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于古匈奴族,出自南匈奴右賢王部抑?,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史書《資治通鑒》中記載:漢孝順皇帝下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農歷2月,京師發生地震。南匈奴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反叛,率部侵犯西河地區;吾斯招誘右賢王合兵圍美稷,殺朔方、代郡長吏。
農歷5月,度遼將軍馬續與中郎將梁并等發邊兵及羌、胡合二萬余人掩擊,大破南匈奴。
不久,吾斯、車紐、部抑?等聚集殘部,屯聚于合冰,再一次攻沒了一些城邑。
漢順帝遣使責備南匈奴單于。單于本來沒有參與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反叛預謀,乃脫帽避帳,詣并謝罪,并帶病出征,五原太守陳龜代為中郎將。陳龜以單于不能制下為由,逼迫南匈奴單于及其弟左賢王皆令自殺。之后,陳龜又欲徙單于近親于內郡,結果使原來投降于漢朝的南匈奴各部紛紛狐疑。漢順帝得知后大怒,將陳龜去職、下獄。
大將軍梁商上表建議:“匈奴寇畔,自知罪極。窮鳥困獸,皆知救死,況種類繁熾,不可單盡。今轉運日增,三軍疲苦,虛內給外,非中國之利。度遼將軍馬續,素有謀謨,且典邊日久,深曉兵要;每得續書,與臣策合。宜令續深溝高壁,以恩信招降,宣示購賞,明為期約。如此,則丑類可服,國家無事矣。”
漢順帝從之,乃詔續招降畔虜。梁商又寫信告知吾斯、車紐、部抑?等道:“中國安寧,忘戰日久。良騎野合,交鋒接矢,決勝當時,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也;強弩乘城,堅營固守,以待其衰,中國之所長而戎狄之所短也。宜務先所長以觀其變,設購開賞,宣示反悔,勿貪小功以亂大謀。”
接到大將軍梁商的信后,右賢王部抑?等一萬三千兵馬人等皆詣續降。
據《部氏族譜》介紹:“舊有記云,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順帝時,信州鎮南王之子,被陳友諒兵敗,大圣奴不知所終,公之先遠祖有諱斡難,兀者因居斡難河之源,因以為氏,其以部為姓,則始于公,故奉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稱部家大墳者是……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州主登詮手書曰,博兒濟吉特氏、哈拉部者,從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繹漢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云。”
據此,部氏族人認為:部氏的祖先應該是草原中一支驍勇善戰的匈奴部落,后為蒙古,其中的博兒濟吉特、哈拉部后改漢姓,以“部氏”自稱。
2006年9月,湖北省鶴峰縣民族宗教局有關人員從內蒙古帶回一個驚人消息:該縣蒙古族村的一千多村民被證實為是成吉思汗的后人。鶴峰縣中營鄉三家臺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2002年,鶴峰縣政府決定:以原三家臺村為中心,將周邊幾個村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組合并成立三家臺蒙古族村,并于當年12月24日正式掛牌。現在的三家臺蒙古族村共有七個村民小組、一千人左右,絕大部分村民的姓氏為部氏。
早在1981年,鶴峰縣有關部門通過調查,認定三家臺“部氏”家族“姓奇渥溫”,因戰亂,從湖南方向遷入鶴峰。2006年8月,鶴峰縣民宗局一行五人到內蒙古尋根祭祖。內蒙古自治區民宗委副主任敖日其楞、內蒙古師范大學滿昌教授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布林特古斯博士等人,對《鶴峰三家臺部氏家族》進行了認真考證后認定,鶴峰三家臺蒙古族村的部氏村民,皆為成吉思汗的后裔,其世系初步考證為: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鎮南王脫歡——鎮南王脫不花——孛羅不花——大圣奴——部姓族人,系六百多年前因戰爭進入中原后繁衍生息而來。
郡望堂號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