就篇》:符氏,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
《廣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瑯琊。
宋代歐陽修《符氏族譜》,明代宋濂《符氏世譜記》,明代丘浚《世引堂記》,也基本上如上所說。流傳最廣的宋代《百家姓》中記有“祖武符劉”,列入百家姓。
五代淮陽符氏發跡,符存審位極人相,權重一時,存審之子彥卿封魏王,拜太傅,加封太師,由此光大符氏,而后彥卿全族遷江西,遂開江西符氏之運,唐代符元生,宋代符有辰、符諸,元代符大本,明代符琦封官海南撫邊,符氏成為海南顯赫大家族、位居海南第三大姓。清代符氏逐漸向東南亞發展,成為海外華人重要的一脈,清末至今符氏形成分布世界的姓氏。當今符氏分布不均衡,呈南多北少。
尋根溯源 符姓來源有二:1、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廣韻》等所載,春秋(實為戰國)時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符節(璽)令,子孫以官為氏。2、出自他族。今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符雅。魯頃公(前二七零年至前二五六年在位)之孫,秦國官吏。魯頃公為魯國最后一任君主,后被楚國滅國。魯國亡后,子孫外逃,雅流落到秦國,因辦事認真,被秦王任為符節令(即保管令符的官員,符乃古時君王傳達命令的憑證,用金屬或竹木制成一定圖案,然后一剖為二,一半為調動者執有,一半為帝王本人或符節令保管,上令下達,對符為憑)。符節令官位不高,卻需要君王親信擔任,雅在秦國曾長期擔任此職,其子孫為別他族,即以官為氏,稱符姓,并尊符雅為其始祖。
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繁衍播遷 符姓在秦漢時期主源繁衍于今山東膠南縣,并且人口眾多,為當地之望族,古時此地為瑯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瑯邪為其郡望堂號的。東漢時,陳留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符融可謂符姓見諸史冊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緩慢向周邊各省播遷的史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符姓逐漸遍及黃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蘇、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
隋唐之際,符姓之主源依舊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時,陳州宛邱(今河南淮陽)、趙州昭慶(今河北趙縣)成為天下符姓關注之焦點,可謂人丁興旺,世代顯達,當然,此一時期的動蕩不安,也加劇了北方符姓南遷的腳步,江西成為符姓這一時期的主遷地。兩宋時期,符姓發展有了新特點,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為中心聚集區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轉移,而且無論在人數,抑或在名人人數上都反映了這一特點。
宋元時期,江西等地的符姓開始進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歷明清兩代,符姓逐漸播遷到臺灣、祖國之東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符姓約占全國漢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號
郡望
符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瑯邪郡——秦代設置,治所在瑯邪(故城在今山東膠南縣瑯邪臺西北),西漢移治東武(即今山東諸城),轄境相當今山東半島東南部。
堂號
“瑯邪”、“忠厚”、“積善”等。
宗族特征 1、符姓當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2、符姓人才蔚藍,尤多能征慣戰之勇將。3、符姓于宋代以后發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雖進入南方時間不算長,但對南部省份的開發做出了杰出的貢獻。4、符姓得姓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