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
起源
曾姓起源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jù)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后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jù)《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國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xiàn)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于同姓聯(lián)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曾氏出自山東,孔門著名弟子曾參就是山東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漢時家于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項家于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后人分別遷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王莽之亂時,曾據(jù)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xiāng),是為吉陽房。曾據(jù)后人曾略居于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是為撫州房。西晉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此外,曾氏族人還遷居于韶州(今廣東韶關)、虔州(今江西贛州)、交州(今廣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功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唐末,曾氏開始遷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賜錫移居臺南,此后,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臺灣,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目前,曾氏為臺灣第16大姓,在全國大姓中排第38位。
家譜介紹
家乘譜牒
全國:武稱曾氏全國通譜七卷、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武城曾氏族譜二卷
江蘇: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譜(卷數(shù)不清)、常熟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常熟海虞曾氏家譜六卷、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浙江:蘭溪石坑曾氏宗譜三十八卷、常山曾氏續(xù)修曾文定公族譜十二卷、常山曾氏族譜不分卷、常山定陽曾氏宗譜三卷、常山定陽桂巖曾氏宗譜九卷首一卷、常山定陽歸嚴曾氏宗譜(卷數(shù)不清)、常山曾氏宗譜(卷數(shù)不清)、常山前川曾氏宗譜(卷數(shù)不清)、常山武城重修族譜不分卷、松陽五嶺曾氏宗譜五卷
安徽:黃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
郡望堂號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此外,曾氏還有堂號“魯陽”。
郡望
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西北)。相當于今甘肅通渭、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西晉移上?(今天水市)。北魏相當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魯山縣。
取名規(guī)則
曾-Zeng-最好不用聲母是zh.c.s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z聲母.eng韻母或陰平調(diào)的字。-最好不全用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曾"字的多音字"曾"的"曾經(jīng)"的含義相連不要產(chǎn)生不佳的歧義。據(jù)1998年最新統(tǒng)計,您的姓氏是第38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12畫。