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姓
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風姓,出自伏羲氏之子十日,屬于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海外東經》記載,伏羲氏之子為十日,十日一族以湯為姓氏,稱湯氏。湯氏后裔中有湯次氏。湯次氏之后有湯氏、次氏。次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頃王襄之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季連:季連羋姓,季連氏。其后裔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五十六代楚頃王襄,名熊橫,遷都于陳國(今河南周口),其支庶后裔中有次氏,為楚國公族,曾產生了傳神的斬蛟勇士次非。
第三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后裔,屬于漢姓夷化又漢化改姓為氏。
據劉邦第七十一代孫、日本高橋通泰先生提供的《島田高橋家系圖》記載,劉氏后裔在東漢年間加入日本大和族,傳到大藏春實的第九代孫大藏種直,生有五個兒子,他們的后裔分別形成五個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賴種,移居高橋城,以高橋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橋氏;次郎大藏幸種,移居江上城,以江上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種雄,以秋月為氏,是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種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種景,以波多江為氏,成為大藏波多江氏的開姓始祖。
其中的次郎大藏幸種(次子)的后裔,在唐朝時期回祖國,在湖南一帶學習、經商,并有不少人留居不歸,按漢民習慣改姓氏為“次劉氏”,后有人省文取“次”簡化為次氏。
第四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分支突厥族官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隋書·突厥傳》記載:突厥族下官職有葉護、次設、特勤、次俟、利發五等。其族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將軍李靖、李績率大軍所破。后采取收其民與內地漢民混居,逐漸漢化的政策,其次設、次俟等官員的后裔后有取漢字“次”、“俟”、“設”等為姓氏者,其稱次氏、鮑氏、俟氏、設氏等。
遷徙分布
今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湖南省、河北省欒城縣、西藏自治區、日本國,均有次氏族人分布。在韓國,除了次氏,還有次吏氏,亦為漢、唐之際古突厥族人的同源后裔,隨渤海國破后逃亡至其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